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時間觀

  部派時代的時間觀

  演培法師

  一 緒 說

  時間,是每個人所直接親切經驗到的,因爲吾人一出現到這世問來,就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邁向生命的曆程。所以每當吾人談話或做事時,不自覺的會感到時間很快,或問現在足什麼時候。不息演化的時間流,雖任何人無法否認,但它,視之既不能見,摸之亦觸不著,究竟有無它的實質,在各學說各宗教的學者,雖都論說到它,但要不外兩大類別,就是實有的時間觀與如幻的時間觀。而這兩種不同的時間觀,在佛教的小乘部派中,同樣可以找到他的代表,而且彼此诤論得非常激烈,所以現在特就部派時代的時間觀,略爲一論。

  時間木是一大長流,實際無法予以分割,然爲使人有個始終先後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流中,將之分爲幾個不同的段落,佛法通常說爲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就是適應這個需要而建立的。所以爲人有個明晰的時間觀念,確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唯有如此,那你對于曆史,才能有個清楚的交代。要知曆史的演變,是隨時輪的推進,沒有時代的進展,怎有曆史的進步?曆史上的一切以及萬有諸法的現象,既都活動在時間流中,對于流變時間的認識,豈容我們有所忽視

  佛雖未替我們對這多加論說,但佛滅後的大小乘學派,卻無不論究到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來談部派的時間觀,當然足以小乘學派思想爲主的。果能從這論說中,把握時間的特性,就不會爲之欺騙。

  對于時間有無,學派雖有異見,依法建立時間,彼此卻是一致,沒有那個曾把時間看爲獨立存在。爲什麼這樣說

  因時間的本身,誰也看不出它的流動,人們所以覺得有個時間,是在事物的變化上體認到的。且以人的生命體說,從出生到老死,中間經過幾個階段,以至最後生命結束,我們就可宣說某人已經活了五六十年或七八十年的時問,假使沒有一個人的生命出現,試問你從什麼地方知有時間

  又如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從凝成到空無,中間經過住壞,我們就可宣說這個世界,已經經過七八十個小劫或幾個大劫的時間,假使沒有這個大幹世界,試問你從什麼地方知有時間

  所以時間是依法立的,要想認識時間,唯有從法上去體認,離了流動的諸法,沒有時間相可得。

  有人認爲時間是很神秘的,要想體認或把握它,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其實,說難固難,說易亦易,世間一般人們,對于時間看法,大體不出兩類,就是相續論與刹那論。刹那論者的出發點,是從未來看到現在,再從現在看到過去,雖同樣的說到叁世,但其著眼點,在當下刹那,因而他的思想,必然歸結到刹那論。相續論者的出發點,是從過去看到現在,再從現在看到未來,在叁世的時間流中,發現它的前後相續性,所以他的思想,自然就走上相續論。這是時間的兩面性,定時間必然是如此的。刹那是從相續分析而得的,如說:“時間,一面是不斷長流的相續相,一面在相續流中也可以分析爲年月日等階段,分析到最徽細的單位,就是刹那”。

  論究叁世的有無,是從刹那出發的,就是以現在的一刹那爲基點,而這基點的一刹那是有,在小乘務家各派,可謂是共同承認,沒有什麼诤論的,成爲诤論的焦點:即從現在一刹那向前推,推到過去,過去是實有還是非有,就成問題;複從現在一刹那向後推,推到未來,未來是實有還是非有,亦一問題。如以現在一刹那是實有,推向過去未來,認爲過未亦是實有,這就是叁世實有的思想。明顯代表叁世實有論者的,是說一切有部及犢子系;化地末計及案達羅學派,亦屬于這一思想系。另有一分學者,依此現在一刹那,向前推,認爲過去已經過去,過去不是實有的,向後推,認爲未來還沒有來,未來亦非實有的,可以說爲實有的,只是現在的一刹那,這當然要以大衆分別說系爲代表;後來從有部分出的經部,亦屬于這一系統。這雨派思想诤論甚烈,且每派擁有很多信徒,自從學派思想分裂以來,學者們一直爲此诤論不已!順正理論第五十卷說:“然于過未實有無中,自古諸師,懷朋黨執,互相彈斥,競興諸道,俱申教理,成立己宗,處處傳聞,如是诤論。實有論者,廣引教理,種種方便,破無立有;實無論者,廣引教理,種種方便,破有立無”。可見這問題,在佛法中,自古以來,就成爲異常重要的問題,誰也不願屈伏在對方的思想壓力之下,因爲各各似都有他聖教與理論的根據,所以主張二世無的,竭力破斥叁世實有說的思想,而主張叁世有者,亦不遺余力的痛斥二世無的思想。不特學派對這诤論不已,後代大乘亦同樣诤論此一問題。

  二 有部系的時間說

  學派中,說一切有部是很強有力的一派,共思想理論,亦極爲豐富。從其部派安立的名稱看,自可想像他是主張一切法實有的,雖說主張一切法有,但有部之所以名爲有部,實從叁世實有中來,若不承認叁世實有的思想,任你說出多麼大的理由,都不夠資格叫做一切有者。順正理論第五十卷說:“諸有處俗及出家人,信有如前所辨叁世,及有真實叁種無爲,方可白稱說一切有,以唯說如是法故,許彼是說一切有宗一。所以所有出家在家的佛法行者,以有部說,唯有具有這樣的信心,方是真正站在說一切有部的立場,除此而外,其余不論怎樣說法,不特非一切有,且犯有增益過及損減過。

