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因为正念弱的缘故。
“有俱(伴随)喜、贪(nandī rāgasahagatā)”是指喜欢和贪欲的法一同生起。喜欢是受,贪欲是心里对所触的境的执取。因为爱的缘就是受,不管是什么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对这些受攀缘,生起贪念就会产生执取,它将会变成再生的缘。因此乐受是再生的缘,苦受也是再生的缘,不苦不乐受也是再生的缘。受有了贪、瞋及无明的染,就会执取、造业和继续轮回。
6. 六想生爱
接着佛陀开示第六组爱欲生起和停住的地方:六想。
é色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声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香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味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触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û
想是以触为缘才生起的,因为这些缘(境)是可爱、可喜的。在根门接触后,强烈的爱欲随着想而生起和停住。若观照识时或心路过程时,就能观照到想。它应属于领纳,推度和确定心。当想产生时,一个冷静的行者应该提起正念,警惕自已,悬崖勒马。
7. 六思生爱
接着佛陀开示第七组爱欲生起和停住的地方:六思。
é色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声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香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味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触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û
思也是以触和想为缘才生起的,因为无智及缺乏正念,强烈的爱欲随着思而生起和停住。到这里已经属于造业的阶段,若有正念仍可停止造身口之业。
识、触、受、想、思也叫 é触五法û (phassapañcamaka)。若能观照这触五法,也就能观照其余相应名法。
8. 六爱生爱
接着佛陀开示第八组爱欲生起和停住的地方:六爱。
é色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声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香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味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触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û
爱是属于不善心所,观照六门心路过程时须观照这六种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在[中阿含]的[漏尽经] 里佛陀教导“有漏从除断”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因此靠思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法则,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使忧恼不生。欲漏起时观不净来断,嗔漏起时修慈爱来断,痴漏起时修缘起来断,我慢起时观无我来断,嫉妒心起时修随喜来断等等。
佛陀又教导“有漏从思惟断”,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于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于寂灭,灭尽诸烦恼结使,而达到寂静的解脱境界。
爱属于贪,因此观照八种贪根心就能观照这六种爱。爱是属于意业,可以正念断除,或以无常观、不净观等断除。
9. 六寻生爱
接着佛陀开示第九组爱欲生起停住的地方:六寻。
é色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声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香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味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触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û
寻的意思是心一直往回找同一个喜爱的目标或同一类的目标,回味着它所带来的乐受。对这六境的六寻因此也是爱生起之处。若以正念可以停止心继续去找喜爱的目标。
10. 六伺生爱
接着佛陀开示第十组爱欲生起停住的地方:六伺。
é色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声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香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味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触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û
伺的意思是心找到同一个喜爱的目标或同一类的目标后,守住它并回味着它所带来的乐受。对这六境的六伺因此也是爱生起之处。当观照触五法时,就能观照到寻与伺,它们常同时生起。当一个行者的心到了寻伺喜爱之境时,很难自拔,通常要到事后,心冷静时才发觉它,不过常观照它,做到熟悉后自能舍弃。
结论
佛陀为苦集圣谛作结论说∶é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û。
缘起法就是苦集谛。佛说:é诸比丘!何为集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于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起了这整堆苦。诸比丘!此被称为集谛。û([相应部.卷二])这顺缘起法就是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的原因,因为生起了色身,而感招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等苦的生起。
佛说∶「于所取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284经],[相应部·因缘相应55-57])因为对上述六十法的执取、味着、顾念、心缚,我们才有了这样的苦的缘起。
佛在[中部.正见经]以四食来说明∶粗搏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的缘是爱,爱的缘是受,受的缘是触;从缘起的关系,以爱说明集谛,因为有爱,就有执取,所以就有了未来的存在,和未来的老、病、死、愁、悲、苦、忧、恼苦。
缘于自身对于苦的因的澈底认识,世尊才教导梵行者马干地亚(Magandiya)说:「通过我自己亲身体会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灭,欲的乐着,欲的过患,从而生起对欲乐的出离,我舍离对欲乐的渴爱,我心住于无贪爱,我住于内心的平静。我见到别的众生不能解脱于对欲乐之贪爱,为欲乐之贪欲所吞没,我不羡慕他们(的享乐),我也不欣喜于他们所处之境。为何如此呢?马干地亚!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欲乐的欣喜,比这凡夫的不净之境,更为快乐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悦。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说欣喜于他们所处之境」([中部1])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说∶「比丘!此人有四住处。而此缘何而言耶
有慧住处、谛住处、舍住处、寂静住处。…….应不放逸于慧,应护持于谛,应令增长于舍,寂静应当学之。」([中部.140界分别经]) 我们应当不放逸于观照,应当致力明了四圣谛,应勤修舍弃执着,心应乐于寂静不动摇。
参考资料∶
1.[南传大藏经],[大念处经]
2.[清净道论],觉音尊者,第十六 说根谛品
3.[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4.[南传大藏经],[中部1经]
5.[大藏经],[杂阿含284经;913经]
6.[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卷2
7.[南传大藏经],[谛分别]
8.[南传大藏经],[中部.正见经]
9.[南传大藏经],[中部.界分别经]
10.[大藏经],[中阿含.漏尽经]
法增比丘,新加坡,11/2/2008
愿众生安乐!
《四圣谛 2· 苦集圣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