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 2· 苦集聖谛▪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因爲正念弱的緣故。

  

  “有俱(伴隨)喜、貪(nandī rāgasahagatā)”是指喜歡和貪欲的法一同生起。喜歡是受,貪欲是心裏對所觸的境的執取。因爲愛的緣就是受,不管是什麼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對這些受攀緣,生起貪念就會産生執取,它將會變成再生的緣。因此樂受是再生的緣,苦受也是再生的緣,不苦不樂受也是再生的緣。受有了貪、瞋及無明的染,就會執取、造業和繼續輪回。

  

  6. 六想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六組愛欲生起和停住的地方:六想。

  

  é色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想是以觸爲緣才生起的,因爲這些緣(境)是可愛、可喜的。在根門接觸後,強烈的愛欲隨著想而生起和停住。若觀照識時或心路過程時,就能觀照到想。它應屬于領納,推度和確定心。當想産生時,一個冷靜的行者應該提起正念,警惕自已,懸崖勒馬。

  

  7. 六思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七組愛欲生起和停住的地方:六思。

  

  é色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思也是以觸和想爲緣才生起的,因爲無智及缺乏正念,強烈的愛欲隨著思而生起和停住。到這裏已經屬于造業的階段,若有正念仍可停止造身口之業。

  

  識、觸、受、想、思也叫 é觸五法û (phassapañcamaka)。若能觀照這觸五法,也就能觀照其余相應名法。

  

  8. 六愛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八組愛欲生起和停住的地方:六愛。

  

  é色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愛是屬于不善心所,觀照六門心路過程時須觀照這六種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在[中阿含]的[漏盡經] 裏佛陀教導“有漏從除斷”當煩惱生起時,思惟該如何舍離或除去這煩惱,觀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緣,斷除煩惱之因與緣,就不會再受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了。並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爲我們攀取外緣外境;因此靠思惟無常、苦、無我叁法印的法則,來斷除根本的攀緣和執取(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除去心中對外境所生的貪欲、瞋恚、愚癡等煩惱,使憂惱不生。欲漏起時觀不淨來斷,嗔漏起時修慈愛來斷,癡漏起時修緣起來斷,我慢起時觀無我來斷,嫉妒心起時修隨喜來斷等等。

  

  佛陀又教導“有漏從思惟斷”,由修習培養七種覺悟的因素來斷除煩惱。依遠離、依無欲、依趨向于寂滅爲主要的原則修習七覺支。修習四念處來培養念覺支、修習決擇善惡法來培養擇法覺支、修習精進斷惡修善來培養精進覺支、修習四禅定來培養喜悅覺支、修習四禅定來培養輕安覺支、修習四禅定來培養定覺支、修習觀照來培養舍覺支,依遠離、依無欲、依趨向于寂滅,滅盡諸煩惱結使,而達到寂靜的解脫境界。

  

  愛屬于貪,因此觀照八種貪根心就能觀照這六種愛。愛是屬于意業,可以正念斷除,或以無常觀、不淨觀等斷除。

  

  9. 六尋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九組愛欲生起停住的地方:六尋。

  

  é色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尋的意思是心一直往回找同一個喜愛的目標或同一類的目標,回味著它所帶來的樂受。對這六境的六尋因此也是愛生起之處。若以正念可以停止心繼續去找喜愛的目標。

  

  10. 六伺生愛

  

  接著佛陀開示第十組愛欲生起停住的地方:六伺。

  

  é色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聲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香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味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觸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法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û

  

  伺的意思是心找到同一個喜愛的目標或同一類的目標後,守住它並回味著它所帶來的樂受。對這六境的六伺因此也是愛生起之處。當觀照觸五法時,就能觀照到尋與伺,它們常同時生起。當一個行者的心到了尋伺喜愛之境時,很難自拔,通常要到事後,心冷靜時才發覺它,不過常觀照它,做到熟悉後自能舍棄。

  

  結論

  

  佛陀爲苦集聖谛作結論說∶é諸比丘!此名爲苦集聖谛û。

  

  緣起法就是苦集谛。佛說:é諸比丘!何爲集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于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是起了這整堆苦。諸比丘!此被稱爲集谛。û([相應部.卷二])這順緣起法就是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的原因,因爲生起了色身,而感招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等苦的生起。

  

  佛說∶「于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284經],[相應部·因緣相應55-57])因爲對上述六十法的執取、味著、顧念、心縛,我們才有了這樣的苦的緣起。

  

  佛在[中部.正見經]以四食來說明∶粗搏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的緣是愛,愛的緣是受,受的緣是觸;從緣起的關系,以愛說明集谛,因爲有愛,就有執取,所以就有了未來的存在,和未來的老、病、死、愁、悲、苦、憂、惱苦。

  

  緣于自身對于苦的因的澈底認識,世尊才教導梵行者馬幹地亞(Magandiya)說:「通過我自己親身體會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滅,欲的樂著,欲的過患,從而生起對欲樂的出離,我舍離對欲樂的渴愛,我心住于無貪愛,我住于內心的平靜。我見到別的衆生不能解脫于對欲樂之貪愛,爲欲樂之貪欲所吞沒,我不羨慕他們(的享樂),我也不欣喜于他們所處之境。爲何如此呢?馬幹地亞!因爲我知道有一個比這欲樂的欣喜,比這凡夫的不淨之境,更爲快樂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悅。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會羨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說欣喜于他們所處之境」([中部1])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說∶「比丘!此人有四住處。而此緣何而言耶

  有慧住處、谛住處、舍住處、寂靜住處。…….應不放逸于慧,應護持于谛,應令增長于舍,寂靜應當學之。」([中部.140界分別經]) 我們應當不放逸于觀照,應當致力明了四聖谛,應勤修舍棄執著,心應樂于寂靜不動搖。

  

  參考資料∶

  1.[南傳大藏經],[大念處經]

  2.[清淨道論],覺音尊者,第十六 說根谛品

  3.[正念之道],帕奧禅師

  4.[南傳大藏經],[中部1經]

  5.[大藏經],[雜阿含284經;913經]

  6.[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卷2

  7.[南傳大藏經],[谛分別]

  8.[南傳大藏經],[中部.正見經]

  9.[南傳大藏經],[中部.界分別經]

  10.[大藏經],[中阿含.漏盡經]

  

  法增比丘,新加坡,11/2/2008

  願衆生安樂!

  

《四聖谛 2· 苦集聖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