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的是那樣。
如上所說大衆系的九種無爲,是將二兀的理體約其德用分爲九種
還是宇宙間有九種無爲常住法子這亦是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雖有部說擇滅與非擇滅二無爲是別體的,但大衆系卻認爲是一體的,不承認它們各有獨立自體。可是這二兀理體的無爲,據大衆系說,其本身是有作用的。婆沙叁八對此曾有介紹說:“分別論者(大衆系同)說有爲性贏劣故,不能生法乃至滅法;無爲性強故便能生法滅法”。據此,無異是說大衆系所主張的無爲,具有生起萬法的力量。正因無爲本身是有作用的理體,所以否定緣起有爲說,肯定緣起無爲說。大衆系的無爲說既有作用,則後代大乘所說的真如緣起思想,不能不說是從大衆系無爲有作用的思想而開展起來的,亦即無爲緣起說,爲真如緣起說的萌芽。假定沒有大衆系的無爲思想爲前導,可能不會有真如緣起思想的出現。所以大衆系的無爲說,是值得每個佛教學者所重視的。雖然後代大乘的真如緣起說,講得比較具體而圓滿,但若不理解大衆系的無爲說,是很難發現真如緣起說的思想來源。
四 化地部的無爲說
已說大衆系的九種無爲,再說化地部的九種無爲。化地部所立的九種無爲是: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于中,初叁與後二的五種無爲,完全同于大衆所說的無爲,因此有人說這派的無爲思想,受有大衆部的思想影響。不過同而不同的,在于中間的四種無爲。
化地部所建立的不動無爲,有說是約斷盡苦樂受的定障所現的無爲法,與後代大乘所說不動無爲,有著實質上的不同。雖則如此,但大乘的不動無爲思想,不能不說是由化地部的思想展轉而來,從思想的脈絡上來講,化地部的不動無爲,可說是大乘不動無爲思想的遠因之一。有說化地部安立的不動無爲,其內容,實際是指四空處,不過名稱不同而已。因爲四空處的安立,是從修道次第所得定境而來,其中就有不動的名義。“如小空經即將“空、無相、無所有”叫做“行不動道、無相道、無所有道”;這不動,就是四空處”。證知不動無爲說,並未越出四空處的範圍,只是從另一角度來說而已。還有一些學者說:到了第四禅天,一切身行語行,徹底予以遠離,不再受身語行爲所動,真正獲得清淨,稱爲舍念清淨,至此即得不動。由于有其不變的理性在,所以化地部依此安立不動無爲。而建立此說的根據在中阿含經,因爲經中曾說修禅人的心寂然不動,亦不燥熱,常住不變。“這由離所顯的湛寂不變法,就是無爲法”。本此可知化地部所立的不動無爲,不唯總指四空處無爲,就是不爲身語行所動的第四禅天亦包括在其中。由于內在有其一貫所依理法,所以化地部把它立爲不動無爲。
此外,化地部還立叁性無爲,就是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這叁性,在現象上,盡管有其差別,但理體上,是以真如爲體,亦即依其不變性而安立,所以稱爲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叁種真如無爲。一般人總把善惡無記叁性視爲行爲活動的結果,就是吾人的行爲,有時屬于善,有時屬于不善,有時屬于非善非惡的無記。
如是行爲活動的叁性法,有部並不把它看成無爲,就因在身心活動中,它們是變化不居,生滅無常的,與永恒不變的理性,有著很大的差別。既然如此,化地部爲什麼又把它立爲無爲?當知善之所以爲善,不善所以爲不善,無記所以爲無記,都有其真實不變的理性在,假定不足這樣,試問怎樣肯定它是善是惡是無記
如說某人是善,必有其標准尺度去衡量它才知足善,如不合這標准即是不善,作爲這衡量尺度的,就是真實不變的理性。從這真實不變的理性,安立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這是從行爲方面說,若從業因感果方面說,善法感可愛果,不善法感不可愛果,無記法不得其果,在時間中,不論過現未來,在空間中,不論此界他方,在有情界,不論是什麼人,都必然—,《如此的,決不會善因感不可愛果,不善閑感可愛果,否則,即會因果錯亂,世間不成世間。正因善惡無記的叁性中,有其不變的理則性存在,所以善惡因果秩然不亂,而以遠離生滅變化真實如常的真如爲本質,建立善惡無記的叁性真如無爲。
