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時間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定馬上就實現的,有的經過很久的時間才有果。然所作業,不論善惡,刹那即入過去,過去不是表示沒有,假定過去即沒有了,怎麼還能感未來果?業入過去不是沒有,所以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既然如此,業于過去有,證知過去實有,果于未來有,證知未來實有。在時間上,雖有過去未來,而業果的存在,是不容吾人否認的。若否認過去,即等于否定業力的存在,若否認未來,即等于否定果報的非有,若業果都被否定掉了,那還成爲具正知見的佛教徒嗎

  這從因果律上證明叁世實有,更顯示出他的理由相當充分。

  不錯,叁世實有,是有部的中心思想,但是在此,有人這樣問道:過現未來的叁世,既然都是實有的,那叁世的差別,又從何而分出

  假定因爲真有,無法分別叁世,是則叁世之名,豈非無從安立

  分別安立叁世,這是世間事實,豈容絲毫含混

  不過說到如何區分叁世時,在有部學者間,頗有不同意見,如婆沙的四大論師,其說即有很大出入,並且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極難得到一致結論。所謂四大論師,就是法救、妙音、世友、覺天。這四大論師,在婆沙論中,對很多論題,都發表他們的意見,但彼此思想,總是對立的,很少站在同一戰線,所以雖被稱爲婆沙四大評家,但是否爲有部正統思想的代表者,不無令人可疑,這,現在姑不深論,且一看他們的叁世分別。

  一、法救的叁世區分說:叁世所以有別,據法救的意見,由于類的不同,如以現在話說,即是狀態不同。最明顯的例子,比方一個金器,原來是圓形的,現在將之銷融,重行鑄成方形,在形態方面看,似乎有所改變,然其本有體性,絲毫沒有差別。這樣說來,可見叁世之所以爲叁世,完全是由狀態的變換,不是法的本身有何區別。以正統的有部思想看,此說當然不得算爲正確,所以不特婆沙要對他加以評破,俱舍簡直把它視爲數論的轉變無常觀,而與外道同流了。今人對法救說,有作這樣的分別:未來實有是約潛在的勢力說,現在實有是約活動的勢力說,過去實有是約散發的勢力說。由于法的勢力,或隱或顯或散,所以有叁世的差別。

  二、妙音的叁世區分說:他認爲叁世的不同,由于相的表現不同,因爲諸法的法體中,各有過現未的叁相,倘過去相表現出來,即名爲過去,設未來相表現出來,即名爲未來,若現在相表現出來,即名爲現在。對這,妙昔舉個通俗的比喻說:如有人戀愛一個婦人,由于某婦人的習性愛好,那人對她的愛戀,自然就投其所好,而給以某種特征,可是這個愛戀的人,除了愛戀這個婦人外,說不定還在愛戀另外一個婦人,而其所施的愛戀手段,自然也是另外一套。當知叁世相的表現,也就是這情形。婆沙、俱舍據他所說,予以猛烈的評破道:叁世差別,假定真的如此,那就不免叁世複有叁世,犯了世相雜亂之過!因而純正的有部學者,認爲這也不合有部叁世實有的正義。

  叁、世友的叁世區分說:不息流動的時間,所以有叁世的差別,世友認爲由于位置的變動使然。謂諸法體,假定是在過去位上,就稱爲過去,假定是在現在位上,就稱爲現在,假定是在未來位上,就稱爲未來。位置雖有移動,法體恒存不變。這種叁世觀,如舉例來說,就像算盤所有的位數一樣,其數看你是怎樣放的,你放在一位上,就成爲一數,你放在十位上,就成爲十數,乃至放在百位千位上,就成爲百數千數。婆沙、俱舍在評判叁世實有的異說時,判定世友之說,爲得叁世的真意,亦即是說,不談叁世差別便罷,如果要談叁世差別,就得照這樣的來談。因爲如此,所以後世有部學者,都奉此說爲鹄的。關于這個,我們留到下面再談。

  四、覺天的叁世區分說叁適從觀待的觀點,區分叁世的差別。謂諸法現起時,從觀待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話,所謂過去現在未來,其問很難予以絕對的區分,因爲過去還有過去,現在仍有現在,未來複有未來,即這樣看時是現在,那樣看時或爲未來,或那樣看時是現在。這樣看時又爲過去,嚴格劃分他們的界線,事實是有所不能的。覺天對此亦舉一個譬喻說:如已生了子女的女人,既可稱他女兒,亦可稱她母親,爲什麼如此

  是即由于觀待不同所致:稱她女兒,是觀待生她的母親說的;稱她母親,是觀待所生的子女說的。但據婆沙、俱舍對這評判,由于他主叁世各有叁世,不免如第二妙音所說,犯有世相雜亂的過失,所以爲正統的有部學者所不取。

  如上對于叁世的區分,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婆沙是采取了世友論師的思想,亦即有部以世友的叁世實有說爲正義。順正理論五十二卷,對這有所明白交代說:“由此應知尊者世友,所立實有過去未來,符理順經無能傾動。謂彼尊者作如是言:佛于經中說有叁世,此叁世異雲何建立?約作用立叁世有異:謂一切行作用未有名爲未來,有作用時名爲現在,作用已減名爲過去;非體有殊”。木體用義建立實有叁世的思想,有部學者認爲,不特與正理相契,亦複與聖教相合,誰也不能傾動這一思想理論。謂諸作用未有時,安立爲未來世,于諸作用正現前時,安立爲現在世,到作用滅入過去時,安立爲過去世,所以叁世完全建立在作用上,非一切法的自體有叁世的差別。

