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万福万福,

  是一是二。    

  ——宋·无门和尚

  禅的本质是示导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真我的自然流露,不是凡我的放纵与浪漫。禅的发展,到了唐代滑台大云寺定宗旨之后,南宗的见性法门成为禅的正统。南宗融会了原有以《楞伽经》印心的唯识门和《金铡经》的般若门。把空和有的价值体系,完全融会于无形;在荡相遣执和转识成智之间,悟出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见性。因此,禅门不再是守空修定,而是净心发慧;不再是狭隘的宗教修行,而是回归到生活的实现本身。

  禅是讲究般若智的,它重视生活的创造性和活泼性。禅不是刻板的传述佛理,而是生动的、清醒的去过恬淡妙悦的生活。

  禅在唐朝宋之间,有了蓬勃的发展,呈现了五宗二派。如果各个禅林的风格加以比较,其宗风和心智的启迪方法很少看到雷同之处。几乎每一位禅者都是创新的,都是特别的、唯一的。所以禅的教诫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投注于活生生的生活之中,建立活泼的教法。

  禅的宗旨是直心任运,自|由自在,纵横尽得。即使后来发展到机锋棒喝,呵佛骂祖的境地,仍不失它颖悟的原味。每一个禅者,所传递的是清澄的智慧。他们的“教法”无非是要人在净心中流露出自己的纯真,那就是见性。

  中国禅的根本经典《六祖坛经》上记载:“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见性是彻底醒觉的基础。见性对现代人而言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引发现代人在意识上转变。特别是在价值观念纷歧,生活紧张的社会里,见性法门可促动一个人的自我统整,并回归到生活的本身。

  禅有助于一个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它能促进自己所想的和实际做的之间的统整,避免知与行发生割裂,免除感情和理智分家的危险。人最忌讳被劈裂成两半,变成疏离性的性格,这样就会充满著矛盾。而禅家所谓的见性,就是促进我们人格中“自我”的成长,提高自我的强度,使它具有坚韧和回应力。

  心理分析学家佛洛姆(E.Fromm)说:“禅能如是的、客观的去看人,而除了觉者之外,并没有别的力量能做为我们生活的指引。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在世界,都有醒觉和开悟的能力。”禅者所奉行的心传是“自悟自度”的醒觉,人只有见性,开启内在的颖悟和光明性,才能生活得自在,才能从种种迷信和虚幻中解脱出来,净化自己,认清自己,实现自己。六祖慧能说: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

  去除执心,通达无碍,

  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禅的见性法门就是要一个人生活得无碍,不让自己屈从欲望的驱使,而要觉悟过来,成为生活的主人。见性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作完整的把握。

  无念与无相

  见性是一种无相、无念的意识的活动。现在我们要透过心理分析学理来分析无相和无念的意义。

  心理分析学自佛洛伊德(S,Freud)以来,就将心理的意识内容分为意识(conscius)六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cious)。所谓意识是由个人所知晓的心智内容组成。它与前意识和潜意识内容比起来,在分量上少得很多。意识的内容不断在改变,有些从感官中输入,大部分则从底层升上来。因此,意识往往受潜意识所干扰。

  前意识的素材,透过联想便可浮升到意识层面,它是人类记忆的根源。如果前意识受到压抑(repression),有了障碍,便无法浮升到意识层面,而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它会改头换面,在不经意出现,致干扰意识的正常运作,造成许多情绪问题,偏见与执著,烦恼与焦虑,甚至精神生活失常。

  压抑和权威性的良心(按:良心的意义不同于良知)所主持的检查系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个人接受文化、舆论、宗教的权威和严格训诫,伴随著惧怕和威胁,所建立的一套生活规范与观念。它们连同绝对的权威,经过内在化作用而形成根深柢固的良心。它成为行动和意识活动的“检查站”。是心理世界的警|察系统,心理一旦有了不合教条或规范的意念,就不假思索把它压制下去。必要的时候,它有足够的力量,把那些不见容的意识压抑到潜意识里头去。这种压仰的后果,将导致意识活动上的障碍。它产生情绪性的“烦恼障”和认知上的“所知障”。

