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先有了邪行再来修戒,戒已经太迟了,因为那个邪行已经出现了。所以真正的戒是“戒而无戒”,心中自性清净,常发智慧。因而坛经上说的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和解脱知见香),是权宜而说为五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性净土”,“见自心佛”,是一个无念而纯真的佛性。
当我们放下虚幻的追求和贪念,放下权威良心对善恶是非的挑剔,而以一念清净心发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维修众善,心不执著”时,那一念就是纯真的一念,是“无染无杂”的一念,也是光明的一念,我们称它叫无造作的念。
至于无相则与无念略有不同,无相是指不被境界所牵。生活是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作用,如果在互动的过程中,自己被境界所迷,把握不了自己,那么自己就成为境界的奴隶,做不得主,那就要随著境起生灭,而迷失了自己。一个做不得主的人,他的潜能意识中一定有一个心结在做崇,一个会对色相迷恋而失去觉性的人,是由于压抑了清净自性所致。无相表示自己不被物欲色相所迷,从而产生了肯定性和觉性。人唯有无相才可能看到真理,才可能认清自己,接纳自己,做一个觉者,而生活在无障碍之中,坛经上说:
“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
能做到无相无念,心灵就算是真正自|由了,自己也能从权威的良心中解放出来,无善无恶,非善非恶,放旷而行,触目遇缘无非是道,行、住、坐、卧处处是道场。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实现生活。
自性与见性
其次,我们讨论自性、慧性和见性和问题。心理分析学把人格分成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并将它们看成一个关系密切的三人小组。本我像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凡事希望即刻得满足。它是心理动能(energy)的主要来源,受快感原则的支配。本我位于潜意识之内,它随著欲望的刺激而紧张起来,并且即刻需要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入幻想。动能所表现的原始欲求包括维生的需要、性、安全感、追求成功、自我实现等等。这些需要的力量统称为欲力。本我的本质是:“我要!现在!”它念藏著许多动物性、原始性和反社会文化之欲求,以致不能样样得到满足。因此,本我的人欲望常因为压抑而转为潜意识,并以改头换面主方式,重新出现,影响个人的行为。压抑有时也会使欲求的动能升华,在适当的情况下,成为人类最美好的德性。升华与转识成智息息相关。
自我与本我是共存的,它遵行现实原则,藉著与现实现情境的接触,以及吸收生活经验,逐渐增强其功能。自我是最清楚生活世界的智者,它成为一切智慧的来源,本我在还没有洗炼之前,它是一种欲力,是一切烦恼的发动者,但本我却与自我的慧性共存,只要经过生活的经验和修治,自我即刻可以显现出来。所以坛经上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本我的烦性和自我的慧性之间,只是一线之隔。禅会和尚在滑台大云寺定宗旨的辩论会上答覆北宗质问说:
“辟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练,金之与矿,当时各自。金则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湼盘经》云。金者喻于佛性,矿者喻于烦恼。”
自我显然是在生活经验中不断的强壮起来,而强壮的自我成为健康人格的条件。自我是一切悟的主体,是“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的本体。透过自我的觉性,我们才得以见性、得以如如实实的去过创造性的生活和醒觉的生活。
组成人格的第三部分就是超我。也就是前面所谓的权威的良心。它的本质是随时发号施令,如“应该”、“可耻”、“卑鄙”等等,它不断的在分别善恶,却又不断的在苛责自己,挑剔自己,或者苛责别人,挑剔别人。因此,超我不是智慧的来源,它只能称为日常生活的规范。如果超我过于强大,则会使人产生严重的障碍。
现在我们要来追问,见性是什么?从上述心理分析学的讨论,见性能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佛洛伊德所说:“何处有本能,何处就要有自我”是相当的。见性是以自我去理会本我,去净化超我,对生活做一彻底的醒觉,而不是用超我的权威性的良心,来统理本我中的“自性众生”。坛经中说:
“悟此法者,却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这段经文中所谓“用自真如性”就是以自我的慧性,来观照一切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用它来主导自己的特质,不增不减,如实的实现,而不用权威的良心,来压抑自己的本质,那就是能见自本性了。经上又说:
“若闻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慧性是一种空性,它不被物欲所迷,不被成见和潜意识所发出来的情绪性干忧所左右,所以它是自|由的。透过心灵的自|由,就可以通达无碍,把尘劳变为实现的生活,把烦恼化作一切功德。坛经上又说:
