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先有了邪行再來修戒,戒已經太遲了,因爲那個邪行已經出現了。所以真正的戒是“戒而無戒”,心中自性清淨,常發智慧。因而壇經上說的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和解脫知見香),是權宜而說爲五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性淨土”,“見自心佛”,是一個無念而純真的佛性。
當我們放下虛幻的追求和貪念,放下權威良心對善惡是非的挑剔,而以一念清淨心發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維修衆善,心不執著”時,那一念就是純真的一念,是“無染無雜”的一念,也是光明的一念,我們稱它叫無造作的念。
至于無相則與無念略有不同,無相是指不被境界所牽。生活是自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作用,如果在互動的過程中,自己被境界所迷,把握不了自己,那麼自己就成爲境界的奴隸,做不得主,那就要隨著境起生滅,而迷失了自己。一個做不得主的人,他的潛能意識中一定有一個心結在做崇,一個會對色相迷戀而失去覺性的人,是由于壓抑了清淨自性所致。無相表示自己不被物欲色相所迷,從而産生了肯定性和覺性。人唯有無相才可能看到真理,才可能認清自己,接納自己,做一個覺者,而生活在無障礙之中,壇經上說:
“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
能做到無相無念,心靈就算是真正自|由了,自己也能從權威的良心中解放出來,無善無惡,非善非惡,放曠而行,觸目遇緣無非是道,行、住、坐、臥處處是道場。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實現生活。
自性與見性
其次,我們討論自性、慧性和見性和問題。心理分析學把人格分成叁個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並將它們看成一個關系密切的叁人小組。本我像是一個活潑的孩子,凡事希望即刻得滿足。它是心理動能(energy)的主要來源,受快感原則的支配。本我位于潛意識之內,它隨著欲望的刺激而緊張起來,並且即刻需要滿足。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轉入幻想。動能所表現的原始欲求包括維生的需要、性、安全感、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等等。這些需要的力量統稱爲欲力。本我的本質是:“我要!現在!”它念藏著許多動物性、原始性和反社會文化之欲求,以致不能樣樣得到滿足。因此,本我的人欲望常因爲壓抑而轉爲潛意識,並以改頭換面主方式,重新出現,影響個人的行爲。壓抑有時也會使欲求的動能升華,在適當的情況下,成爲人類最美好的德性。升華與轉識成智息息相關。
自我與本我是共存的,它遵行現實原則,藉著與現實現情境的接觸,以及吸收生活經驗,逐漸增強其功能。自我是最清楚生活世界的智者,它成爲一切智慧的來源,本我在還沒有洗煉之前,它是一種欲力,是一切煩惱的發動者,但本我卻與自我的慧性共存,只要經過生活的經驗和修治,自我即刻可以顯現出來。所以壇經上說“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本我的煩性和自我的慧性之間,只是一線之隔。禅會和尚在滑臺大雲寺定宗旨的辯論會上答覆北宗質問說:
“辟如金之與礦,俱時而生。得遇金師,爐冶烹練,金之與礦,當時各自。金則百煉百精,礦若再煉變成灰土。《湼盤經》雲。金者喻于佛性,礦者喻于煩惱。”
自我顯然是在生活經驗中不斷的強壯起來,而強壯的自我成爲健康人格的條件。自我是一切悟的主體,是“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的本體。透過自我的覺性,我們才得以見性、得以如如實實的去過創造性的生活和醒覺的生活。
組成人格的第叁部分就是超我。也就是前面所謂的權威的良心。它的本質是隨時發號施令,如“應該”、“可恥”、“卑鄙”等等,它不斷的在分別善惡,卻又不斷的在苛責自己,挑剔自己,或者苛責別人,挑剔別人。因此,超我不是智慧的來源,它只能稱爲日常生活的規範。如果超我過于強大,則會使人産生嚴重的障礙。
現在我們要來追問,見性是什麼?從上述心理分析學的討論,見性能一種心理過程,它與佛洛伊德所說:“何處有本能,何處就要有自我”是相當的。見性是以自我去理會本我,去淨化超我,對生活做一徹底的醒覺,而不是用超我的權威性的良心,來統理本我中的“自性衆生”。壇經中說:
“悟此法者,卻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這段經文中所謂“用自真如性”就是以自我的慧性,來觀照一切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用它來主導自己的特質,不增不減,如實的實現,而不用權威的良心,來壓抑自己的本質,那就是能見自本性了。經上又說:
“若聞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慧性是一種空性,它不被物欲所迷,不被成見和潛意識所發出來的情緒性幹憂所左右,所以它是自|由的。透過心靈的自|由,就可以通達無礙,把塵勞變爲實現的生活,把煩惱化作一切功德。壇經上又說:
