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谛---2.苦集聖谛
(Samudayasacca)
苦集谛的經文與解釋
「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衆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習(狎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衆苦。 ……… 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雜阿含913經])
我們的苦就是因爲我們對叁界所生的種種的欲念,以欲爲根本,從欲而生,對欲樂常常反複狎習,愛不釋手,由于這些的愛欲的緣,我們繼續造業,引召衆苦。這愛欲裏含有無明,由無明生愛欲,由無明生煩惱,由愛欲生執取,由執取生造作或行,由行生業,由業而再生,由再生而引召衆苦。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探究集谛;
(1)愛(tanhā)是苦之主因。
(2) 叁種尋,叁種慢,叁種漏,叁種有,叁種垢,叁種受,叁種渴愛,四種瀑流,四種轭,四種取,五種妙欲,五種蓋,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七種隨眠([相應部.道相應161-180經])和無慚,無愧都是苦之因。
(3)一切不善法都是苦之因。
(4)業力包括善業力和不善業力都是苦之因。
(5)外色的六塵也是苦之因。實際上佛指出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共六十種都是苦之因。([大念處經])
(6) 緣起法也是苦之因。
在[相應部.因緣品相應]裏,佛陀說緣起法也是集谛,因此無明、愛、取、行、業都是集谛。簡單的說∶一切不善業及善業都是集谛。他們是輪回的五種因,這無明、愛、取、行、業都是未來存在的條件。
在[大念處經]裏佛陀說∶é然,諸比丘!苦集聖谛者何耶?此愛能引導再生(tanhā ponobbhavikā),有俱喜、貪(nandī rāgasahagatā),到處爲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û
佛陀在[大念處經]只說愛欲是集谛,這是佛陀只從根本之處說明,只要業力還有愛欲的推動,它就還會産生果報。好比一顆種子,把它種在泥土裏,若是有適當的水份,就能長出一棵新植物來。同樣的,業力好比是種子。愛欲好比是水份,業力因爲愛欲的關系,就能産生新的五蘊,繼續輪回。雖然種子生長的緣還靠陽光、土壤、肥料、農夫的照顧等等,而輪回的因除了渴愛,還有無明、取、行、業等。渴愛是主因,引導再生,這五蘊就會帶來苦。如果沒有愛欲,就能消除取、行、業以及無明。我們現在出現于世的緣,有了這身體,就是因爲過去的業;而未來出現于世的緣,就是因爲現在的愛欲。
這貪愛有叁種: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欲愛(kāmatanhā)是對色、聲、香、味、觸、法諸塵或境所生的愛。有內六根、外六塵十二種,他們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此有叁十六種,這叁十六種愛又各有叁種:即欲愛、有愛、無有愛,如此總共有一零八種愛。
有愛(bhavatanhā)有叁種:第一是常見俱生的愛,與常見的隨眠相應,是對有(存在)的執著。認爲有一常恒的靈魂,在世界裏生生世世的流轉著;第二是對色界與無色界生命的愛;第叁是對禅定的愛。
無有愛(vibhavatanhā)是與斷見俱生的愛,與斷見的隨眠相應,認爲死後就沒有了,這是極嚴重的邪見。爲了達到解脫,我們必需徹底的了解愛欲,明了它的生起及生起的緣,我們才能采取有效的辦法對治它們。
苦集谛的詳細解釋
在[大念處經]裏佛陀分十組來討論它。每一組又再細分成六種。
1. 六根生愛
佛陀開示第一組愛欲生起與停住的地方:六根。
é複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生起,于何處止住耶?凡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何者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耶?
眼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這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六個根門或六內處的強烈執著而生起的強烈的愛欲,而後愛欲就止住在那根門上。有止住就會造業,就是無明、愛、取、行、業,就是集。
在這裏佛陀要我們認清我們對根門所生的無智的愛欲。佛在一開始就說明了在世間那裏有可愛或可喜的,愛欲就生在那,停在那。我們自身的六根門也不例外。這是向須陀洹果的修行者首先要破除的煩惱之一-----身見。
2. 六境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二組愛欲生起與停住的地方:六境
é色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這裏指的是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的愛欲,人們對根門所接觸的六境而生的強烈愛欲,而後愛欲就止住在這些境上。在這裏佛陀要我們認清我們對境所生的無智的愛欲。在[中阿含] 的[漏盡經] 裏佛陀教導“有漏從護斷”,“有漏從離斷”由于防護、收攝自己的六根來斷除煩惱,遠離引誘處,遠離險惡的環境,如惡知識、惡友、惡外道、惡鄰居、惡居住處。當我們的六個根門對著外頭的六境(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身觸之境、法)時,能對心加以防護,遠離,修持不淨觀來斷除對六境所生的欲貪。
六內處與六外處這十二處就是五蘊,也就是究竟的名色法。
3. 六識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叁組愛欲生起與停住的地方:六識。
é眼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在這裏所指的是根門與境接觸之後所生的六識,人們對根門所接觸的六境而生起的識的強烈執著,而後愛欲就止住在這些地方。這是六門心路過程的究竟名法。到此爲止佛陀舉出共十八界。
4. 六觸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四組愛欲生起與停住的地方:六觸。
é眼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識是在觸之後才生起的,根據阿毗達摩論的分析,有分心(即遍指意識流,根本識或阿賴耶識)只緣一個目標,當五所緣之一呈現在根門時,一個有分心生起即過去,成爲過去有分,而後色所緣(即是境)沖擊根門而生起兩個有分波動,接下來是有分斷,再接下來是五門轉向心,在五根門的協助配合下,五識生起,並以沖擊該根門的色所緣爲目標,心路過程起領受,推度和確定心,然後進入七個速行心(造業的階段),最後有兩個彼所緣(即回味速行心時所造的業)。五門轉向就是觸。整個的識知過程是遵循著因果的法則,沒有我在支配它。
這樣看有分波動與有分斷是直接因爲境沖擊根門的心路過程中的觸,這新的觸會把舊的境切斷,所以有分斷也應屬于觸的範圍。
若從心路過程來觀照,就能看到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因爲不如理作意,強烈的愛欲能隨著觸而生起。有效的對治是離開和舍棄所愛之境,避免再接觸而生煩惱。
5. 六受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五組愛欲生起與停住的地方:六受。
é眼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耳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鼻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舌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身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意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受必須在觸之後才生起的,從心路過程看,從領受心到最後的兩個剎那的彼所緣心裏都有受。
強烈的愛欲依隨著這些受生起,而受是愛生起的主要因素,這在十二因緣裏很清楚的列出∶觸® 受® 貪愛。從觸到貪愛它的發生過程只是一剎那而已,到回味受的味道時,一個行者已經上了鈎,很難自拔,而且通常事後都會後悔,…
《四聖谛 2· 苦集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