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深義 第五講 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

  

第五講 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

  

  這一講要離開理論進一步討論實修的總問題,上一講講了很多有關正、助行的事情,但那是就理論上來說的。在真正實修當中,會有種種雜音、種種說法來影響我們。有一些說法並不是淨土法門所要求的,它會增加修持的難度,或是會幹擾實修。譬如說該深修的地方你修淺了,該用心的地方你沒有用心。或者不該用心和不大可能得到成就的地方你卻在那裏努力。所以我們要講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我們一定要了解,單就往生而說,哪一些該修?哪一些該深修?哪一些不該修?哪一些不大可能得成就?哪一些並不是重要的部分?這些問題應該分辨清楚,這就需要檢非。

  下面講有關念佛的事情,也就是淨土法門的實修問題。

  念佛這件事的理論可深可淺。最淺的道理就你對老阿婆說:“阿彌陀佛對我們最最慈悲,不管是誰只要你相信、願意,念十聲佛號,就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現在跟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只要幾分鍾,就算教她念佛了。如果往深裏講,就象我這次准備了四個講次八個小時作理論上的表述。要你們出家人對淨土理論有個基本的建立,然後再聽怎樣念佛的問題,就會容易深入了解。

  怎樣念佛?從淨宗第九代祖師藕益大師開始,就有一個有名的念佛分判,有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以及持名念佛這四種念佛方法。往後的祖師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淨土行者也一向修持名念佛,這是什麼道理?該怎樣持名?這是第一個問題。問題之二是大家都在持名念佛,爲什麼有那麼多人要麼念不出所以然,要麼念的退心,要麼念的沒有往生,這樣的持名念佛有沒有問題?這不能打糊塗仗。問題之叁是《阿彌陀經》講要念到一心不亂,可是十八願裏頭沒講念佛要念得很多,攝生叁願都沒有講一心不亂。有人強調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說法能不能相信?舉凡這些問題都要我們認真去思考。

  我先說明,十八願講的“乃至十念”,是否就是《觀經》裏的臨終十念?有人說有些人就等著臨終十念。注意!《觀經》裏說臨終十念是下品往生的事。十八願裏的“乃至十念”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後的十念,這兩者不是一回事。印光大師也十分明確的這樣說過。十八願裏的“乃至十念”是泛指一切時,你至心信樂,那麼你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那種至心信樂的心態是在平時就應准備好的,這和臨終十念不同,不要搞錯了。

  你不能這樣想:既然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觀經》裏的下品生也說十念,好!我就爲非作歹,等臨終時再十念求往生好了。這就錯了。《觀經》裏的臨終十念是指有一種人因緣很差,一輩子沒有聽聞佛法,沒有學佛,平時造惡業,臨終時惡障、地獄相現前,他恐怖害怕,一念忏悔求救,于是善知識現前,給他說法,教他念佛,這樣具足十念,就能下品下生。因爲這在十八願所攝之中。

  十八願是泛指一切時,當然也包括臨終時,但十八願不是專指臨終時。臨終時是指在下品下生的特殊情況下,也能往生,特顯它的方便。我們已經聽聞到佛法,有了學佛的因緣,所以不能等待臨終十念,而是平常就應修,讓自己至心信樂,求生極樂,永不退轉。這種修法要不要念佛呢?可以持名念佛,也可以修觀想念佛,甚至更深一點的實相念佛。

  什麼叫實相念佛?就是體會中道了義的道理,體會大乘的真實義,也就是體會佛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這叫實相念佛,也叫開悟。如果你能開悟,你念念都在佛法上,就象禅宗講的與釋迦老子一鼻孔出氣,也就是你的所念所想跟釋迦佛一樣,這就是實相念佛。

  可是你如果修不來實相念佛,你還可以修觀想念佛。觀想念佛不是持名念佛,可是也是念佛。怎麼修呢?要觀想彌陀佛的本願攝受,我的一切修行都在莊嚴極樂世界,我仰信十八願,我好樂十八願,堅固不移。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成就之時,他的十八願當然也一起成就。只要我真正的大喜充遍,我就能往生,我就得救了。你大喜充遍的結果,就爲十八願攝受,佛就會來接引,這是觀想。

  如果你不了解佛陀的修行,不了解佛陀的無上的智慧、無盡的慈悲與無限的方便,你怎麼會相信佛陀的本願呢?就象你跟人家做生意,別人給你一張幾百萬元的支票,如果你不了解對方的資産、經營、信用,你就不敢接受他這張支票。這種了解就是觀想。這種觀想需要一些智慧,就象我上一講講的需要經常聞思與體解彌陀本願,需要經常培育熏陶,這就叫觀想念佛。

  所以日本真宗不強調整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你也不能說他們錯,因爲他們經常是觀想念佛,不過他們不把這個叫觀想。

  反過來,臺灣有一些修學真宗的,他們這樣嘲笑念佛的:“你們只知道傻呼呼的念阿彌陀佛,你們都不知道彌陀佛的十八願,你們這麼傻呼呼的念,還不敢相信能往生。”他們這樣說也就低估了持名念佛。十八願沒有說不能持名念佛,他們是不了解持名念佛。