  在有部的思想中有句名言,就是“法體恒住自性”。恒住自性的法體,從無叁世的差別,吾人知有叁世,全從作用而來,即未生未滅的作用是未來,正生未滅的作用是現在,已生已滅的作用是過去。而這作用的生滅,足怎樣發生的呢

  是約引生自果說的。有部的意思:諸法在未來早就具有的了,它之所以從未來到現在,完全是由現在法引生自果的作用發生活動,使得早就具有的未來世某一類法,刹那之間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而入于現在位。可是現在是很短的,只有一刹那的時間,透過這個極短的一刹那,作用就又迅速的息滅,到了作用息滅以後,法體就又名爲過去法,亦即所謂從現在到過去。這樣,法體始終存在,並不因作用生滅而生滅,所以法體叁世恒有而住自性。

  有部木體用義建立叁世,確立了他叁世實有的思想體系,因而凡不合于此一思想系的叁世說,都爲有部之所排斥。如順正理論第五十卷中,在指出什麼是一切有宗後,接著說:“余則不然,有增減故。謂增益論者,說有真實補特伽羅及前諸法;分別論者,唯說有現在及過去世未與業果;刹那論者,唯說有現一刹那中十二處體;假有論者,說現在世所有諸法亦唯假有;都無論者,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皆似空花:此等皆非是一切有”。從順正理論橫掃一切來看,我們不難想像得到,在有部學者的觀念中,諸有佛法行者,唯有承認叁世皆是實有,才堪稱爲說一切有者,除此,不論你怎樣的論說叁世及諸法,都不夠資格叫做一切有者,可見他們的思想壁壘,如何森嚴而不妥協。

  叁世一如恒住自性的法體與叁世差別無常生滅的作用,其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亦即所謂是一還是異

  有部學者對這問題的解答,同樣是以不一不異來說明的。如順正理論第五十二卷說:“我諸作用是法差別,而不可言與法體異……法體雖住,而遇別緣或法爾力,于法體上差別用起,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法體如前自相恒住……法體無異,諸法性類非無差別,體相性類非一非異”。論中明顯的將法體與作用歸結到不一不異的論題上去。爲什麼是如此的

  “有時,法只有體而沒有用(過未),所以不能說一;可是引生自果的作用,是依法體而現起的,所以也不能說異”。結論雖是雙非的,但從他的論法看,實是重于不一方面,這又是我們不可不知的。

  叁 大衆等的時間說

  叁世有者的時間說,已如上述;二世無者的時間說,是怎樣的

  講到二世無的學派,大體有大衆、分別說、經部等派。他們雖同樣的講二世無,但在思想上是有出入的,而其最大不同的一點,就是所承認的現在,是有爲實有抑是無爲實有

  就現有的阿毗達磨文獻告訴我們:經部學者認爲刹那現在,雖實有而非虛妄,但仍屬于有爲範圍,亦即現在是有爲法有。然大衆系學者,從另方面觀察,覺得現在之有,因爲是實在有,應該視爲無爲,唯有無爲才可說是真實有的。這樣比對來看,過未非有之說,雖則站在同一戰線,但一論及現在,思想又趨分化。現在來對這個,略爲論說如下:

  大衆分別說系,對于各項問題,雖都有所論及,但現存南北傳的小乘論典,有關他們的思想資料,是很缺乏的,即我們所知道的點滴,亦從有部論典中所作的批評得來。對叁世時間說,當然也是如此。婆沙十叁說:“有說過去未來無實體性,現在是有而是無爲”。講到這個,不要忘記大衆分別說者,是主緣起無爲、聖道無爲的學派,因而他的現在有過未無的思想,是站在“據理成事”的立場建立的。諸法理性,是永恒不變的,是必然如此的,所以超叁世的時間性而常恒存在。這樣,叁世又是依于什麼而建立的

  謂于理性中,由事相因緣,即諸因緣和合,觸動引發,乃據理性無爲,完成因果事相。然其事相唯現在有,過去未來是不可得的。

  在此或有人間:過去未來若果真不可得,爲什麼人們常說過去怎樣、未來如何

  大衆學者同答說:世人所以說有過去,是就事相曾經有過而說爲過去的;世人所以說有未來,是就事相當來而有而說爲未來的。即此曾有當有,亦望現在而說,並不是離開現在,另有過去未來的別體。再清楚一點說:過去望于現在而有,有足假有,因爲不能離開現在,過去即爲非有;未來望于現在而有,有亦假有,因爲不能離開現在,離開現在,未來即不可得。因果事相唯于現在一刹那中安立,所以唯有現在刹那是真實有。說現在是實有,這是易解的,說現在是無爲,那就不可解。然由文獻的缺乏,實不容我人爲之作最後論斷,只要知道這是大衆系的叁世有無說就好了。

  經部是從有部分出的學派,但在很多論說方面,卻接受了大衆分別說系的思想,如二世無說,就是取大衆分別說義,而放棄了…

《部派時代的時間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