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上一讲说了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弥陀四十八愿是我们修持净土法门之所依。修持净土法门最需要注意的是否能往生和如何往生的问题。对四十八愿当中摄受众生往生的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三个愿,我们分别讲述了它们各自摄受什么样的众生。我又从《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不是九品的上品、中品、下品,而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们又对照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的经文,判别上辈是十九愿所摄;中辈是二十愿所摄;下辈是十八愿所摄。
我们这些看法跟特别强调信心至上的日本真宗不同,我们暂时不说日本真宗的看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只能说日本真宗用他们的观念解释摄生三愿。而我们是依据经文和中国祖师论述的中国化的看法。不过应该指出,日本真宗的这种修法,也可以往生,而中国人当然有更多的人往生。为什么看法不同而一样往生呢?这很容易理解,佛陀在入灭前,曾经预言他入灭一百年后,他的戒律会分割成五部律。明明是一个佛陀说的律,一百年之后却分家成为五部律,几乎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到更严重时,分到十八部。但是佛陀受记说:这五部虽然说法不同,但是皆证得阿罗汉。换言之,佛法唯有佛才能彻底圆满,因为众生不圆满,众生看佛法就有角度、深浅的不同,但是皆能成就。
再比如中国佛法分八个大乘宗派、两个小乘宗派。不管其后来的流传久近如何,它们都是佛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对此担忧。虽然解释不同,只要符合佛说的一部分义旨,仍然可得利益。如果解释不同而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佛的意思,那才会有总问题。
我们从中国佛教立场上来看,日本真宗对十八愿的特意推崇基本上无可厚非,可是中国的佛教在说法上有中国的特色。现在给各位稍微说明其主要的差别,也是今天讲题要说的内容。我们既要把握通途道,即中国佛教传统的修法,可是也不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释:借人之长,治已之短),不妨适当补强一下我们过去稍微少说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这是一个后代佛弟子应有的体会、应做的工作。古人有古人的因缘,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特殊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
讲题之所以定为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就是修持的正行和助行,因为对于一个净土行者,常有人问我;到底是专心念佛,什么事都不干呢?还是人情世故或者是种种布施、持戒也得做一做呢?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我怎样做才对?专心念佛念不来,要做点别的事,有散乱心,又不会念佛了。什么动中念佛、静中念佛?这样就是说正助当中有一些根本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被净宗行者所谈论。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或看法,给大家一些持平。
昨天我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意思是说净土法门里头有一种修法是很特别的,而且是快速的,能够让你决定当生成就。为了说明这件事情,必须要对比佛的本愿。摄生有三愿,特异方便到底是这三愿当中哪一愿?或者哪两愿?是不是三个愿都这样呢?这一定要按本尊的本愿来说,佛有愿,我们受其愿所摄,才能修行嘛!释迦佛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愿,我们岂不是连出家都不可能,连佛法都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在前人的愿心下受益的。如果你们没有共同听经和共住的愿,就没有共住听经的事。你们能共往,我没有发愿要来,你们也听不成。如果我愿来,愿海法师他不来,也不能听,所以说诸愿和合,才能成就如幻的佛事。发愿一定要发在一切万行之前。
弥陀摄受我们,我们要往生极乐,也要有愿的根据。愿不离三个,我们必须从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来看特异方便是什么?
昨天我说十九愿其实是摄受上品上生的,是上辈往生。他既发菩提心,又勇于修种种的菩萨行,乃至临终一念,为了行菩萨道,发一念往生极乐世界之心。印光大师说:“真发菩提心者,必求生极乐。”所以,求往生基本上也是发菩提心的一种。这是一个大修行的层次者。既然是一个大修行的人,就不是一般人容易修成的。大体上中国的祖师都是这种层次的人,众生是不会了解的。当然这方面被谈论、被强调的就少,因为祖师得利益的是发菩提心。你看印光大师他的大半辈子时间住山上修行,把藏经读了两三遍。后期才出山写文章、写信(大约写了百余万字),还有印送佛书(大约有五百多万册),度化众生,中兴净土,临终导归极乐。他内心有强固的菩提愿,对往生有坚固的信心,他不会动荡,不会动摇,他是为了实践菩提愿而往生的,把往生当作菩提愿当中的一种。我们一般人做不来,但是也应该这样发心。这是中国佛教的传统,古大德历来是这样教我们的。可是这不是一般人容易发的。