“不悟即佛是众生(烦恼),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慧性是每个人本来都有的,如果我们用这慧性来引导本能中的种种动力,就可以“荡相遣执”,就可以“轨识成智”。透过自我的慧性,就可以依照自己的根性去实现。把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质(业力),加以升华,加以实现,如实成就大乘菩萨行,利乐有情众生。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每个人都依他的根性因缘成就功德。你之所以为你是好的,我之所以为我也是好的,你是你,我是我,彼此不同,谈不上比较。当每一个人依其根性,透过自我的慧性而实现时,每一个人都是圆满的,那是平等的的。所以坛经上说:
“只合自性自度。”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由此可见,生活的最高理则就是见性,就是把自己本质实现出来,作为服务人群的菩萨行,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行果圆满,得大自在,这也就是转识成智和荡相遣执的本义。
见性的法门
禅学所谓的见性可以解释为彻底的醒觉和自我实现。醒觉就是要从造作和虚幻之中解脱出来,活得清醒,有活力,有朝气,能真正投注于生活,享有生活的充分意义。当然醒觉也要从潜意识的干扰中脱颖而出,觉悟过来,把潜能意识中天生含藏的本能业力,透过转识成智,实现出来,成就一切福德与功德。这样的人生就是光明的人生,是根据自己的因缘来实践大乘菩萨行的自悟自度。
现在我们要讨论什么是见性的法门。这在坛经可以找到丰富的答案,经上说: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慧能认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就是见性的方法。摩诃是大,是“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也就是说,只要能放下种种成见、高下的比较、人我的对立和防卫性机制(defense mechanism),那么一个人的心理生活空间也就扩大了,心胸开朗了,一切觉得自在了。另一方面,正因为把成见和虚幻放下,自己就可以充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为自己订一个合理而实际的抱负水准;如实地实现它,而得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享有了生命的喜悦。经上说: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只要我们不压抑自己的本质,心体无滞,让自己任运实现,自然成就了“空”的功德。
坛经中“大”的本义就是空,空的修行法门不是成物不是思的“无记空”,而是空掉一切虚幻和执著。如果用文法的词类来解释“空”,则“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动词,即放下的意思。当一个人能放下一切贪婪、一切人我之间的比较、竞争和对立,那么他的自性很容易就发出光潔的生命智慧与活力。第二层含义是名词,它是指自我所发了智慧的空性。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理则和罗辑,而是一种“能含万法”的可有性。它是认知、创造、生活、实现万德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空性的本体,但却能应物生智,故云: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常,即是般若。”
所以空又是实性,是般若的体性,正因为它是空,所以不会被色相、知识、过去的经验所障蔽,而能发出智慧的光芒。它是“一”个实性的本体,它的性质就是慧性。
其次是“般若”智慧的问题。智慧是以空性的自我,观照自己的本质及根性因缘,实现为“三身四智”。因此它成为见性成佛的积极性力量。故云“用此心直了成佛”,“若识自心见性成佛”。慧能对四智的偈语是:
“大圆境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现在我们解释四智如下:
成所作智:是一个人经过净化之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每个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兴趣、性向去实现潜能,把八识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转识成智为“成所作智”,成就一切福德与功德,使自己过成功、充实而自我肯定的生活。因此,所有一切万法都是自|由心中实现出来的。
平等性智:每一个人的根性因缘不同,但实现的结果都得到圆满,同证佛果,所以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尊贵的。人类的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结合而成,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需要工程师,也需要工人和商人。因此人人平等,人人尊贵,每一个人都能见性成佛,所以叫做平等性智。平等心使一个人回归到真我,使自己清净而无虚幻,故坛经上说“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当我们依自己根性实现证入佛性时,便有了真正的肯定性,而不是需要与别人比较,不再陷入是非之心,不再虚幻地追求,那时就能从理事无碍进而到事事无碍,发展出“正法眼藏”,一切平等,不贪造作之功,不向外觅佛,而自见性成佛,故云“妙观察智见非功”。
