..续本文上一页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于心,精勤修习,乃至成就。这里就含摄了四种精进。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舍利弗的解释正精进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在这里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确的降伏其心。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那住立于称为正语、正业、正命戒地(的瑜伽行)者的---随顺于彼(之正语、正业、正命),与彼相应,正断懈怠的勤精进为「正精进」。」
众生(补特伽罗)在无始以来的长久轮回里,因为欲望的缘故,他们的恶不善法都在未生长的令生长,已生长的增广,这些是指欲界的各种追求。
这些众生也长久地在恶道中流转,虽然他们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时曾经是修行人,山中隐士,或是比丘等等。因为未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恶道之苦,生在恶道的不只是这些,它还包括神与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长,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是有必要的。这些善法是四谛,三学,八正道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
同时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机会,修行的人,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稳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稳定(niyāma),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定、慧的修持。从八正道来说,修习正语、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习有八定或九出世间定,若要修习的好,必须证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罗汉果才有稳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贪、瞋、邪精进、邪念等不善根,若贪与瞋根消除后,它们甚至在梦里都不会生起。这种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时代才有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与修定的机会,培育正念,正定,并以正精进贯穿他们。
智慧的修持能够彻底的消灭我见(萨迦耶见)以及每一蛛丝马迹的邪见,邪思惟,恶业与邪命等。正见是对业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欲界的世间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后,都具有对业果的正见,正法的认识(如四圣谛法),与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们要以正精进来策励自己去修行。
7. 正念(Sammā sati)
这是指四念处的修习。佛比喻四念处是父母的境界,游于自行处,魔不能乘。一个有正念的人,住于安全的地方,时时刻刻以正念护卫自心,所以魔无机会可乘。
佛于是说一个比喻;一只鹑因为游于非自己行处,于是被一只鹰捉到了。它对鹰说,其实是因为它去到它不应去的地方才被捉到,若是在它自已的行处,安全的地方,鹰是没有机会捉到它的。
鹰被激怒了,就放了它,第二次鹰冲下来捉它的时候,鹑走到田中的耕壁上,鹰来时,它退回垄块中,鹰因此冲撞在垄上,碎身而死。(见[杂阿含617经])
愚痴无闻凡夫以四种食(执取,维持存在的因素)而长住于轮回。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触食(phassahara),意为对触受的染着;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佛陀说贤圣弟子也以四食长养慧命,这四食即是:四念处或四念住。身、身观念住,受、受观念住,心、心观念住和法、法观念住。这是清净之法食。佛的圣弟子如此修习,将能获得四种乐;即是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和菩提乐。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é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û
正念是指四种念处、念根、念力、和念觉支。在四念处的基础上培育起强大的正念,于身,观身;于受,观受;于心,观心;和于法,观法。当观注于这些目标时,观智(正智)才会产生,能够如实的知晓它们,并以精勤心来做这项工作,以达到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正念的修习是要喜于观自己的一切作为,学习观察诸行法,以及见到行法的灾患,并向往涅槃止息,在心无执着时观诸善心所,以达到心的解脱。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é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舍利弗的解释正念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在这之中若心里顺着念头、背不向念、念一切的心念、念心中所起的忆念、或重复忆念、观注自心、不忘心之所应对(触)之境。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与彼(正精进)相应,除去邪念的心不忘失者为「正念」。」
8. 正定(Sammā samādhi)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é复此,诸比丘!正定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
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
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é舍此而正念乐住û 达第三禅而住。
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û
正定是指包含有寻有伺等的三定(无觉无观定、无觉少观定,有觉有观定)、心定(心神足)、定根、定力、及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正定有两种:即世间正定与出世间正定。这里佛陀开示的是世间的正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禅定再修观时也属于世间正定。观禅后所得的道智,以及与道智同在的定,是出世间正定。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é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舍利弗的解释正定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在这之中若心里所住之处、修习禅定而住之境界、随顺而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以无上的念而守护其心者的---与彼正念相应,除灭邪定的心一境性者为「正定」。」
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如[中阿含.圣道经]中佛所说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于圣正定,说习说助,亦复说具,云何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
所以者何?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
佛陀的分析是很清楚的。依八正道去修习心中对境不起烦恼时,心有正定,心解脱于淫怒痴,就是解脱。
佛为诜陀迦旃延及跋迦利开示修禅时说∶「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
《四圣谛 4· 苦灭道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