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于心,精勤修習,乃至成就。這裏就含攝了四種精進。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舍利弗的解釋正精進是在念四聖谛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于煩惱纏結,在這裏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舍,亦不衰退,正確的降伏其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那住立于稱爲正語、正業、正命戒地(的瑜伽行)者的---隨順于彼(之正語、正業、正命),與彼相應,正斷懈怠的勤精進爲「正精進」。」
衆生(補特伽羅)在無始以來的長久輪回裏,因爲欲望的緣故,他們的惡不善法都在未生長的令生長,已生長的增廣,這些是指欲界的各種追求。
這些衆生也長久地在惡道中流轉,雖然他們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時曾經是修行人,山中隱士,或是比丘等等。因爲未能證得須陀洹果,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惡道之苦,生在惡道的不只是這些,它還包括神與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長,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鞏固增長是有必要的。這些善法是四谛,叁學,八正道以及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修習。
同時爲了要永斷投生到四惡道的機會,修行的人,在現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時代,應努力于證悟須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穩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穩定(niyāma),然而只有證到阿羅漢果的聖者才會有穩定的戒、定、慧的修持。從八正道來說,修習正語、正業與正命以致圓滿證悟須陀洹果。初學者應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習有八定或九出世間定,若要修習的好,必須證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羅漢果才有穩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貪、瞋、邪精進、邪念等不善根,若貪與瞋根消除後,它們甚至在夢裏都不會生起。這種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時代才有可能培養起來。所以我們要爭取時間與修定的機會,培育正念,正定,並以正精進貫穿他們。
智慧的修持能夠徹底的消滅我見(薩迦耶見)以及每一蛛絲馬迹的邪見,邪思惟,惡業與邪命等。正見是對業果的正確認識,以及對欲界的世間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後,都具有對業果的正見,正法的認識(如四聖谛法),與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們要以正精進來策勵自己去修行。
7. 正念(Sammā sati)
這是指四念處的修習。佛比喻四念處是父母的境界,遊于自行處,魔不能乘。一個有正念的人,住于安全的地方,時時刻刻以正念護衛自心,所以魔無機會可乘。
佛于是說一個比喻;一只鹑因爲遊于非自己行處,于是被一只鷹捉到了。它對鷹說,其實是因爲它去到它不應去的地方才被捉到,若是在它自已的行處,安全的地方,鷹是沒有機會捉到它的。
鷹被激怒了,就放了它,第二次鷹沖下來捉它的時候,鹑走到田中的耕壁上,鷹來時,它退回壟塊中,鷹因此沖撞在壟上,碎身而死。(見[雜阿含617經])
愚癡無聞凡夫以四種食(執取,維持存在的因素)而長住于輪回。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觸食(phassahara),意爲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爲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viññanahara),因爲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佛陀說賢聖弟子也以四食長養慧命,這四食即是:四念處或四念住。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和法、法觀念住。這是清淨之法食。佛的聖弟子如此修習,將能獲得四種樂;即是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和菩提樂。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é複次,諸比丘!正念者何耶?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于受觀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于心觀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貪)欲,(憂)惱;諸比丘!此等名爲正念。û
正念是指四種念處、念根、念力、和念覺支。在四念處的基礎上培育起強大的正念,于身,觀身;于受,觀受;于心,觀心;和于法,觀法。當觀注于這些目標時,觀智(正智)才會産生,能夠如實的知曉它們,並以精勤心來做這項工作,以達到舍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正念的修習是要喜于觀自己的一切作爲,學習觀察諸行法,以及見到行法的災患,並向往涅槃止息,在心無執著時觀諸善心所,以達到心的解脫。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說∶é諸賢!雲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複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舍利弗的解釋正念是在念四聖谛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于煩惱纏結,在這之中若心裏順著念頭、背不向念、念一切的心念、念心中所起的憶念、或重複憶念、觀注自心、不忘心之所應對(觸)之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與彼(正精進)相應,除去邪念的心不忘失者爲「正念」。」
8. 正定(Sammā samādhi)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é複此,諸比丘!正定者何耶?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禅而住;
滅尋伺,內心安靜,心成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禅而住;
更舍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唯諸聖者說:é舍此而正念樂住û 達第叁禅而住。
其次舍樂離苦,以前所感受之喜、憂皆滅故,而不苦不樂,成爲舍念清淨,達第四禅而住。諸比丘!此名爲正定。û
正定是指包含有尋有伺等的叁定(無覺無觀定、無覺少觀定,有覺有觀定)、心定(心神足)、定根、定力、及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正定有兩種:即世間正定與出世間正定。這裏佛陀開示的是世間的正定,有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禅定再修觀時也屬于世間正定。觀禅後所得的道智,以及與道智同在的定,是出世間正定。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說∶é諸賢!雲何正定?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若心住、禅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舍利弗的解釋正定是在念四聖谛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于煩惱纏結,在這之中若心裏所住之處、修習禅定而住之境界、隨順而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以無上的念而守護其心者的---與彼正念相應,除滅邪定的心一境性者爲「正定」。」
正定是有助緣與有資具的。正見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緣,也是正定的修習資具,如[中阿含.聖道經]中佛所說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衆生得清淨,離愁戚啼哭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複有具,而有七支。于聖正定,說習說助,亦複說具,雲何爲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複有具。
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淫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
佛陀的分析是很清楚的。依八正道去修習心中對境不起煩惱時,心有正定,心解脫于淫怒癡,就是解脫。
佛爲诜陀迦旃延及跋迦利開示修禅時說∶「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于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于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禅。
…
《四聖谛 4· 苦滅道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