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深義 第四講 淨土法門修持的正助▪P4

  ..續本文上一頁國佛教常強調這個。你們參加佛七,主七師常說:“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早一點念到一心不亂!”哪兒都是一樣。最明顯的是二十願所攝的衆生修持名念佛,你們是否一向也這麼修?應該要朝那個方向努力。這是正行,其它萬行爲助。是這樣。

  可是你們別忘記,我說過中國稍微少強調十八願。它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甚至“乃至一念”亦得往生。這一願所攝就不同了。這一願裏邊沒有講到任何修行,最後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也不算修行,只要不去做就好。誰沒有辦法“乃至十念”哪!古來有人解釋十念是回答彌勒菩薩問的那個十念。後來善導大師說不是,古來的祖師都說不是這樣解釋,是指的十念佛號,所以我們不用其它解釋。那麼你看到願文裏講到修行沒有?有,只講兩件事,“欲生我國”的那個“欲”,加上“至心信樂”,它在講那個信心。所以,十八願所報攝的本是湧現那歡喜無量的信心,以湧現歡喜的信心爲本。只是你信心不退,就象法華經說的“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只現一念“大喜充遍身”。再也沒有二念,從今以後,一喜永喜,決不退轉。什麼時候你開始喜,就是你往生確定的時候。日本真宗也講往生決定,歡喜念佛。解釋是一樣。

  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不是求一心不亂的,他是怎樣念佛呢?

  “南無阿彌陀佛,你好偉大!南無阿彌陀佛,你好慈悲!南無阿彌陀佛,我確定往生了,我好感謝你啊!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是用這種由哀的贊美、感恩、無限喜悅的心情來念佛的。

  這和中國傳統的求一心不亂的念佛心態是不同的。兩種修法都沒有錯,都在彌陀本願攝受之下。就看你和哪一種修法相應而已!我如此介紹的用意不是要你修哪一種,而是讓各位了解除了中國傳統的二十願修法之外,特異方便的修法是怎麼樣的。

  當然十八願是特異方便的修法,因爲它好像沒做什麼動作,只要你相信、歡喜、決定,那一刹那就能往生。一心不亂還怕後來又亂了呢!你歡喜決定,你大喜充遍身,你就是妙好人。妙好人的統一概念就是很歡喜,對這件事很感恩,一高興就感恩。你一天到晚吵著要你爸爸給你買個生日蛋糕,就是不買,終于有一天買來了,你吃下去,高興之余會感謝你爸爸。就是這樣,不需要開悟,你自然會高興、感恩。這反應很自然。

  因爲我相信彌陀佛的十八願攝受我,我能往生了,我大喜充遍身。你怎麼會歡喜?因爲你信十八願,你就被該願所攝,所以你會歡喜。你一歡喜,那更是爲十八願所攝。所以你至心信樂,一刹那你就肯定:爸爸讓我回家啦!而且飛機票已准備好了。你就不會怕臨終起顛倒心。我問你,你再怎麼樣的恍惚、顛倒,乃至你變成了植物人,你是不是總有我執?那個“我”是與生俱在的,所以植物人也還會有某種微細的反應。他咳嗽咳不出來的時候。會憋的臉色發紫,然後咳嗽。道理一樣,當你仰信阿彌陀佛,相信沒有任何否定的理由,沒有任何障礙,你能確定接受彌陀本願的接引,而處于至心信樂之中,乃至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你確信受了佛的這種深恩之時,這一些就會自然地變成你性格中的一部分。

  在這樣情況下,當你臨終時,你對彌陀佛會不會來接引,絕對不會懷疑。你對有沒有什麼樣的助念,絕不會擔心。十八願的意義就在這裏。這就能夠解釋爲什麼《觀經》上說“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人,也能往生。得救者是那樣的歡喜,那種感覺由然地湧現不退。注意!要歡喜無量,由然不退,充滿著對彌陀佛的感恩,能生起這樣的心,而且護念此心,使之不退,這就是正行。此時,正行就不再是我們所說的念佛了。