“不悟即佛是衆生(煩惱),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慧性是每個人本來都有的,如果我們用這慧性來引導本能中的種種動力,就可以“蕩相遣執”,就可以“軌識成智”。透過自我的慧性,就可以依照自己的根性去實現。把自己與生俱來的本質(業力),加以升華,加以實現,如實成就大乘菩薩行,利樂有情衆生。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每個人都依他的根性因緣成就功德。你之所以爲你是好的,我之所以爲我也是好的,你是你,我是我,彼此不同,談不上比較。當每一個人依其根性,透過自我的慧性而實現時,每一個人都是圓滿的,那是平等的的。所以壇經上說:
“只合自性自度。”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由此可見,生活的最高理則就是見性,就是把自己本質實現出來,作爲服務人群的菩薩行,從而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行果圓滿,得大自在,這也就是轉識成智和蕩相遣執的本義。
見性的法門
禅學所謂的見性可以解釋爲徹底的醒覺和自我實現。醒覺就是要從造作和虛幻之中解脫出來,活得清醒,有活力,有朝氣,能真正投注于生活,享有生活的充分意義。當然醒覺也要從潛意識的幹擾中脫穎而出,覺悟過來,把潛能意識中天生含藏的本能業力,透過轉識成智,實現出來,成就一切福德與功德。這樣的人生就是光明的人生,是根據自己的因緣來實踐大乘菩薩行的自悟自度。
現在我們要討論什麼是見性的法門。這在壇經可以找到豐富的答案,經上說:
“吾今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慧能認爲“摩诃般若波羅蜜法”就是見性的方法。摩诃是大,是“心量廣大,猶如虛空”。也就是說,只要能放下種種成見、高下的比較、人我的對立和防衛性機製(defense mechanism),那麼一個人的心理生活空間也就擴大了,心胸開朗了,一切覺得自在了。另一方面,正因爲把成見和虛幻放下,自己就可以充分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爲自己訂一個合理而實際的抱負水准;如實地實現它,而得到真正的自我實現,享有了生命的喜悅。經上說: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只要我們不壓抑自己的本質,心體無滯,讓自己任運實現,自然成就了“空”的功德。
壇經中“大”的本義就是空,空的修行法門不是成物不是思的“無記空”,而是空掉一切虛幻和執著。如果用文法的詞類來解釋“空”,則“空”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動詞,即放下的意思。當一個人能放下一切貪婪、一切人我之間的比較、競爭和對立,那麼他的自性很容易就發出光潔的生命智慧與活力。第二層含義是名詞,它是指自我所發了智慧的空性。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理則和羅輯,而是一種“能含萬法”的可有性。它是認知、創造、生活、實現萬德的可能性。它是一個空性的本體,但卻能應物生智,故雲:
“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常,即是般若。”
所以空又是實性,是般若的體性,正因爲它是空,所以不會被色相、知識、過去的經驗所障蔽,而能發出智慧的光芒。它是“一”個實性的本體,它的性質就是慧性。
其次是“般若”智慧的問題。智慧是以空性的自我,觀照自己的本質及根性因緣,實現爲“叁身四智”。因此它成爲見性成佛的積極性力量。故雲“用此心直了成佛”,“若識自心見性成佛”。慧能對四智的偈語是:
“大圓境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現在我們解釋四智如下:
成所作智:是一個人經過淨化之後,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興趣、性向去實現潛能,把八識中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轉識成智爲“成所作智”,成就一切福德與功德,使自己過成功、充實而自我肯定的生活。因此,所有一切萬法都是自|由心中實現出來的。
平等性智:每一個人的根性因緣不同,但實現的結果都得到圓滿,同證佛果,所以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唯一的,尊貴的。人類的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的人結合而成,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需要工程師,也需要工人和商人。因此人人平等,人人尊貴,每一個人都能見性成佛,所以叫做平等性智。平等心使一個人回歸到真我,使自己清淨而無虛幻,故壇經上說“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當我們依自己根性實現證入佛性時,便有了真正的肯定性,而不是需要與別人比較,不再陷入是非之心,不再虛幻地追求,那時就能從理事無礙進而到事事無礙,發展出“正法眼藏”,一切平等,不貪造作之功,不向外覓佛,而自見性成佛,故雲“妙觀察智見非功”。