從現象方面看,叁性的確定有其差別的:善不是不善及無記,不善不是善及無記,無記不是善及不善,叁者的性質劃分得很清楚,不容有一絲一毫的混亂,可是叁性內在的真實不變易性,不特善法是善性,就是惡法無記法亦屬于善。從不變于心的善法立場,建立叁性無爲。唯此叁性真如的思想,與一切如如的思想,可說有所相似,所以亦被認爲足大乘思想的前提之一,特別是叁性真如與不動真如,被認爲是唯識六無爲思想的前奏,原因亦即在此。因而此派的無爲說,亦是值得我們予以特別的注視
五 分別說的無爲說
在小乘論典中,有部叫做舍利弗阿毗昙論。雖曾有人說這是犢子部的阿毗昙,實際是屬分別說部所有的論典。在此論中說有九種無爲,但與大衆及化地二派說,其名稱亦略有不同。如擇滅、非擇滅、緣超及四空處的七種無爲,固然同于大衆部,但沒有大衆系所說的虛空無爲與聖道支性無爲,亦沒有化地部所說的不動無爲及叁性真如無爲,另外安立決定無爲與法住無爲。在舍利弗昆昙思想觀點中,不但不承認虛空是無爲,就是八支聖道亦看成有爲,否定它的無爲說。因在他們看來,八聖道是所修法,說它是無漏固可以,說它是無爲則不可。至于虛空,更是屬于有生有減的有爲法,那可說爲不生滅的無爲法子
至此派所建立的另二無爲,理由是這樣的:
決定無爲,是在決定道的位次上建立的。前面說菩薩觀時,大衆系學者曾說菩薩修行到然燈佛時得決定道,就是指這說的。還有南傳論事第六品說案達羅四派同計“決定道是無爲”,當知亦是約這說的。決定道,古時譯爲正性決定,其後譯爲正性離生,可見決定道是指正性離生而言。同樣是說正性離生,但在修學的過程中,是指什麼階段,學派之間不免有不同的看法。依說一切有部及後大乘唯識學者所說,是在離惑而得無生境界的見道階位,亦即是已遣幾夫性獲得聖者性,爲決定道的階段,通常一般都是把它視爲見道的,因爲唯有于見道時,始得正性離生,在這之前,不可能獲得決定道的。
可是分別說系的學者,認爲得決定道,不一定要在見道時,在這之前就可得到的。如天臺家通教所說的十地中有個性地,分別說系說決定道,相當于叁乘共十地的性地階位,與四加行中的項位近似。因此,正性離生的決定道,究竟是在見道位,抑或是在加行位,學派間是有不同看法的,不能如有部那樣的硬性規定在見道位。
法住無爲,亦是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個位次上建立的。如小乘阿含經中常常說:“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舍利弗昆昙對法住智作這樣的說:“除緣法爾,若余法如爾,非不如爾,非異非異物,常法實法,法住法定非緣,是名法住智”。依于這一解說,可見法住智在認識諸法時,亦有它的必然法則,所以立名法住無爲。
法住無爲與決定無爲的先後,不論從舍利弗昆昙或成實論看,都認爲先有法住道而後有決定道。如以聞思修叁慧次第說,法住道是在聞思的階段,決定道是在修習的階位,就是先“以聞思慧見諸法的必然理則,叫法住位。從此以後,實際修習禅定,就是決定道”。可見法住是決定道前聞思二慧的經過情形,進而才有決定道的獲得。
修學聖道,當然希望從凡夫而入聖者,但法住道與決定道,究竟是凡位還是聖位,學派之間自亦不免有所诤論。說一切有系把凡聖的界限時間剖得很短,就是唯在第十五心見道一刹那,亦即在初果向的這個時候,名爲聖者,在見道以前,不論是在什麼階位,不論功行有多麼深,都還是個凡夫,絕對不夠資格稱爲聖者。“大衆分別說系及成實論等不然,見道後得初果,固然是聖人,見道以前,從聞思修慧得見法住理性,已經不是凡夫,也可以說是無漏的,即初果向的聖者(他們把初果向的時間拉長,不像有部的局在十五心)。所以見法住智得決定道,雖不足見道以後的聖者,但已超過了幾夫,已獲證到一種不可更動不再退墮的無爲常住性,這就是法住無爲與決定無爲”。最大原因,就是法住位決定道,已經是無漏而非有漏,任何人修行到此階段都是如此,其問有其真實不變的必然理性在,誰也否定不了或改變得了的。
