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就是拿《法華經》解《無量壽經》,以經解經,以經證經。
如果你能夠聞得佛號,毛孔張豎,歡喜無量,你什麼時候念佛能念到這樣,你就決定往生,不需要一心不亂。因爲十八願就是這麼說的:“至心信樂,乃至十念。”等一下我還要證明給你看,下至一念,決定往生,意思就是說,一念導歸就往生了,那“一念”名爲一念,實際是無量念。也就是當你什麼時候聞佛名號,大喜充遍身那一刹那啊!一念就永續不斷了啊!再也沒有退了。你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亂。我今天念到一心不亂,明天跟別人吵了一架,“完了,我一心又亂了,不能往生了。”這樣叫作懷疑心。你要修的不是要你帶著懷疑心,勤苦修行。只需要你一直體會彌陀的大願,理解彌陀大願由大乘佛法來,從大乘佛法了解到彌陀本願真正在攝受我,你深信不疑,所以大喜充遍身,你就爲十八願所攝。這一念大喜,就是妙好人的歡喜無量。然後這一念永續不斷。從那時起,你就大事已畢,往生定操左券,完成了,不用再瞎忙了。因爲你已經念念心大喜充遍身了。特異方便就在這裏,完全沒有秘密。它就是大乘佛法。“佛法無二子,唯一大乘法。”佛法沒有第二個孩子,只有一個孩子——大乘法門。淨土法門徹底的是大乘種子。
講到這裏,我很高興,總算把它給講出來了。不過,恐怕你們不會很高興,沒有聽懂。聽不懂沒關系,慢慢來,因爲你知道不懂的地方在哪裏,就有救了。以前你們根本不知道淨土法門在哪裏嘛!現在我再經典證明來加強你們的信心。
我說過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都攝受上品生,爲什麼?我以經文一步一步證明給你們看。《無量壽經》下卷說到往生有上、中、下輩,注意,這個“叁輩”可不是“叁品”,上輩、中輩、下輩不同于《觀經》說的上品、中品、下品,這叁輩其實都是上品,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首先要以經文證明:十九願攝受上輩,二十願攝受中輩,十八願攝受下輩。然後證明叁輩就是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
請大家翻到《無量壽》<下卷>叁輩往生的地方,經文說:“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段經文是跟十九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意思完全相應,不過這裏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和十九願又不一樣,怎樣解釋呢?大家要看到上輩往生首先是“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的人,必然會體會到發菩提心跟念阿彌陀佛其實是同一品格的,所以上輩經文中在“發菩提心”之後,緊接著便說“一向專念”。這前後兩句經文是彼此並列的,既不是爲了念阿彌陀佛才發菩提心的,也不是以念阿彌陀佛來滿足菩提心的,更不是象二十願那樣植衆德本來回向,作爲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接下去看經文:“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兩句上輩往生經文是和十九願的“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的意思完全相應。顯而易見,上輩往生正就是十九願所攝的大根基的修行者。但是日本真宗卻對此視而不見,反過來說修十九願的人只能生邊地,生鐵蓮花。這是那門子的話呢?經文的對照可以清楚地證明,日本人對十九願的解釋是錯誤的。上輩往生經文接著說:“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大家要注意到上述經文最後兩句是“修行功德”,緊接“願生彼國”,而不是二十願中所強調的“至心回向”。這表明“修行功德”和“願生彼國”這兩件事情是平等並列的,“修行功德”並不是爲了回向,“修行功德,願生彼國”這兩句不是一前一後(即不是前面一句是行爲,後面一句是目的),而是完全相對平等並列的。這就跟二十願的“植衆德本”是爲了回向“欲生我國”的意思大不一樣了。這裏修行功德只是發無上菩提之心的一種必然的行爲。所以我們說象智者大師一類的上等根基的大修行者,他們不用回向,不用交換,他們已經發了大菩提心,修了種種功德,大開圓解,到臨終時只要發願,當下即能往生,他們是隨願往生,願到哪裏,就可以去哪裏,一發願立即往生。
所以,通過十九願和上輩往生的經文對照,完全可以證明十九願是攝上輩往生的大心行者。這完全符合經證、教證、和事實上的證明。
下面看《無量壽經》中輩往生,經雲:“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燃燈,散花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大家將這段經文和二十願對比一下,可以看出二十願所攝受的正就是中輩往生。中輩經文的“一心專念無量壽佛”就和二十願的“系念我國”相應,接下來“多少修善,奉持齋戒……”等等,正就是二十願的“植衆德本”。中國人常常就是這樣修的。然後是“以此回向,欲生我國。”這又跟二十願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一樣,所以二十願是攝中輩往生的。中輩往生經文續雲:“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次如上輩者也。”這段經文中明確地說中輩者往生是“具如真佛”的化佛接引,因而也就可以反證十九願所攝的上輩往生見到的是“具如真佛”的那個“真佛”,也就是報身佛,進一步證明修十九願的大祖師們是真佛接引。
