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爲證明者。
四、勤苦非證疑:有人說會集本的作者很專心、很辛苦地會集佛經。經雲:“曆劫勤苦非涅槃因。”錯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麼、證明什麼呢?佛法“甯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法是法,必須拿法的證據出來,佛陀講:“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來做爲法或非法的證明。
五、感應非證疑:弘揚會集本的人,宣稱有很多人讀了會集本,得了感應。其實感應只代表了衆生有誠、菩薩有感的事實罷了。感應並不能證明會集本的無誤可信,不能純拿感應印證會集本之正確。
六、割裂經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說,都是經文嘛,應該一樣讀誦受持、爲人演說。《優婆塞菩薩戒經》上講,倒說經律,抄前著後,犯菩薩輕垢罪。更何況割裂經文!
佛以一圓音說法,天臺判四教,華嚴判五教,南山律過判叁教,淨土宗判二教……這些都是爲了避免佛法混濫而做的。所以不能說——都是佛法,都是經文,所以就可以一樣讀誦受持、爲人演說!佛說:不得增減經法。所以,對于經法,我們應當明確無誤地傳承。
七、願數不同疑:古來有關彌陀本願之說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願爲本,所謂“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觀無量壽經》也講四十八願。而會集本僅二十四願。
八、叁輩對應疑:康僧铠譯的《無量壽經》十八願(信)、十九願(願)、二十願(行),叁願與叁資糧了了相應。經文下卷也有叁輩往生,以對應此叁願。而會集本將叁願抄前著後,完全混濫,無法與叁輩往生文相對應。
九、叁願明確疑:彌陀攝取衆生的叁願,十八願以“信”爲主,願、行爲輔;十九願以“願”爲主,信、行爲輔;二十願以“行”爲主,信、願爲輔,這樣,叁資糧的組織次第清晰、明了。而會集本則完全看不出此叁願各具的信、願、行。
十、有違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滿前人譯本不盡善盡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譯,但是絕對不采用會集的作法。且會集佛經,從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爲;古今高僧大德,曆代以來,從來沒有出家人做會集本的事情。
十一、輕視梵本疑:《無量壽經》十二譯,均屬出家大德所爲,都采用由梵本重譯,表示對法的慎重,對梵本的重視與尊重。
十二、分經招報疑:昭明太子分《金剛經》爲叁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後,竟慘遭地獄苦報,更何況會集本分割五部經文,抄前著後,又另立標題。要知佛陀無盡的智慧,無量的功德,你讀《華嚴》才懂——“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盡說佛功德。”佛的功德,並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測度的。而且佛意深廣、圓妙,昭明太子強以已見分經,尚有地獄慘報,何況會集五本,令各經文意大亂呢?
十叁、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得解;況且佛在不同地方說同樣的法門,自會有不同的經文産生,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會集本全然不考慮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實,硬是牽強附會地將不同的譯本進行會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讓衆生失去接受不同經典的熏陶機會。
十四、體系不同疑:應知會集本采用的五種現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時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譯的。不但各時代用字、遣詞不同,而且各譯本所據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譯師對佛法、對淨宗的立場、認識亦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譯的經文,其內容、立場亦有大同小異之處,從而各自形成體系。如今會集本無視文句、體系不同的客觀事實,而完全以個人私見做所謂的“整合”,只有壞亂佛法、贻誤衆生罷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譯經者無一不是有修有證者,方能譯經。如安士高、玄奘法師、久遠劫來發願譯經的千佛譯師鸠摩羅什等。而會集佛經的人,修證並未得到普遍之認可。而且古代譯經,大多奉诏而譯,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財力于譯經場所,是如履薄冰一樣地謹慎從事。今只一人,修證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輕率地以一已之力而會集佛經,信力何在?
十六、有違傳承疑:中日蓮宗曆代祖師,皆以康僧铠之譯本做注。而會集本一旦推行,將使祖師注解漸趨無效,也等于斷了蓮宗傳承。
十七、今人不許疑:今日有許多法師,或默默摒除會集本,將其束之高閣;或作少分說明,不應受持會集本。例如臺灣性梵老法師就講:“會集本不能當作另外的譯本。”慧淨法師也講:“會集本不了彌陀叁願,混亂彌陀叁願。
十八、舍利非證疑:有人說會集本的作者臨終後燒出舍利,證明他道德修持好,從而肯定會集佛經這件事沒有做錯。其實,一個人稍有修行,就以爲他所說、所做的一切都對,這正是泛修行論!如此將造成依人不依法的過失。對泛修行的迷信,將導致壞亂佛法,贻誤衆生,罪過真是大極了!彌陀法門是特異、一乘、圓頓、究竟、了義的捷徑法門,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燒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淨土聖賢錄》、《法華經持經記》等,就明了深信了。但這並不意味會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衆生之機!
以上是對會集本的十八點質疑。一部經的弘揚,牽涉到法門的興衰。我是愛護法門,所以提出膚淺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護法的大德的反省。彌陀法門難解、難信、難思。我誠摯希望護法大德在弘揚淨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謹慎。這是衆生之幸,佛教之幸!(第五講完)
《淨土深義 第五講 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