  藕益大師說過這麼一句話:應該了解你這一念能念佛的心不假造作,當下清淨。而你所念的佛是萬德莊嚴,能念、所念清淨莊嚴。能念、所念相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持名念佛表面上看,既不是實相,也不是觀想,也不是觀像。然而你如果念得好,即是實相,也是觀想,也是觀像。

  所以臺灣修淨土真宗十八願的人,他嘲笑別人持名念佛,是過度的執己非他,是不正確的。我的看法是十八願修法的確沒強調持名念佛,而是強調理解、承受彌陀本願,領納在心,然後相信彌陀佛能夠接引你。你能生起這樣的好樂之心沒錯,可是如果你一下子想不起來,或者你沒有能耐去想呢?那沒有關系,你可以持名念佛呀!在持名念佛當中,慢慢心裏清淨之後,你就會與佛的功德冥合,佛的萬德莊嚴就能夠洗滌你的心,熏陶你的心。熏久了你自然會心開意解,你就能相信彌陀佛的願力了。

  因爲你聽了這次講課,在你心中已經種下了十八願的因緣種子,如果你不能領受,是由于你的業障、習氣,還有你的我執種種。那麼你念佛時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嘛!這是元代中峰明本國師在《叁時系念》裏面的句子。你就是因爲濁水不清,所以對十八願不敢領受,這沒有關系,你不一定要像日本真宗那樣一天到晚的聽聞,那樣可能會越聽越糊塗。你可以持名念佛呀!回到中國傳統的修法不會錯。中國祖師說過:“但得持名,必得心開意解,近者開智慧,遠者絕對往生。”因此我常常說,念佛能開悟,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如果你不聽聞十八願的意義,就會有行無解,不能以解導行,行産生的效果就比較有限。就是說你雖然念佛,但是你不懂得十八願的攝受,你就只知道念佛求一心不亂。反之,你懂得了十八願的意義而持名念佛,就不完全是求一心不亂了。其實達不到一心不亂,乃至散亂心念佛,你冥冥中聞佛名號,就具有無邊的功德,就會冥冥中洗滌你的妄想、穢垢的心。你就會跟十八願相應了。這就是由解起行,由行入導,解行相應。

  反過來說,如果你不懂得十八願的道理,你念佛就只有一個目的,求一心不亂,你會擔心憂疑。即使你一心不亂了,可能只是相似一心,容易退失,甚至你會起妄想,爲什麼?因爲你還有其它錯誤的知見,在你的定心中發生作用,結果你會未證言證,未得言得,你還沒有證得一心不亂,你說已經證得。這就不對了嘛!

  所以古來大德對淨土法門有那麼多的注解,如果淨土宗不需要理解,但持佛名,就能攝受一切人的話,祖師就不需要去做那麼多的解釋了。我們承認有一部份人過去有善根,他能夠一句佛號念到底,會自然的開智慧,即使不懂得十八願,也自信能往生,這是一種他力跟自力的冥合作用。但是你如果沒有那種根器,就不妨多聽一些彌陀本願的道理。再去專心念佛,這樣就能夠除自力之外,再加上仰仗他力,確定往生。這就是特異方便。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向專念,持佛名號,仰仗彌陀悲願接引。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種情形是可能你依照二十願去修。你平常也在念佛,不過你老覺得念不到一心不亂,沒有效果,遇到某些情況,就起大嗔恨心和煩惱,接著你會産生懷疑和退心。或許你在念佛時,把念佛當作消除煩惱的方法,當然念佛能夠消解當前煩惱,但也不是象剪刀一樣,馬上可以把煩惱統統剪下來扔到垃圾箱去,這需要有一個慢慢熏習的過程。

  彌陀聖號有無量的功德利益。可是你要有那個心去領受,要有那個胃去消化呀!四十八願裏頭一共有十二條願文都在說聖號功德。

  下面重點講解一下第四十五跟第四十七願。

  第四十五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四十五願是說十方菩薩聽聞我的名號,就能得普等叁昧。常見一切如來,聽如來說法。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成佛。

  你看,只要聽到彌陀聖號,就能見到十方如來,聽他們說法。聽如來說法,很容易證得初果乃至四果。聽我講經,你們會打瞌睡。聽佛講法,保證沒有冷場,然後呢,一不小心就發現能穿牆而過,證得初果了。見佛說法如順水揚帆,成就很快,聽《阿含經》都是這樣,何況是大乘經典。更何況還不是見一佛、二佛,或者九佛、十佛,而是見一切諸佛。所以你們要問我爲什麼要求往生?很簡單,到了極樂世界,早上起來,刹那間就可以到十方供養諸佛,聽諸佛說法,回到悟光精舍,大家還沒有上早殿,速度多麼快!爲什麼求往生,早成菩提嘛!誰說要你去那裏執著黃金鋪地的?

  有人問娑婆世界當下如幻如化,這不是舍近求遠嗎?誰叫你舍近求遠?極樂世界最近,娑婆世界最遠,懂不懂啊?你在娑婆世界不要說見釋迦佛,要見我法藏都不容易。可是你到了極樂世界,這十方諸佛就看不完了,誰還想看我的臉啊?你看…

《淨土深義 第五講 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