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不願意吃菜,你專念佛,就好象說單吃飯可以嗎?可以呀!你看非洲烏幹達,他們有菜好配嗎?門兒都沒有!有頓白飯吃就好了。可是他們也會活下去。道理一樣,當然可以專心一意單持念佛,萬行放下,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以外,全部都念佛,如果你有那個因緣,有那個能耐,就好像說如果只吃飯、不配菜都會吃的津津有味,都咽得下去的話,那也無妨。我不能說這是最好,但是可以說這樣成就的更快。因爲彌陀佛直接在你心中了了分明,若一日乃至七日,念念分明,有可能會證得諸佛現前。爲什麼?你念到一心不亂,還能體證到諸法實相。由執持名號證得實相念佛,這是修證,是靠自力修的。可以啊!就怕咱們修不來。修不來怎麼辦?念佛累了,喉嚨沙啞了,就拜佛。拜得膝蓋痛了,我想靜坐一下或是跟別人打打太極拳,講講其它是非話來調和一下。與其講是非話不如度度衆生,給衆生講經好了。如果不會講經,只想幹點活計,去蓋蓋廟也行。不會蓋廟那就去放生嘛!都可以呀!這些就叫做助行。
我們沒有那能耐,不能把悟光精舍的大門關起來,從而以必死的決心,念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死爲止,居士有來無來全不管,請人煮飯,煮什麼吃什麼,如果什麼都沒煮,就啃餅幹。好,一心求往生,一刹那全部往生,如果你能的話,這樣也可以。這是不能嘛!所以助行就顯得重要啦!與其讓你以散亂心,七弄八弄,不如讓你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情。助行就是這種意思。這是第一種意思。
助行的第二種意思是你要開始用功念佛了,第一天第一柱香念得很好,第二柱香就感冒了,腰痛了,或是你爸爸、媽媽找來了,或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跑來了,要把你抓回去,業障現前了。或者是隔壁那個人每次睡覺打呼噜,讓你起嗔恨心修不來了。你想用功修行,可是起了業障,不讓你專心用功,怎麼辦?當然要助行。所以助行有第二種道理,爲了讓正行能夠順當,你要助行來排除障礙。有人修藥師法門當助行,藥師佛十二大願幫助你排除生活中的問題。民國初年修藥師法門最有名的是弘一大師。忏公他蓋廟的時候居士拿錢給他,他就生氣,可是他想一想,沒錢也蓋不了廟,他每天晚上誦藥師咒,有時候還叫我們幫著念,後來他說有效哦!念下去就得益。大家知道忏公是修淨土法門的。可是有些現實問題,你可以請觀世音菩薩,請藥師佛,或者請地藏王菩薩幫個忙,助行嘛!消除修行上的麻煩。可以呀!這是助行的第二種意義。
之所以名爲助行,是從專心念佛這個立場來說的。其實從萬行導歸極樂的立場說,助行也可叫作正行。助行的第一個意義是說有人正行修不了啦,修點助行來調節一下不平衡的心理;第二個意義是說助行幫助正行消除障礙,第叁個意義是說一切助行在萬行導歸極樂,也就是說一切都是菩提心的根本,都是修菩薩道,而修菩薩道的目的就是求往生,因此一切萬行諸如拜忏、拜經、誦經、持戒、布施、忍辱、蓋廟、乃至幫人家煮飯,……一切都是莊嚴極樂世界,萬行當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說是助行,其實它也是正行。這是助行的第叁個意義。所以你不要問我正行與助行的多與少,你用這叁個心態來對待正助,無路不直通。
正、助二行基本上不出這叁種說法。可是有另外兩個重點你必須理解。第一個重點善導大師曾呵斥過雜修。他說:一切持戒、布施都是雜修,一向專念爲正修。這如何融通?依第一種說法,助行不可少;依第二種說法,助行也不可少。怎麼辦?善導大師說一向專念,好象是呵斥雜修,是不是?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不要死在文字上面,要得意忘言,得義忘诠。讀經也好,看祖師言論也好,要得佛意,要得祖師的本意,不要死在句下。善導大師之呵斥雜修,他的本意是:你不能對彌陀佛沒有信心,非得認爲一定要其它的雜修來輔助這句佛號,作爲交換彌陀接引你往生的資糧。你不要抱著這種想法去修助行。他是呵斥這種雜修。
當你一心萬行、念念導歸極樂的時候,你哪一念不是正修?哪一行不是正行啊?懂這道理嗎?善導大師呵斥的是你對彌陀本願特別是十八願不能仰信,你認爲光念阿彌陀佛佛號不夠,非得一天做多少功德就不行,否則到往生時,極樂世界的海關不讓你通過,阿彌陀佛也不會接引你。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這樣的嗎?根本不是這樣的嘛!善導大師教你一向專念,是讓你不要對彌陀佛接引有懷疑,你不要認爲單念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去搞什麼來輔助。因爲當時唐朝有各宗各派,有人認爲光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沒有這種容易的事。你不修菩提行、不修六度萬行就能往生,哪裏有這種好事?他們呵責淨土法門。所以善導大師揭竿而起說:“專心念佛就對啦,你們修的都是雜行。”他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說的。
到了宋朝永明延壽大師就不同了。他說:“當然我相信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但是我修一切萬行,也是念阿彌陀佛。”哎!這就不同了。他就不說是雜修了。兩位祖師的用心完全不同,講的話好象有沖突。不是有沖突,不要死在文字底下。這樣讀經、讀祖師語錄會越讀越糊塗。然後就拿佛法謗佛法,學了一樣佛法,去謗另一樣佛法,執已非他,執此非彼,一方面造功德,一方面造業,你說可憐不可憐啊!
