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淨土法門修持的正助
上一講說了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彌陀四十八願是我們修持淨土法門之所依。修持淨土法門最需要注意的是否能往生和如何往生的問題。對四十八願當中攝受衆生往生的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這叁個願,我們分別講述了它們各自攝受什麼樣的衆生。我又從《無量壽經》下卷叁輩往生經文,並對照《觀經》九品往生經文,論證了叁輩往生經文,並對照《觀經》九品往生經文,論證了叁輩不是九品的上品、中品、下品,而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們又對照攝生叁願和叁輩往生的經文,判別上輩是十九願所攝;中輩是二十願所攝;下輩是十八願所攝。
我們這些看法跟特別強調信心至上的日本真宗不同,我們暫時不說日本真宗的看法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們只能說日本真宗用他們的觀念解釋攝生叁願。而我們是依據經文和中國祖師論述的中國化的看法。不過應該指出,日本真宗的這種修法,也可以往生,而中國人當然有更多的人往生。爲什麼看法不同而一樣往生呢?這很容易理解,佛陀在入滅前,曾經預言他入滅一百年後,他的戒律會分割成五部律。明明是一個佛陀說的律,一百年之後卻分家成爲五部律,幾乎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到更嚴重時,分到十八部。但是佛陀受記說:這五部雖然說法不同,但是皆證得阿羅漢。換言之,佛法唯有佛才能徹底圓滿,因爲衆生不圓滿,衆生看佛法就有角度、深淺的不同,但是皆能成就。
再比如中國佛法分八個大乘宗派、兩個小乘宗派。不管其後來的流傳久近如何,它們都是佛法,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必對此擔憂。雖然解釋不同,只要符合佛說的一部分義旨,仍然可得利益。如果解釋不同而實際上已經偏離了佛的意思,那才會有總問題。
我們從中國佛教立場上來看,日本真宗對十八願的特意推崇基本上無可厚非,可是中國的佛教在說法上有中國的特色。現在給各位稍微說明其主要的差別,也是今天講題要說的內容。我們既要把握通途道,即中國佛教傳統的修法,可是也不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釋:借人之長,治已之短),不妨適當補強一下我們過去稍微少說的那一部分。我覺得這是一個後代佛弟子應有的體會、應做的工作。古人有古人的因緣,現代人有現代人的特殊因緣,這也是我今天要講的。
講題之所以定爲淨土法門修持的正助,就是修持的正行和助行,因爲對于一個淨土行者,常有人問我;到底是專心念佛,什麼事都不幹呢?還是人情世故或者是種種布施、持戒也得做一做呢?有人這麼說,有人那麼說,我怎樣做才對?專心念佛念不來,要做點別的事,有散亂心,又不會念佛了。什麼動中念佛、靜中念佛?這樣就是說正助當中有一些根本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被淨宗行者所談論。所以我們應該在這方面給大家一些建議或看法,給大家一些持平。
昨天我說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意思是說淨土法門裏頭有一種修法是很特別的,而且是快速的,能夠讓你決定當生成就。爲了說明這件事情,必須要對比佛的本願。攝生有叁願,特異方便到底是這叁願當中哪一願?或者哪兩願?是不是叁個願都這樣呢?這一定要按本尊的本願來說,佛有願,我們受其願所攝,才能修行嘛!釋迦佛如果沒有講經說法的願,我們豈不是連出家都不可能,連佛法都不知道。我們今天是在前人的願心下受益的。如果你們沒有共同聽經和共住的願,就沒有共住聽經的事。你們能共往,我沒有發願要來,你們也聽不成。如果我願來,願海法師他不來,也不能聽,所以說諸願和合,才能成就如幻的佛事。發願一定要發在一切萬行之前。
彌陀攝受我們,我們要往生極樂,也要有願的根據。願不離叁個,我們必須從十八、十九、二十這叁願來看特異方便是什麼?
