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不願意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這種人直接在大乘法門得利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最後導歸極樂就是這樣的,他並沒有在前面參的時候,就在那裏念佛。智者大師是臨終發願,導歸極樂。那個玄奘大師臨終生兜率天也是這樣子的。爲什麼?因爲他們平常的身心已經在所往生的那個世界當中了。這種往生絕對不會是下品或中品,一定是上品,等一下還有經證,而且更明確、更直接的經證就在十九願最後一句:“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不取正覺。”日本人完全無法解釋這句話,也不敢解釋。懂得這意思嗎?這句話其實在後面的經文中更充分顯示出來,“現其人前者”就是真身,也就是報身佛。法身佛不可見,只有報身佛可見。還化身佛,化身又分劣應身和勝應身。夢中所見是勝應身。肉眼所見及阿含人(即小乘人)所見的劣應身。十九願所說是真身,因爲可見的只有報身和化身,當然真身是報身佛。好,十九願這樣修,是攝受上等根基人的。我們再看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很有意思,最後一句是“不果遂者”。前面兩願沒有這四個字。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因爲二十願是累積資糧交換往生,所以要累積資糧來回向往生。這是交換,假如不果遂,就是交換不成,因此要說“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願重點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沒有交換往生的事情,不需要修諸功德來回向,所以不存在果遂不果遂的問題。他是“乃至十念”都往生啦!他的“果”就在他的信心當中,有信願,當下往生,何必還要回不回向、果不果遂呢?
可是二十願不同,二十願說:“聞我名號”,還要“系念我國”。十八願只是談信樂,沒談系念的事情。而二十願是聞名以後還要系念,這還不夠,還要“植衆德本”,以此德本作爲往生資糧,回向往生。
第十九願說:“修諸功德,至心發願”。這和二十願也不同。因爲十九願的修諸功德是爲菩提心而修的,不是爲了往生而修的。他對于往不往生從來不擔心,他只要發願要去就去了。可是二十願就不一樣,他沒有辦法發那樣強大的堅固的菩提心,也沒有辦法直接的修菩提行、菩提功德。所以他要植衆德本,那是讓他往生用的“德本”。“本”是本錢哪!他不講“功德”,功德已經是一種成就。但“德本”不是,“德本”是一個基礎。比如,德本就是《觀經》中說的修叁福。懂了嗎?修叁福回向往生,就是修二十願。中國祖師弘揚淨土宗常用二十願攝受衆生。他們自己修十九願,修密行,導歸極樂。
日本真宗專攻十八願,特顯十八願,他們認爲十八願最高。我說不然,他在解釋十九願、二十願時有了問題。十八願是往生左卷,特異方便在十八願,這沒有錯。可是十八願並不意味著最高,你也不能因此而說修十九願是對彌陀佛信心不足,不是的。要是說對彌陀佛信心不足,修二十願的是有的,他們才可能表現出對彌陀佛本願攝受稍微信心不足的人。所以他們要植衆德本,來發願回向,然後果遂這個回向。所以他們可能有信心稍微不足的嫌疑。如果日本人要批評,也只能批評我們中國修二十願的可能有信心不足的嫌疑,不能批評修十九願的大修行者。
爲什麼日本真宗會錯解十九願呢?原因在于他們平素很少有大乘佛法的熏陶,你只要看看日本真宗的教典就清楚了,他們的教述從來不談成佛的原理。他們對于大乘佛法聽而憂惱不喜,他們覺得那太難了,于是一下子把它推開。所以他們會錯解十九願,那是有原因的。日本人之所以好樂十八願,也是有原因的,等一下我會解釋給你聽。這樣,一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裏,我是借日本真宗的修法來彰顯各個修法的差異。
現在我們再來看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系念什麼呢?系念我國的萬德莊嚴,系念我國的易成佛。然後他“植衆德本”,也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淨土叁福,這些都是二十願所攝。修叁福之後,然後“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以此回向而得果遂,以成就衆生往生的資糧與往生的事實。這就叫作“不果遂者,不敢正覺。”我們中國人呢,一方面沒有祖師大德的那種大菩提心、那種大開圓解和大證悟,所以修不了十九願。一方面對十八願呢,又有中國曆來要靠自力修行那種習氣,常常對十八願不注意。所以我們中國人常常修到二十願去了。中國人弘揚淨土都叫你廣修叁福,孝順父母、持戒、布施等等。然後印送大乘經典,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回向極樂。這完全是修二十願。這裏常有一種情形存在,即對自己能不能往生稍微有一點懷疑。何以故?因爲對他的往生資糧回向得夠不夠不知道啊!能不能果遂不知道啊!所以中國人修淨土老是有小小的盲點存在,是不是這樣?問題的根本就在這裏。中國人的修法是對的,是二十願所攝的那類衆生。
