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深義 第叁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P2

  ..續本文上一頁有沒有特異方便?我們先說它有。怎樣依照經典來了解呢?我們先從了解彌陀本願開始。《觀經》及《彌陀經》作參考。

  四十八願到底在講什麼?我告訴你只講叁類事。第一類事是講極樂淨土的依正二報莊嚴,講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講衆生的正報莊嚴;講阿彌陀佛的正報莊嚴。第二類事情是講法藏菩薩成佛時,他怎樣攝化他方衆生的願。這兩類一個是講極樂世界多好,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怎樣,你現在還無法生過去,對你關系不大,當然這些你應該知道,可以增強你的信心、歡喜心和願去的心,但是沒有說明關于直接往生的問題。第二類是攝化他方衆生,更和你沒有關系,它只講說如果我成佛,我要十方衆生來贊歎我,要讓十方衆生受我光明攝照時,身心柔軟等等。這些當然很重要,但對你目前往生沒有直接關系。所以這兩類的願對我們能不能往生來說,只是助緣,不是正因。第叁類是直接攝受衆生往生之願,也就是極樂淨土造得多好多棒,可是我讓人家怎樣來哪?我總要有條件,這是本尊對你的約定關系,本尊會不會接引你的根據是從這裏來的。釋迦佛之所以講解淨土法門,也是依這叁願來的。這叫攝生願。有幾條呢?有叁條。四十八願中真正跟我們往生直接有關系的不過是這叁條。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彌陀佛知道你們的能耐超不過叁樣,于是就設叁條,這是第一種原因。第二是因爲衆生有叁類根基,這有經證,《無量壽經》下卷中就講叁輩往生。注意!叁輩往生就是這叁願所攝,但是這叁願不只是攝叁輩往生的。叁輩不是叁品,不要搞錯了。叁品是上、中、下叁品,各品又各分上生、中生、下生。合起來是九品。真正講上中下叁品的是《觀經》。日本人在這裏的看法跟我國祖師的看法是不同的,我會分別告訴各位。

  好,攝受衆生往生僅此叁願——第十八、十九、二十這叁願,我們念一下:

  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願中唯一牽扯到誰來往生、怎麼樣往生到極樂世界,唯此叁願。我現在隨文解釋。

  叁願前兩句都是一樣:“設我得佛,十方衆生,”十方衆生既不是六道衆生,也不是叁界衆生,而是遍指除佛以下的九法界衆生。下面叁個願的願文就不同了。

  十八願接著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而十九願則是先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才說:“至心發願”。日本人把這十九願解釋成爲:“因爲他不能深信彌陀本願,所以才要先菩提心,修諸功德。修了功德之後,才至心發願。”

  二十願是接著說:“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接下來是“植衆德本”,最後才“至心回向,欲生我國。”可見,他聽聞佛號歡喜,要往生,爲了往生,所以植衆德本,培養資糧,然後以此資糧至心回向。

  可是十九願不是這樣,十九願一開始是“發菩提心”,那就不同了哇!也就是他一開始就深解大乘,已經能發菩提心了。可是他知道菩提心難發、難成就,他爲了成就菩提心,所以要修諸功德來方便莊嚴菩提心。他已經在領受大乘佛法,並且發心了,可量仍有不足,他知道佛有徹底的方便,來成就菩提心,所以至心發願。爲什麼說“至心發願”,而不說至心回向呢?因爲他修諸功德,是爲了成就菩提心,而不是爲了回向。何以故?因爲只要你有了菩提心,你就已經在諸佛的願海當中啦!你已經深解大乘了。由于你深解大乘,當然你不一定喊著我要去極樂世界,因爲你已經在極樂世界了。不過事實上你的菩提心還不能圓滿,爲了圓滿成就菩提心,所以在臨終時,才至心發願,往生極樂。——(待續)

  《淨土深義》3-2

  [ 回複本貼 ] [ 跟從標題 ] [ 關閉本窗口 ] [刷新]

  --------------------------------------------------------------------------------

  第叁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續)

  有誰作這個證明?有兩個人。第一個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要往生兜率天時,並沒有一天到晚念“南無彌勒菩薩”,因爲他隨時都在彌勒菩薩身邊了。他是研究“唯識”的,彌勒菩薩是唯識的開山祖師。事實上玄奘大師念觀音菩薩跟《心經》,他在西方取經遇到困難時,都是念《心經》和觀音菩薩的,可是他在臨終時,一念導歸就去了。爲什麼他能這樣?因爲他早就在菩提心當中,跟彌勒菩薩相見相感了,這是發大心的上輩修行人。下面我還有經證。

  所以,第十九願是這樣的,是爲菩提心而修諸功德,他已深解大乘,可是他也深知種種功德沒有徹底究竟的淨土法門這種徹底方便的功德來得妙、高、圓、頓,他爲了早日讓衆生離苦得樂,他要早日成佛,早日證得菩提,所以他要往生極樂。這個觀念完全和密教相契合。