第二十愿就不同。它是说你听闻到名号和国土的庄严之后,愿意系念佛国,系念名号,然后修种种的功德,作为往生资粮,然后给予回向。这就属于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总是发心不容易,作事容易嘛!修善、布施、持戒还总是能做的嘛!那么我可以将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念念回向,累积资粮。我没有办法在发心上刹那具足往生资粮,就像十九愿那样发大菩提心,可是我能事修嘛!所以二十愿是属于事修。就是慢慢地培养资粮,然后回向,这属于中辈往生。中辈往生是二十愿所摄。
中国的祖师他自己可能修十九愿,可是他教导徒众或一般信众所讲的大体是二十愿,也就是行万行导归极乐。永明延寿大师说“万善同归”就是这种意思。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藕益大师乃至印光大师都这么说。印光大师常说:“敦伦尽分,至诚念佛,妙妙妙妙。”一方面叫你敦伦尽分(对伦理道德要尽责尽力做好),然后持戒、至诚念佛,专心一意的念佛,这大体上是二十愿的修法。
不过,印光大师还强调了另外的属于中国第三类——修十八愿的人,谁呢?昙鸾大师、道绰大师,还有善导大师。这三位大师是修十八愿的代表。善导大师说:“万行皆是杂修,一向专念弥陀圣号为正行。彻底仰信弥陀。”
有人说他临终时爬到树上跳下来摔死,是这样往生的。后来有人考查说不是他,是他的弟子。不管是谁,这桩公案是说这种修法的人随时死都能往生。他有那种坚固的好乐和信心,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已经证知他能往生。这些人是十八愿所摄。
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头没有谈任何助行。他欲生我国,真的想往生;他那个心是至心,什么是至心?是至诚之心,至诚地相信而又好乐往生。这种修法在中国早期也有,以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为最主要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传到日本之后,发展演变为净土真宗。他们就特别强调十八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助行。而且这种“专念”不同于二十愿的“系念”,“系念”就是修《弥陀经》的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乱,这也是一种功德、资粮和回向。但是“专念”不是把念佛当做资粮回向,因为十八愿是“乃至十念”嘛!愿文是最重要的,十八愿愿文里没有提到助行,它的重点不在于念佛多不多,更没有《弥陀经》上的“一心不乱”的要求。注意!弥陀佛摄受我们往生不出这三愿哦!所以我们不能够说只能照《弥陀经》上的“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修,不能照十八愿修。《弥陀经》所说当然是对的,可是十八愿也绝对是正确的。弥陀佛的愿不会随便发的嘛!他已经成佛了,他绝对不会发虚愿。十八愿的特点是在这里。
因为有了十八愿,我们才能证明《观经》的下品下生为什么能够那样往生,念一句佛号甚至能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乃至于我们听到很多净土法门弘扬者及助念团的人说到的那些例子,我们才能解释那个死去八天,冰得发硬了的老阿婆,经过给她助念还能念得全身柔软,身上泛红。这就是十八愿所摄,当然也有其它愿所摄,如“光触柔软愿”,表示弥陀佛现前加持她了。所以有了十八愿,才能够普遍解释一切猪、狗、猫、羊以及不信佛的人为什么临终得善知识开导能够得以往生。这也冥合《观经》中第十六观下品生经文的意思。
这种事实在中国的佛教谈得较少,原因是中国祖师有大乘的根性,他直接修成大乘之后,把往生当作大乘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是把它当作唯一法门,他根本不害怕不往生,他不会像我们这样一天到晚念佛求往生,他临终时发愿往生,就自然而然地往生了。
因为十九愿所摄的众生很强固,他平常有强固的菩提心,修种种万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修十九愿的人就好像是你家的大门随时为你开着。你为了悟光精舍的事去市场或到街上办事,你会不会害怕悟光精舍的门关上不让你进来?当然不会。第一你是悟光精舍的人,第二你正在为悟光精舍办事。修十九愿的人就是这样,他们是这样想的:弥陀的本愿就是彻底的大乘的究竟真实之法,而我现在已得,意思是我已经是弥陀佛家里的人了。我现在虽没有去极乐世界,我正在娑婆世界实践弥陀的法门,度化一切众生,我正在行菩萨道,好像我是悟光精舍的人,现在离开悟光精舍办悟光精舍的事,也就是说我办的事无非皆是弥陀佛的妙事,我怎么会担心回不去呢?懂这意思吗?往生对十九愿所摄的人来说是随愿而生。这也有证明,《大智度论》就说到,大菩萨是随愿往生。就是讲这个事情。
日本人特意强调十八愿的了不起,他们反而贬低十九愿,说修十九愿的是邪定聚、不定聚,说他们是因为弥陀佛信心不够,才要修诸功德。当然不是这样,你们仔细看一看经文就会知道。如果真的是象日本真宗说的那样,弥陀佛就没有办法摄受十方世界的大心菩萨了,他的愿是摄尽十方九界众生的,所以一定会摄到有坚固菩提心、修菩提行、随愿往生的上品上生的大修行者。
到了二十愿就不同了,二十愿是摄受那些自己发心没有…
《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