大圓境智:當一個人實現了自己的潛能。把阿賴耶潛意識中的業力實現爲福德和功德,淨化了前八識,證入如來藏。對外把它布施給社會,服務人群。對內不起執著,真正的做到“無所住”。這時才真正悟入空性,故雲“大圓鏡智性清淨”。
以上四種智慧,不但把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完全的融合,同時也真正悟入了不二法門,成就正等正覺,過如如實實的生活,從許多虛幻中解脫出來。在壇經中,佛與衆生是不二的,自性與佛性是不二的。人只有從他自己的生活中去實現生活,才能把業力轉識成智,真正淨化了自己的業力,同時把自己的福報布施給社會,自己才能做到無染無執著,而完全地證入清淨法身,所以菩薩乘與佛乘也是不二的。
這樣一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生活是一種實現的圓滿與喜悅,而不是一種負擔,和勉強。于是,生活可以分成叁個層次,它代表叁個生活的領域和角色:化身、報身和法身。從權宜方便的說明,它們被分爲叁,從如實的本體來看,它們實際上是一個法身。現在說明如次:
千百億化身:是“自性起用”,把自己的能力實現出來,無論到那裏,自己都做一個有用的人,都能貢獻自己的能力,服務社會,這一層有很豐富的福報。壇經上說:“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人從自己單一的自性出發,無染無雜,隨機遇緣,可以做無量無邊的工作,可以在任何方地,任何時間,做好他應當扮演的角色。所以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即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因爲他生活在他自己的本質之中,沒有被虛幻所障礙,不壓抑自己的潛能,實踐力行了尊貴的生命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所以壇經上說:“千成億化身,汝之行也。”
圓滿報身:當我們把一切虛幻和報著放下時,自性中的智慧,把業力引導到有益于人類不斷成長和自性不斷淨化的路上,所以智慧就不斷增長,這正是心理分析學所謂的何處有本能,何處就要有自我。定(淨)與慧是分不開的,“定慧等持,意中清淨”,“用本無生,雙修是正”,只有在定慧等持下去實現生活。才是大乘菩薩行,才可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慈”的大慈大悲德行。充分的實現自性,就是見性,它是生命智慧的源頭,故壇經說:“圓滿報身,汝之智也。” 這種光明的智慧與實現,代表著生命的最高意義與圓滿。
清淨法身:當我們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實現自己,去實踐菩薩行時,阿賴耶識中的潛意識業力被轉識成智,于是淨化了。實現出來的一切,再經蕩相遣執,放下執著,就能內外解脫,過圓滿的生活,那就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極至,是精神法界的本體,故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法身汝之性也”。
最後我們討論波羅蜜的部分。波羅蜜就是從此岸到彼岸的意思;要從愚迷的此岸到醒覺的彼岸,要從虛幻的此岸到清淨的彼岸,要從塵勞的此岸到自在的彼岸。也就是不被色相所迷,不被境界所牽的自發性覺者,故壇經說:“到彼岸,解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離生滅除了表示不被外界境相所牽之外,更表示自己脫離了潛意識的幹擾,反而把潛意識中的動能,實現爲功德,把壓抑在其中的業力實現出來,接納它,而入于空性與覺性。
此外,壇經還傳“自性五分法身香”,從戒、定、慧叁學開始,而止于解脫及解脫知見。這五個修行法門,使人能提升精神生活,而達到佛位。“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只有從歸依自性佛中才能成就正等正覺的佛位。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成佛顯然不是向外追求的事,而是要“內調心性,外敬他人。”而要把自己的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圓滿報身、清淨法身。這樣就是自悟自度,過實現的生活,在世間法中成就佛位。誠如智通受慧能啓發後悟道偈所說:
“叁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人類透過清淨的一念,發自內心的本性,即是佛法也是世間法,所以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壇經所留給我們的是活潑的生活。它是教誡是在實現的生活中成佛。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見性中實現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