  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他雖然不執著菩提心,可是他會希望早日成佛,早日利益一切衆生。所以他當然要投入十方諸無盡慈悲的大誓願海的究竟方便當中,早日成就,所以他會至心發願。他不需要回向。回向是把所做的功德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此向彼、回因向果,這叫回向。他不需要回向,因爲他念念之間都在彌陀願海之中。何以故?因爲他發了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心。淨土法門是大乘的真實之法,誰真心發大菩提心,誰就在大乘真實之法當中,他就跟大乘真實之法相冥合。所以他不需要種種功德來回向,他只要在臨終時發願就可以往生。

  爲什麼說發菩提心的人,臨終發願就可以往生?請看十九願經文:他們“臨壽終時”,注意!下面一句話很特別!“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注意!是誰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誰?阿彌陀佛啊!十八願和二十願都沒有講這句話,唯有十九願這樣講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乃至不會無緣無故打一個噴嚏或笑一下子。因此他不會在十八、二十兩願中不講而偶然在十九願中講這句話,這是有深刻用意的。因爲十九願攝受的是發大菩提心的上品上生衆生,所以他當然要以真實之身現其人前。真實之身叫真身,爲什麼叫真身?下面我以經證給你看。

  真身現前是十九願所說,中國的祖師都是修十九願。大家回想一下,中國的祖師哪一個不是發大菩提心,修諸功德?最有名的我剛才講了一個,玄奘大師。還有一個更有名——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一生講解天臺教觀,可是他竟然還寫臨終發願文往生極樂。你聽說過智者大師什麼時候打佛七啦?沒有啊!可是臨終發願,導歸極樂。更往前的是誰?是普賢菩薩,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導歸極樂,都是十九願所攝的大心菩薩,所以彌陀以真身接引。

  當然,你要說這叫自力吧!等一下我們再分別。我說這些,你們會怕怕的,“幹嗎?我又不是智者大師,我又不是善財童子五十參。”當然你領受不來,別急!先讓你分別清楚願的高、低和攝受的不同,你就會發願不妨上上,行步不妨下下,這就是左右逢源。發心不妨高遠,行步不妨最近。淨土法門決定是可高可低,可近可遠。

  我們再回憶一下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修諸功德,是諸功德中的一種,重點在發菩提心。爲了滿足菩提心,所以要往生極樂。菩提心是根本。按第十九願修證的人,是發大菩提心的人。他在臨終時發願往生。彌陀佛一定與觀音、勢至等一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這就是佛立叁昧,十方諸佛現前(詳見《般舟叁昧經》),來給他證明菩提心成就、大乘法成就,所以佛以真身現前,這就證明十九願是攝受上上根基人的。

  但是,日本真宗把這解釋成什麼呢?他們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先修功德然後才至心發願。他們是先修行,才懂得要發願。”爲什麼他們先修行,才發願哪?爲什麼不像十八願:“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沒講發願,沒講發菩提心,立刻就至心信樂,然後就欲生我國了呢?這個修十八願的是一聞即信,是對彌陀佛有徹底的信心,他當然沒有懷疑,十八願所攝的才是上根。修十九願的不是上根,他還要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才願意相信彌陀佛,信中有疑,所以修十九願的一定生到邊地或鐵蓮花裏。這是真宗的說法。

  你們覺的哪種說法對?十九願裏頭有沒有說因爲他經過發菩提心才願意發願?沒有嘛!他是爲了圓滿菩提心才發願。他從一開始就相信彌陀佛,因爲他一開始就發了菩提心。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人絕對沒有懷疑阿彌陀佛,懷疑極樂世界的道理的嘛!日本真宗這樣的解經有過度牽強的嫌疑。他們往下的引經據就不用再談了,眼睛裏已經有了翳了。往下的牽強附會,或是解釋不對,我們不加批評,但是我說不是這樣子的。

  當我第一次看攝生叁願時,我第一個直覺就是中國發大心的修行人是修十九願,爲什麼十九願會錯呢?我就在想是哪裏出了問題?一直想不清楚。我常和願海法師交談淨土真宗的事情,心裏都有一點不是滋味。是哪裏出問題?一直在反複的思索,這就是我的念佛法門。我的念佛法門不是嘴裏念阿彌陀佛……,我一直在想這個道理,阿彌陀佛啊!你的真意在哪裏?中國祖師明明在修十九願。後來我們真正理解到了,我剛才的理解就能夠解釋我的疑惑了。

  我們再看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顯然這裏發菩提心是核心,並不是往生是核心。你說這種人爲什麼往生不是核心?這不是攝衆往生的願嗎?你要記得有一種人,他已經體會了大乘佛法了,他不是驕傲,他是真正的有大善根的修行人。他體會大乘佛法之後,往生對他來講只是…

《淨土深義 第叁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