  压抑显然违反了人类理性和认知的过程。因为压抑的素材并没有得到净化,没有得到理解,只是囫囵吞枣地把它压抑下去,所以它会成为心智的障碍。比如说,孝顺是我国固有的美德,它应该建立在良知上,建立在理性与情性上,表现于父义、母义、兄友、弟恭、子孝的整体性上。孝顺是亲子间和谐的关系,是互相交流所建立起来的温暖、情感、慈爱和理性。但是,倘若父母以严苛和凶暴的态度能待孩子,而孩子又惧于文化舆论和父亲的权威,必须惟命是从,于是在孩子的心中建立了权威的良心,把自己的意见压抑下去,没有沟通的机会,久而久之压抑到潜意识内容,就会成为焦虚的情绪、暴躁的冲动或偏执的态度。它破坏了情绪的平衡,而成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另一方面,权威性良心,强制自己惟命是从,其理性的开展也受到障碍。权威性的良心过强的人,不但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也失去平心思考的慧性。他们往往以过去所接受的刻板知见去判断,所以是著相的,是成见的,是愚迷的。因此,透过权威良心建立的意识会障碍菩提自性的自然开展,成为所知障。

  透过权威所建立的良心,只能产生“分别心”,而不能见性发慧,处理生活上的事事物物。它使一个人陷入是非圈里头,以已有的价值观念去挑剔别人或责备自己,起了偏见和成见之念,如果我们执著在这个检查系统的“有念”里,即使是善念也是邪念。

  《六祖坛经》中所谓的“有念”,是指习得的成见或教条式的刻板知见和观念,甚至对知识的食古不化,都称为“有念”。慧能的弟子法达,诵读《法华经》已达三千遍,自己以为用功深厚,反倒起了贡高自负的我相。后来以过慧能无念和无相的启发才悟道,慧能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显然,在“有念”的情况下,我们会把一切所知所见,视为不易的定则。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知道得愈多,成见愈深,排斥得也愈多,抗拒学习(resistance to learning)新知的力量也就更大。反之,如果能够以“无念”来处理所学的知识和观念,不被成见所障,自然“念念不被愚迷染”,而能念念发慧,发出聪慧的创造力,使自己内在的菩提自性常现光明。坛经上说: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者,是为无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皆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无念代表另一种涵义,就是一个人要能积极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不要把自己拿来跟别人比较,如果把自己拿来跟别人比较,就等于否定自己,把自己变造成别人的样子,而压抑了自己的本质。事实上,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性向有别,过去的经验和环境都不相同。要想过得自在,享有“自我实现”(self fulfillment)的生活,就必须根据自己的本质去生活。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大乘菩萨行,这样一来,无论士、家、工、商各行各业,各在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行六波罗蜜,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自悟自度,不与别人比较,所以叫做无念。坛经上说: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无念”是从自己本质去生活的念,它又叫做“直心”。坛经上说: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倘若一个人自己不断跟别人比较,就有了竞争。有了总总造作贪求的“有念”,就造成

  “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所以要立无念为宗,只有无念才能在意识的活动过程中,保持畅通无滞,保持清净的慧性,去来自|由,没有压抑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化和烦恼。

  坛经上说:

  “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今天,我们的社会普遍被烦恼尘劳所苦,是因为自己天天跟别人比较所产生的。

  无念显然不是指百物不思,因为那就造成了著空的无记空。“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因此,坛经所谓空,是指从检查系统中解脱出来,让自己见自本性,流露出慈、悲、喜、拾来,使自己生活更自在,更不著相,而表现出活泼的智慧。故坛经上说:

  “无才,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当一个人能真正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过实现的生活时,就是真正的无念。

  因此,无念是通往自我实现的唯一之路。当我们能把一切比较、好坏、高下、成见通通放下时,就以根据如如实实的自己去过实现的生活,好就是无念。禅所谓的平常心就是这个无念的心,就是所谓的“无心道人”。

  无念无持戒亦有密切的关系。戒在心理学心上可解释为生活的格律,它本身就是良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是一个人能够过实现生活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把戒视为强制自己的规范,加上惧怕犯戒和触怒护法禅的权威,自己的生活就被一种强烈的检查系统所控制。这一来,时时刻刻生活在惧怕犯戒之中,那种不安反而严重地损害了戒律,扭曲了戒相;人成为戒条的奴隶,而不是实践万德的主人。结果,持戒不能成为内禅外定的精神力量,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生活变成了苦行,修行处处有了障碍。

  六祖慧能把持戒赋予积极的意义,经上说:

  “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如…

《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