昨天我說十九願其實是攝受上品上生的,是上輩往生。他既發菩提心,又勇于修種種的菩薩行,乃至臨終一念,爲了行菩薩道,發一念往生極樂世界之心。印光大師說:“真發菩提心者,必求生極樂。”所以,求往生基本上也是發菩提心的一種。這是一個大修行的層次者。既然是一個大修行的人,就不是一般人容易修成的。大體上中國的祖師都是這種層次的人,衆生是不會了解的。當然這方面被談論、被強調的就少,因爲祖師得利益的是發菩提心。你看印光大師他的大半輩子時間住山上修行,把藏經讀了兩叁遍。後期才出山寫文章、寫信(大約寫了百余萬字),還有印送佛書(大約有五百多萬冊),度化衆生,中興淨土,臨終導歸極樂。他內心有強固的菩提願,對往生有堅固的信心,他不會動蕩,不會動搖,他是爲了實踐菩提願而往生的,把往生當作菩提願當中的一種。我們一般人做不來,但是也應該這樣發心。這是中國佛教的傳統,古大德曆來是這樣教我們的。可是這不是一般人容易發的。
第二十願就不同。它是說你聽聞到名號和國土的莊嚴之後,願意系念佛國,系念名號,然後修種種的功德,作爲往生資糧,然後給予回向。這就屬于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總是發心不容易,作事容易嘛!修善、布施、持戒還總是能做的嘛!那麼我可以將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極樂世界,念念回向,累積資糧。我沒有辦法在發心上刹那具足往生資糧,就像十九願那樣發大菩提心,可是我能事修嘛!所以二十願是屬于事修。就是慢慢地培養資糧,然後回向,這屬于中輩往生。中輩往生是二十願所攝。
中國的祖師他自己可能修十九願,可是他教導徒衆或一般信衆所講的大體是二十願,也就是行萬行導歸極樂。永明延壽大師說“萬善同歸”就是這種意思。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藕益大師乃至印光大師都這麼說。印光大師常說:“敦倫盡分,至誠念佛,妙妙妙妙。”一方面叫你敦倫盡分(對倫理道德要盡責盡力做好),然後持戒、至誠念佛,專心一意的念佛,這大體上是二十願的修法。
不過,印光大師還強調了另外的屬于中國第叁類——修十八願的人,誰呢?昙鸾大師、道綽大師,還有善導大師。這叁位大師是修十八願的代表。善導大師說:“萬行皆是雜修,一向專念彌陀聖號爲正行。徹底仰信彌陀。”
有人說他臨終時爬到樹上跳下來摔死,是這樣往生的。後來有人考查說不是他,是他的弟子。不管是誰,這樁公案是說這種修法的人隨時死都能往生。他有那種堅固的好樂和信心,在他活著的時候,他已經證知他能往生。這些人是十八願所攝。
第十八願說:“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裏頭沒有談任何助行。他欲生我國,真的想往生;他那個心是至心,什麼是至心?是至誠之心,至誠地相信而又好樂往生。這種修法在中國早期也有,以昙鸾、道綽、善導叁位大師爲最主要的代表。他們的思想傳到日本之後,發展演變爲淨土真宗。他們就特別強調十八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沒有助行。而且這種“專念”不同于二十願的“系念”,“系念”就是修《彌陀經》的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亂,這也是一種功德、資糧和回向。但是“專念”不是把念佛當做資糧回向,因爲十八願是“乃至十念”嘛!願文是最重要的,十八願願文裏沒有提到助行,它的重點不在于念佛多不多,更沒有《彌陀經》上的“一心不亂”的要求。注意!彌陀佛攝受我們往生不出這叁願哦!所以我們不能夠說只能照《彌陀經》上的“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修,不能照十八願修。《彌陀經》所說當然是對的,可是十八願也絕對是正確的。彌陀佛的願不會隨便發的嘛!他已經成佛了,他絕對不會發虛願。十八願的特點是在這裏。
因爲有了十八願,我們才能證明《觀經》的下品下生爲什麼能夠那樣往生,念一句佛號甚至能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乃至于我們聽到很多淨土法門弘揚者及助念團的人說到的那些例子,我們才能解釋那個死去八天,冰得發硬了的老阿婆,經過給她助念還能念得全身柔軟,身上泛紅。這就是十八願所攝,當然也有其它願所攝,如“光觸柔軟願”,表示彌陀佛現前加持她了。所以有了十八願,才能夠普遍解釋一切豬、狗、貓、羊以及不信佛的人爲什麼臨終得善知識開導能夠得以往生。這也冥合《觀經》中第十六觀下品生經文的意思。
這種事實在中國的佛教談得較少,原因是中國祖師有大乘的根性,他直接修成大乘之後,把往生當作大乘法門中的一個法門,而不是把它當作唯一法門,他根本不害怕不往生,他不會像我們這樣一天到晚念佛求往生,他臨終時發願往生,就自然而然地往生了。
因爲十九願所攝的衆生很強固,他平常有強固的菩提心,修種種萬行。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修十九願的人就好像是你家的大門隨時爲你開著。你爲了悟光精舍的事去市場或到街上辦事,你會不會害怕悟光精舍的門關上不讓你進來?當然不會。第一你是悟光精舍的人,第二你正在爲悟光精舍辦事。修十九願的人就是這樣,他們是這樣想的:彌陀的本願就是徹底的大乘的究竟真實之法,而我現在已得,意思是我已經是彌陀佛家裏的人了。我現在雖沒有去極樂世界,我正在娑婆世界實踐彌陀的法門,度化一切衆生,我正在行菩薩道,好像我是悟光精舍的人,現在離開悟光精舍辦悟光精舍的事,也就是說我辦的事無非皆是彌陀佛的妙事,我怎麼會擔心回不去呢?懂這意思嗎?往生對十九願所攝的人來說是隨願而生。這也有證明,《大智度論》就說到,大菩薩是隨願往生。就是講這個事情。
日本人特意強調十八願的了不起,他們反而貶低十九願,說修十九願的是邪定聚、不定聚,說他們是因爲彌陀佛信心不夠,才要修諸功德。當然不是這樣,你們仔細看一看經文就會知道。如果真的是象日本真宗說的那樣,彌陀佛就沒有辦法攝受十方世界的大心菩薩了,他的願是攝盡十方九界衆生的,所以一定會攝到有堅固菩提心、修菩提行、隨願往生的上品上生的大修行者。
到了二十願就不同了,二十願是攝受那些自己發心沒有…
《淨土深義 第四講 淨土法門修持的正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