  十八願的正行是這樣,其助行是什麼呢?就是平常聞思彌陀本願,經常聽聞彌陀本願的講解,思維彌陀本願,加深理解彌陀本願。彌陀佛兆載永劫爲救度十方衆生而修行,他爲了建立十方淨土當中最美好的極樂淨土,在世自在王如來的幫助下,觀察了無量無邊的佛刹,經過五劫思維,設計了極樂世界的藍圖,再用兆載永劫不可思議的時間去精勤修行莊嚴,成就了莊嚴妙麗的極樂淨土。他的四十八願中的十八願就是專門攝受我們這些愚癡、顛倒的衆生。只要我們“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能往生。它的重點在于時時刻刻的歡喜無量,時時刻刻的願意往生,如果今天歡喜,明天不歡喜就不行。什麼時候惡事發生了,比如突然一條惡狗追來了,你不會叫媽,脫口只叫阿彌陀佛,這一念便是特異方便,快、直捷,而且當下成就。這是正行。聽聞佛法、聞經思維這些助行的作用,也是護持信心,使之深化和不退的。

  中國傳統的淨土宗,常常強調信、願、行這叁學。那麼,信、願、行在攝生叁願當中是怎樣安排的呢?先看十八願,十八願重點在“信”,“至心信樂”就是講“信”,有信才有樂嘛!因信發願,“欲生我國”就是“願”,這願能不能成就,關鍵在“信”。對佛的本願沒有絲毫懷疑,徹底的仰信,相信自己一定爲十八願攝受而歡喜無量。有沒有“行”呢?“乃至十念”嘛!就是說你也要讓你的信心時時刻刻的存在,所以十八願以“信”爲主,可是也不離願、行、以願、行爲輔。中國祖師強調的信願行在十八願中完全看得出來。

  再看十九願,“十方衆生,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就是願心。然後“修諸功德。”它的重點在發菩提願,這是大行菩薩修的。修大乘法門,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衆生,這是大願。可是沒有見到“信”哪!他“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當然相信彌陀佛能夠接引他,菩提願心中就充滿了“信”。所以這是以願心帶動信心,和十八願以信心帶動願心不同。所以十九願也是信、願、行具全,而以願爲主,信、行爲輔。

  二十願是“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這就是“行”嘛!這跟信、願無關,中國人常強調多多念佛到一心不亂,就是時時系念。接下來是“植衆德本”和“至心回向”,這也是“行”。可以看出,二十願是以“行”爲重點。下面的“欲生我國”明顯的是“願”。那麼 “信”呢?因爲你系念並且欲生我國,當然說明其中有“信”。信阿彌陀佛和彌陀本願真實存在,信極樂世界的極樂,所以才會“系念我國”和“欲生我國”。這就是中國最傳統的欣羨心。二十願是以“行”爲主,信、願爲輔。我們可以一再看到中國最傳統的修法在二十願當中顯露出來。

  中國的祖師真了不起,他們把叁願當中的信、願、行都總結、揭示出來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叁個願是如此嚴密,各自都有信願行在裏面,可是隨願不同,各有側重。十八、十九、二十這叁願分別不同以信、願、行爲主,這樣的修行法門太嚴密了。所以淨土法門有這樣叁類修法,你們要修哪類?都沒有高低,應機爲上。

  雖然法法平等,我個人給予你們以下一些建議。不妨多注意十八願,讓你早一點得大喜充遍身,得信心不退,往生決定。如果一下子還不能實現的時候,不妨修二十願,回歸中國傳統,一方面多念佛,一方面修福,累積資糧,以中國傳統作基礎修。同時不妨多注意十八願,如果在哪一天因緣成熟,不小心讓你大喜充滿全身,這就太好了,那時候你念佛求一心不亂,猶如控囊取物。因爲你那時歡喜無量,沒有半點懷疑,念佛不就很容易了嗎?因爲你沒有懷疑,就能夠身心安穩,就容易心思專一,減少妄想雜念。你就可以在無限感恩、歡喜無量的心情中念念念佛。就不會象有人說:我工作當中沒法念佛呀!或者好象彌陀佛從今以後把你忘記啦!或者是說你的飛機票錢准備不夠,極樂世界的海關不讓你進去一樣。現在你就不會那麼樣擔心了。

  可是要是你修十八願得不到大喜充遍身,二十願又修不好,就兩頭都落空,就會象我們說的念佛一輩子,沒有得利益。既不了十八、二十修不好,十九修不來,叁願皆不得,當然不往生。對二十願有懷疑嘛!他認爲他修的不夠,一心很亂嘛!沒有辦法一心不亂。對十八願又領受不來,不能真正仰信彌陀本願。那十九願要發大菩提心,修菩薩行,當然我是愚癡凡夫,既沒有“心”,也沒有“行”,修不了嘛!這樣叁願皆失。這就說明,爲什麼彌陀佛有不可思議的慈悲的叁願,仍然有那麼一些衆生要當面錯過。