下面看下輩往生經文:“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你們看,十分有意思,下輩往生完全比同十八願,“假使不能作諸功德”,這就是說不需要再去做種種功德了。只要“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願生其國。”這就和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完全一致,可見十八願是攝受下輩往生的。下輩經文續雲:“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命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一段經文和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完全相應。其中一句講“不生疑惑”是著重強調“歡喜信樂”的,有一丁點的疑惑,就不能算是“至心信樂”了。那爲什麼上、中兩輩不說“不生疑惑”呢?因爲上輩是已發菩提心了,當然絕對不會生任何疑惑。中輩是以“行”爲重點,就不必強調疑惑不疑惑的問題。可是下輩是以“信”爲重點,所以要特別指出“不生疑惑”。日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反而說只有十八願才是真正的“信”,修十九願和二十願是有懷疑的,這種解釋顯然與經文不相符合。
十八願所攝的重點是什麼呢?是“信”,“信”即往生,所以要說“不生疑惑”,你只要“一向專意,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十念便能往生,這就是我要講的特異方便。下輩往生經文續雲:“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好!這幾句經文又進一步強調了信即往生的意思,只要信得徹底,信到“至心信樂,不生疑惑”,那麼“乃至一念”亦得往生,我在前面說過,一念就能往生,依據就在這裏。
各位,經過前後經文的對照,我們可以確認上輩、中輩、下輩分別是十九願、二十願、十八願所攝,十八願專攝下輩,事實非常明顯了。中國人是修上輩跟中輩,日本人好樂十八願,日本真宗事實上是修下輩。這有明顯的經證,經文證明是這樣的。
舉例說明,有一次願海法師去給一個剛剛死去的八十多歲的老阿婆助念。這位老阿婆的孫女夢見她的奶奶坐著蓮花來告訴她,奶奶現在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就是十八願所攝。日本人修下輩,咱們當然最好修上輩、中輩,不過可以先修下輩,把握往生再向上前進!反正都是上品嘛!
可是,這叁輩生爲什麼都是上品生呢?怎麼來證明呢?我們重新回顧一下叁輩往生,叁輩有一個相同的意思。叁輩往生的經文是: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這裏有發菩提心。再看中輩往生: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中輩也有一個發菩提心。再看下輩: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好,這叁段經文清楚地顯示,這上、中、下輩都有發無上菩提之心的要求。
我們來看《觀經》九品往生的經文,從第十四觀開始。
上品上生:“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便發無上道心(即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花,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這上品的上、中、下,叁生中好像沒有講到發菩提心,別著急。我們接著看十五觀。
中品上生:“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看到了嗎?上品生的衆生,要發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可是到中品時,就不講發心的問題了,經上講什麼呢?講受持五戒、八關齋戒,修行諸戒。我爲什麼不先解釋上品生的至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是菩提心呢?是怕你們認爲我牽強附會。我讀到中品生的時候,就是讓你們知道,從中品的上生開始,就不講發心的問題,只講持戒的問題,這顯然是指一種根本不懂大乘法,只是受了一些戒德的持戒念佛而已。他們不曉得發心的問題。下品就不用說了。下品是作衆惡業乃至五逆十惡,都是臨終忏悔念佛往生的。所以講發心的就在上品。換句話說,上品講的深心、至誠心、發願回向心,其實就是菩提心。至誠心也就是不退心、不假心、不二心。只有菩提心才是不二心。爲什麼?因爲如果有二心,就不叫無等等心、至高無上心。菩提心才是無等等心,是至高無上心。所以至誠心也就是菩提心。
當我們知道中品以下已經不講發心的問題,就會體會到唯有上品生才會想發心,而叁輩往生,都講到發菩提心。我問你,你能不能想像下品的人乃至于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惡的人發菩提心。或許也有可能,但只能說是過去的善根而已,我們承認或許有可能,但他絕對不是在今生,從今生來看,發菩提心的就在上品,這在經文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這樣,我就可以證明:十八、十九、二十這叁願各有所攝。十九願跟二十願各攝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十八願攝上品的下生,一直攝到下品下生。這樣叁願攝盡九品生,全部攝盡。(第叁講完)
《淨土深義 第叁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