舍利弗昆昙所建立的這二無爲,在南傳論事第六品,說到案達羅四派,亦有這樣的思想,就是他們共同計著的“決定道是無爲”,是爲最大證明。可見這二無爲,在學派思想中,是有其共鳴的。因而,分別說系于九無爲中,說有這二無爲,自也值得吾人重視。
六 結 論
部派時代的各家無爲說,上來已大略的說過,現在再把各家的無爲說,來作一總結的說明。
如上分別,一家主張叁無爲說,叁家主張九無爲說,而九無爲說的各派說法又有不同。爲什麼會如此?總結各派的思想來看,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說:緣起支性無爲、聖道支性無爲、叁性真如無爲,還有法住無爲,是約一切法所以如此而不如彼,所以如彼而不如此的必然性而建立的。以此必然性作爲形而上的實在理體,然後才能給與形而下的現象之說明,假定沒有這個不生不減的形而上的理體,生生滅滅的形而下的現象,不特失去它的依據,亦將無法有以活動,所以在這些學者必然要主張它們是無爲。不然的話,有很多問題不得解決。至化地部所說的不動無爲及大衆部所說的四空處無爲,則是依于修定而使心境入于寂靜狀態之所建立的,換句話說,就是定境無爲,因不論什麼人修定,都會得到這樣的境界。
如上各家,不論對無爲作怎樣的解釋,但他們在思想上有一共同點,就是一致承認無爲是實在的,假定要說他們有什麼不同,那只可說說一切有系爲樸素的實在論者,大衆及分別說系等爲形而上的實在論者,或說說一切有系爲具體的實在論者,大衆及分別說系等爲抽象的實在論者,因而在思想上,可很清楚的看出這兩大思想的不同。
上座及大衆等系的學者,對于無爲的解說,不論有著怎樣內容的不同,而把無爲看爲實在者則無二致。可是到了後來經量部興起,無爲論的思想開始有了實質的變化。經部是從有部分出來的學派,雖全部承受有部所主張的擇滅、非擇滅、虛空叁無爲,但不承認叁無爲有實在性,只是假名安立而已。如運用智慧的抉擇,滅除煩惱的當下,就假名安立爲擇滅無爲,不能執著它有實自體;如畢竟礙當來諸法生起的當下,就假名安立爲非擇滅無爲,同樣不可執爲有實自體;如諸法于空中活動,空既不爲它障礙,亦不障礙它的活動,就假名安立爲虛空無爲,那裏還有什麼實在白體可得
無爲假名說的思想,可說是從消極的觀念出發的,與實在論有所不同,因而彼此問常相顗颃!
在後代大乘佛法中,特別是在中國所弘揚的大乘佛法中,常常聽到“即真空而妙有,即妙有而真空”的論說,可是諸法實相,究竟是真空還是妙有,在大乘學派間,有著相當诤論。一般而言:性空系是主真空的,真常系是主妙有的,唯識系亦稍偏于妙有,直至現在還是各說各的,沒有得著一個一致的結論。殊不知這個問題的诤論,早在學派思想中已露端倪。如樸素實在論者,可說是主諸法實相爲妙有的前驅,經部無爲假名說,可說是真空思想的先導,所以後代大乘所诤論的各個論題,不是突然發生的,在小乘學派思想中,都可找出它們的根據。探究大乘佛法的學者,如多留心學派思想的問題所在,則在大乘的很多論題,不難發現它的來龍去脈!
關于無爲說,雖還有些可說,但講到這裏,不妨木于根本佛法的思想,對之作一結論。無爲的數目,不論有多少,在修學佛法所要追求的目標來講,最主要的還是在于擇滅無爲的證得,就是運用智慧的抉擇,斷除一切的煩惱,不再于生死中受生,而進入無生的涅槃境界。所以擇滅無爲,可說即是涅槃無爲,此不生不滅的涅槃無爲,既不能說其有,亦不能說其無,有無皆不可得,怎能以有無的觀點去論說它?因爲“直覺體驗的這種涅槃境界,不能從正面去具體說明,只可方便用世間語言形容;因它是世間無常紛擾諸般痛苦的否定,所以用“常” “寂”等詞來形容描寫,這是大家共許的”。是以真正的涅槃境界,不能以有無論說,若勉強論說,一切有無皆成戲論。
《部派時代的無爲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