大圆境智:当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把阿赖耶潜意识中的业力实现为福德和功德,净化了前八识,证入如来藏。对外把它布施给社会,服务人群。对内不起执著,真正的做到“无所住”。这时才真正悟入空性,故云“大圆镜智性清净”。
以上四种智慧,不但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完全的融合,同时也真正悟入了不二法门,成就正等正觉,过如如实实的生活,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在坛经中,佛与众生是不二的,自性与佛性是不二的。人只有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去实现生活,才能把业力转识成智,真正净化了自己的业力,同时把自己的福报布施给社会,自己才能做到无染无执著,而完全地证入清净法身,所以菩萨乘与佛乘也是不二的。
这样一来,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生活是一种实现的圆满与喜悦,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勉强。于是,生活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它代表三个生活的领域和角色:化身、报身和法身。从权宜方便的说明,它们被分为三,从如实的本体来看,它们实际上是一个法身。现在说明如次:
千百亿化身:是“自性起用”,把自己的能力实现出来,无论到那里,自己都做一个有用的人,都能贡献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这一层有很丰富的福报。坛经上说:“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人从自己单一的自性出发,无染无杂,随机遇缘,可以做无量无边的工作,可以在任何方地,任何时间,做好他应当扮演的角色。所以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即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因为他生活在他自己的本质之中,没有被虚幻所障碍,不压抑自己的潜能,实践力行了尊贵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所以坛经上说:“千成亿化身,汝之行也。”
圆满报身:当我们把一切虚幻和报著放下时,自性中的智慧,把业力引导到有益于人类不断成长和自性不断净化的路上,所以智慧就不断增长,这正是心理分析学所谓的何处有本能,何处就要有自我。定(净)与慧是分不开的,“定慧等持,意中清净”,“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只有在定慧等持下去实现生活。才是大乘菩萨行,才可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慈”的大慈大悲德行。充分的实现自性,就是见性,它是生命智慧的源头,故坛经说:“圆满报身,汝之智也。” 这种光明的智慧与实现,代表著生命的最高意义与圆满。
清净法身:当我们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自己,去实践菩萨行时,阿赖耶识中的潜意识业力被转识成智,于是净化了。实现出来的一切,再经荡相遣执,放下执著,就能内外解脱,过圆满的生活,那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极至,是精神法界的本体,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法身汝之性也”。
最后我们讨论波罗蜜的部分。波罗蜜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意思;要从愚迷的此岸到醒觉的彼岸,要从虚幻的此岸到清净的彼岸,要从尘劳的此岸到自在的彼岸。也就是不被色相所迷,不被境界所牵的自发性觉者,故坛经说:“到彼岸,解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离生灭除了表示不被外界境相所牵之外,更表示自己脱离了潜意识的干扰,反而把潜意识中的动能,实现为功德,把压抑在其中的业力实现出来,接纳它,而入于空性与觉性。
此外,坛经还传“自性五分法身香”,从戒、定、慧三学开始,而止于解脱及解脱知见。这五个修行法门,使人能提升精神生活,而达到佛位。“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只有从归依自性佛中才能成就正等正觉的佛位。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成佛显然不是向外追求的事,而是要“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而要把自己的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圆满报身、清净法身。这样就是自悟自度,过实现的生活,在世间法中成就佛位。诚如智通受慧能启发后悟道偈所说: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人类透过清净的一念,发自内心的本性,即是佛法也是世间法,所以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坛经所留给我们的是活泼的生活。它是教诫是在实现的生活中成佛。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