可是中國的祖師常常是修十九願,他們修密行,大開圓解,不過他們教給衆生偏偏用二十願。何以故?因爲衆生沒有那個根性嘛!所以中國的祖師講法是高高的,說法攝受衆生時常用二十願。因爲二十願的植衆德本,八九不離十嘛!反正是教你修善根嘛!二十願就是要你修善根,要你 “聞我名號,系念我國。”就是指《阿彌陀經》上的“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裏你可以看到叁經合爲一體,事實上叁經是一體的。這二十願就是《彌陀經》的修法。印光大師自己修十九願,他教人家修二十願,像要“敦倫盡份”喽!平常好好念佛喽!可是他沒有強調一心不亂喏!叫你好好念佛,就是叫你系念我國嘛!然後修修善行、持戒、多修善根,然後至心回向,最後果遂其願,往生極樂。中國人的修法普遍如此,是不是這樣?證明出來了,我沒有騙你們。
因此,第十九願是最妙的,下面會證明給你們看,它是攝受上輩的。二十願稍差一點,是攝受中輩的。咱們沒有修下輩,下輩讓給日本真宗去修了。日本人既不談十九願的大乘菩提心,也不談中國人修的二十願的植衆德本。他們光談十八願,下面我們來看十八願。
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法華經·方便品》有四句話,我把這四句話讀誦好久之後,忽然之間,這四句話展現在我眼前,很久很久沒有消失,這四句話就是十八願,實在不可思議。《法華經》上說:釋迦佛在講到什麼人才能聽聞大乘經時,他對舍利弗講了諸佛甚深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後,舍利弗好象似懂非懂,其實舍利弗已經懂了。那時,爲了彰顯大乘佛法的難遇、難聞、難解、難信,釋迦佛說了一系列事情。
佛陀說:“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智慧。”我施設種種方便,象阿含道的方便、聲聞乘的方便,引導你們慢慢進入佛的智慧。
“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我從來不對你們這些阿羅漢說,你們將來皆當作佛。爲什麼不說,因爲時機不到。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現在正是時候,我決定要說大乘法了。
“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說。”我以前說的九部法(經有十二部,有時也說九部法。九部和十二部意思相同,就是一切佛法),都是隨順衆生根基說的。都不是真實的。
“入大乘爲本,以故說是經。”我唯一真實的本意是要你們進入大乘,因此今天要說《法華經》。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如果有佛子,其心清淨,無有迷惑,無有顛倒,也沒有驕傲、懈怠、以佛法謗佛法這些問題,他就會心意柔軟,就有利根。何謂利根?就是有智慧,聽到大乘了義的佛法能夠信受,不驚不怖。——(待續)
《淨土深義》3-3
[ 回複本貼 ] [ 跟從標題 ] [ 關閉本窗口 ] [刷新]
--------------------------------------------------------------------------------
第叁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續1)
“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他們能夠在無量佛國中,行施甚深的妙道,就是行施大乘真實了義之道,亦即淨土法門。
“爲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就是爲這些佛子,宣說《法華經》這部大乘經典。
“我記得如是人,來世成佛道。”這些就是發大乘心、行深妙道(即是行菩薩道)的人。我一定授記他們來世成佛。這一些人爲什麼能授記成佛呢?下面這四句偈來了。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這些人能以深心念佛,能修淨戒,本來就有大乘的根性啊!
“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好!十八願就在這裏。十八願就是此等聞得佛,不必系念我國,不必植衆德本,他大喜充遍身。十八願說:“十方衆生,至心信樂。”他們沒有修衆善,沒有修德本,他們只是“此等聞得佛”,就“大喜充遍身”。這一些是什麼人?是“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那一類人,他們本來就有大乘的根性啊!所以他才至心信樂,那樣的信,那樣的好樂啊!
我們看到現在臺灣有些弘揚淨土真宗的人,很瘦,眼很銳利,嘴巴很狠,說我們中國的淨土宗修得不對。他們這樣子是福薄之相,不像是修持淨戒、以深心念佛的人應有的反映。這樣的人雖然“此等聞得佛”,然而並沒有“大喜充遍身”。他們雖然說在修十八願,可是從身相、從心態上看,都不像是真佛子。我們看其外表,就知道這些人沒有真正的大喜充遍身,不是真正的妙好人。真正的妙好人,必須領解大乘,才能夠聞得佛號,就大喜充遍身,就至心信樂。
各位,你們有沒有大喜充遍身?如果有,你就當生決定往生了呀!爲什麼這些人聞得佛名就至心信樂或者說大喜充遍身?因爲在這以前,他已經以深心念佛。什麼叫深心念佛?深心念佛就修行大乘,久遠劫來種善根,或者是已經體解彌陀本願,所以才能“以深心念佛”。這個深心也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深心、至誠心”。我現…
《淨土深義 第叁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