  有部以叁世實有爲其中心思想,這是佛教每個學者所熟知的。前面說過,不論時間則已,一論說到時間,必然是以現在的一刹那爲基點:最極短促的時間,佛法名之爲刹那,即此刹那生滅的現在法是實有,固然沒有問題,但刹那法未生之前,或刹那法已滅之後,是否亦可說爲實有

  這就引起學派間的诤論了。以有部的立場說:未來法雖還沒有來,我們也還看不到,但法體早就已經存在,當然亦可說是實有,不過作用還沒有生起而已。過去法雖已滅去,我們同樣見不到,但法體仍然存在那裏,並未因入過去而消失,自不能說它不是實有。以現在爲中心而推論過去未來的是有,爲有部著名的叁世實有論,亦爲其實有思想的根本核心!

  以現實的存在而類過去未來的非無,所以有部學者認爲:過去望于現在,是現在法的同類,未來望于現在,亦現在法的同類,因過未是現在法的同類,如現在有現在的色聲香味等法,過未亦有過未的色聲香味等法,叁世諸法實有,足平等平等的。設以現實的譬喻來說:如所放映的活動影片,其所現于銀幕上的,雖僅短短的一刹那,但在不斷的放映中,而每次所表現的,一方面固然有其不同的實質,另方面有其性質相似的影片繼起,因而在銀幕上所見到的,似有統一的現象。分析這部影片,正放映時固是有的,未放映前亦是有的,放映完梭仍是有的。放映時有是現在有,放映前有是未來有,放映後有是過去有。從此譬喻叁世實有,真可說是恰到好處。

  有部如是建立叁世實有的思想體系,是否有他的教理根據産假定沒有正確的數理依據,任你說得怎樣有理,亦難邀得他人信受。爲此,有部特進一步的引用教理以證己說。俱舍對這提出四點,作爲叁世實有的論證。于中,前二是教證,後二是理證,現在略爲分別如下:

  一、由經說故:佛在雜阿含經中,曾對比丘們說:過去色足無常,未來色亦無常,過去未來色尚無常,何況現在色

  當然更是無常的了。修學佛法的多聞聖弟子,了解了叁世色的無常,在道理上,對過去色不應再有所愛戀,對未來色不應再有所追求,對現在色不應再有所貪著。佛之所以分別說明這個,就是顯示過去未來法皆有,假定不是有的話,佛爲什麼教弟子們,對過去色不愛戀、對未來色不追求)又有一次,佛在經中對比丘說:對過去色應精勤的修習厭舍,對未來色應精勤的斷除欣求,對現在色應精勤的修習離滅。所以要修厭舍,就因過去實有,假定不是實有,何必要修厭舍子所以要斷欣求,就因未來實有,假定不足實有,何必要斷欣求

  正因爲過未實有,佛才這樣鄭重的告誡比丘。這是強有力的教證,如有不信叁世實有,足就違反如來的聖教。

  二、二緣生故:吾人的認識生起,不論是間斷的前五識,抑或是相續的第六識,都必有其所依所緣,所謂二緣生識,就是指此。如眼識,以眼根爲所依,以色境爲所緣,根境和合而識得生。前五識如此,第六意識生起活動,當亦有其所依根及所緣境,意識所依的是意根,而意根是屬過去的,意識所緣的是法境,而法境通于未來的。以意根爲所依,以法境爲所緣,二緣和合而生第六意識,證知過未都是實有的。假定過去無的話,意根即不可得,是則意識失其所依;假定未來無的話,一分法境不可得,當其不緣現在境,是則意識失其所緣;所依所緣都無所有,又那來的能依能緣的意識尹試問諸位承不承認有個分別推度的意識

  假定承認有個意識在,即應承認過未是實有,如果否定過去未來有,即應同樣的否定意識。然意識的存在誰也不能否認,所以必須承認過去未來是有,設一面承認有個意識,而另面否認過去未來,不特有違如來聖教,即在道理上亦是講不通的。這是依據二緣生識的聖教,證成過末二世的實有。

  叁、識有境故叁一緣生故,重在所依根的說明,識有境故,重在所緣境的說明。六識各有所緣境,這是沒有問題的,于中有所分別的,即前五識唯緣現量境,于叁世中只緣現在不緣過未,第六意識通于叁量而緣叁世境的。但意識緣境時,是只緣真實境

  抑緣非真實境

  一論說到這個,學派問又有了诤論。經部認爲:意識所緣,不一定都是真實境,亦可緣非真實境的,所以過未雖無實體,但無礙于意識所緣。有部認爲:意識所緣,不論過去現在未來,所緣到的都是實境,決不可能緣非實有境,所以過去未來是實有,假定不是實有的話,是則過未非意識緣,如承認意識能緣過去未來,就不能說過未是無。這是從認識論證明叁世實有,當然亦有其相當力量的。

  四、業有果故:從業感果,這是佛法重要的論題,爲佛子者沒有不承認的。但所謂業必有果,在時間上,不一…

《部派時代的時間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