我們要理解的第二個重點是我們一方面要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把它抓住,一切助行才能顯得更有意義。比如說有一個廚師說:“哇!你們這麼多人結夏聽經,好!悟光法師!我要幫你們做飯。”于是他去做了好幾十種山珍海味,可是剛好忘了煮飯。你說這不是顛倒嗎?或者他去買了好漂亮的盤子、筷子、最美好的餐具,可是他把菜煮焦了。你說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各位,你們今天修淨土法門,有本有末,有正有助,那麼助可能是正。但是如果你抓不住正的話,一切助也都不成其爲助了。
我再說另外一個比喻,“正”就象一個國家的國王一樣,“助”就象下面的文武百官。如果國王死了,文武百官還有什麼官好做哪?每天給誰上朝啊?給誰辦國事啊!已經亂了嘛!所以說正失去了,一切助都不成爲助了。這一點要對各位特別的提示。我今天所看到的淨土行者,常常是到處參加佛七,然後這兒念念,那兒念念,回到家裏拿串念珠也念念。可是一樣煩惱重重,妄心重重,迷迷糊糊。臨終時候,惦記著兒子、丈夫、金鈔、房子、首飾……惦記著一切,最後墮落。這就是正沒抓住嘛!一切助行都不成其爲助了。他活著的時候所做一切功德都不能導歸極樂,今天很多淨宗行者常常都是這樣,這就是正沒有抓住。
好!現在就可以提問了,我們該怎樣抓住“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夠說“正”就是怎麼樣、怎麼樣。因爲“正” 要分叁個願來說。如果你是十九願所攝的衆生,你知道“正”是什麼嗎?就是發菩提心。如果對天臺家講,修一心叁觀、徹證中道了義的佛性,那是“正”。除此而外的都是助行,念佛也是助行。因爲對他們來說,往生不是難的事情,徹證菩提心和中道了義之後,就已經證得登地以上的菩薩,對他們來講這是最重要的。
或者有人說彌陀佛的願不攝受他們。這個話沒道理。四十八願當中有很多願攝受他方菩薩。顯然彌陀佛是攝受菩薩的,他在四十八願中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他沒有說煩惱衆生,也沒有說叁界衆生,你爲什麼扭曲經文呢?說攝受十方衆生,這樣才能體現彌陀佛無限的大悲啊!其實菩薩也有迷惑,也需要彌陀佛的攝受呵!彌陀佛能夠攝受菩薩才表示他的悲心是體解一切、慈悲一切的。好啦!對修十九願的說,正行就是努力修一心叁觀,體證中道佛性,實相念佛,一切助行就是:修禅啦,修忏法啦,乃至念佛啦,以圓滿菩提心。所以你看天臺家的修行,也有主七念佛,可是平常卻很少看到他們念佛。他們講經、靜坐、修一心叁觀,可是往生時預知時至的很多。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我的法師公,了義和尚的法師——定西老法師,臨終時他的內衣是破的,他一輩子不拿錢,是了義和尚替他拿錢的。他持戒嚴,修苦行。他講經講得很好。人家讓他寫書,他說:“祖師大德寫那麼多了,我幹嗎寫啊?做糟糠。”你看,這調柔心、謙虛。他往生的前一天,在香港大嶼島山上面的一大堆老修行全都下山來了,了義和尚問他們說:“你們跑下來幹嗎?”他們說:“老法師要往生了。”“我們在照顧他都不知道,你們怎麼知道?”他們說:“我們昨天看到老法師的房子上一道光往西方去了。”看!他已經先走了。他只是一個天臺家的講經者而已,也沒有說他念佛念得怎麼樣。你們有誰看到淨土祖師的著作中有關定西老法師生西的說明,沒有啊!這就是屬于十九願所攝的那種人。
發菩提心修淨土法門是一種密行,重點在于行大乘的一心叁觀。當然他也同時念佛作助行,或者他把兩個都當作正行。總之,修十九願的正行不完全是念佛,修一切佛法都已經是念念念佛的了。中國的祖師常常提到念念念佛,尤其是禅宗的祖師,他們靜坐的時候,體會諸法實相,實相念佛。這也是念佛,這是正行。
修二十願的正行就是持名念佛或者觀想、觀像念佛,而觀想、觀像中國人很少修,專修持名。這就是二十願的“系念我國,植諸德本”。你們說經典上是“植衆德本”,還有第十九願上面是“發菩提心”,我的經本上是“爲菩提心”。我是依藏經上的不同版本。這兩個一樣,其實“發菩提心”更符合我的解釋,這是古來抄寫流傳中稍有瑕疵,稍有變動,沒有關系,我們還是得意忘言。“植衆德本”更是一樣。古時“衆”和“諸”都是種種的意思,流通本是什麼就是什麼,解釋沒有差異。這個修法就是持名念佛,以持名念佛爲本,其它諸如善行、讀誦、教理等爲助行,萬行齊修,導歸極樂。可是各位對于這個 “本”有點疑惑,有人會想:“以念佛爲本,我要念到一心不亂。”沒錯,最好是這樣修,念佛總要有個效果。傳統的中…
《淨土深義 第四講 淨土法門修持的正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