  如果要以叁願那種不可思議來說,十八願最不可思議。只要真正仰信就能得到利益,乃至生前沒有皈依,沒有念過佛的老阿婆都能往生。就有我上次講的冰凍八天仍然往生這種事情。證明十八願確實不可思議。所以你們應當多注意十八願,可是不放棄二十願,就是平常修一心不亂的那種修法。以前你會認爲修一心不亂是唯一的修法,現在那就不同了,因爲它只是修法之一,不必那麼擔心害怕,以至于沒有信心。即使你無法念到一心不亂,仍然可以臨終靠助念或者依十八願得到利益,仍然可以往生。因爲你大喜充遍身,已經不存在一心亂不亂的問題了。這就是我們修持淨土法門,對正助二行徹底的廣面的了解。

  我順便說明,以這種認識把叁願作適當的分配,往生極樂的人是怎樣分別其階位的?

  十九願所攝往生的人是上品上生直到上品下生這叁品,都是上品往生,而且大部分在上品上生。以他證悟的高低,以菩提心成就的高低來分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叁類。他們絕對不會生到中品去。基本上大乘出家人發了菩提心的都是這樣修證的。

  二十願所攝往生的人最高是上品中生,一直到中品下生。爲什麼沒有下品生呢?因爲他們都是修諸功德、相信因果的,不會作衆惡業,多造惡法,更不會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所以不會有下品生的人。但是如果有懷疑心一類的人,會生到疑城胎宮裏去。在家居士一般修二十願可以得中品生。如果他們有人發菩提心,願意好好修證菩提心,證得少分“一心叁觀”,就可以提升到上品。

  十八願所攝是從上品下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他們沒有胎生,因爲是一心仰信,沒有懷疑。可是爲什麼他們有下品生呢?因爲他們中間有人作衆惡業,多造惡法,或者毀犯戒律,甚至造五逆十惡。

  階位的分布隨著願心所攝和修法的不同,這樣分類。

  至于內證怎樣呢?事實上只有上品生才有內證問題,中、下品生沒有內證問題。因爲中、下品的修行跟證得佛法多少無關。就是依彌陀本願意接引你而已。但是上品生的人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一定有關于對佛法的證悟、體解的問題。日本真宗對此從來不提,而是強調仰信彌陀、信心堅固是由于你有智慧。不過十八願沒有講要發菩提心,所以智慧上是有差異的。

  例如一般老阿婆對叁寶非常恭敬,師父講什麼,她都聽,一念信心,可是她有證悟嗎?所以有證悟一定有信心,但是不能反推,有信心不一定就有證悟。固然一念信心信到底也是一種智慧,不過它不屬于證悟的智慧。雖然一定要體解佛的深悲大願才會信得真,但是這跟證悟無關。所以十八願只要你一直去思維、體解,不需要開悟。

  作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體會到淨土法門有攝生叁願,依叁願去修,各有不同的相貌和不同本與末。你們怎樣修?你們自己要做定奪。我的建議是“行”不妨按照中國傳統的修法去做,但是要多思維彌陀本願,彌陀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要接引我們往生,平時要努力培養這種決然的信心。

  你們在靜坐念佛或拜佛時,怎樣用心呢?一方面求忏悔,一方面欣求極樂,一方面要了知和厭離娑婆的苦,這樣去一心念佛,當下就能體會一句彌陀六字的洪名橫赅大乘佛法的智慧、慈悲與徹底方便。這樣的體會就是大乘心。這一念大乘心跟淨土法門貼切在一塊,這就是帶理念佛。同時又不舍一心無二心的事念佛,這樣理事和合的念佛,又體會到淨土法門是大乘了義的真實之教,有不可思議的方便,我只要一念仰信,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樹立起強固的信心,這就回到十八願,那就有點叁願齊修的意思。

  這樣一念心念佛時,既觀實相,又起實修,又仰信彌陀本願,就慢慢給自己一個決定:我弟子某某願求往生,相信彌陀佛決定讓弟子往生,求佛加持弟子,業障消除,智慧開顯,領受佛的深悲大恩。然後歡喜充遍,不生疑惑,這樣體會、思維叁、五分鍾後,就忘記這些,專心持名念佛。專心念,專心聽。

  因爲你經過這樣體會之後,思想上就沒有挂礙、擔憂、害怕、懷疑。什麼妄想不妄想,根本不重要。沒妄想最好,有妄想也無所謂,不去管它,就記得圓念六字洪名這件事,圓念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與徹底方便。我個人就是這樣子修的。

  (第四講完)

  

  

《淨土深義 第四講 淨土法門修持的正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