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马上就实现的,有的经过很久的时间才有果。然所作业,不论善恶,刹那即入过去,过去不是表示没有,假定过去即没有了,怎么还能感未来果?业入过去不是没有,所以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既然如此,业于过去有,证知过去实有,果于未来有,证知未来实有。在时间上,虽有过去未来,而业果的存在,是不容吾人否认的。若否认过去,即等于否定业力的存在,若否认未来,即等于否定果报的非有,若业果都被否定掉了,那还成为具正知见的佛教徒吗
这从因果律上证明三世实有,更显示出他的理由相当充分。
不错,三世实有,是有部的中心思想,但是在此,有人这样问道:过现未来的三世,既然都是实有的,那三世的差别,又从何而分出
假定因为真有,无法分别三世,是则三世之名,岂非无从安立
分别安立三世,这是世间事实,岂容丝毫含混
不过说到如何区分三世时,在有部学者间,颇有不同意见,如婆沙的四大论师,其说即有很大出入,并且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极难得到一致结论。所谓四大论师,就是法救、妙音、世友、觉天。这四大论师,在婆沙论中,对很多论题,都发表他们的意见,但彼此思想,总是对立的,很少站在同一战线,所以虽被称为婆沙四大评家,但是否为有部正统思想的代表者,不无令人可疑,这,现在姑不深论,且一看他们的三世分别。
一、法救的三世区分说:三世所以有别,据法救的意见,由于类的不同,如以现在话说,即是状态不同。最明显的例子,比方一个金器,原来是圆形的,现在将之销融,重行铸成方形,在形态方面看,似乎有所改变,然其本有体性,丝毫没有差别。这样说来,可见三世之所以为三世,完全是由状态的变换,不是法的本身有何区别。以正统的有部思想看,此说当然不得算为正确,所以不特婆沙要对他加以评破,俱舍简直把它视为数论的转变无常观,而与外道同流了。今人对法救说,有作这样的分别:未来实有是约潜在的势力说,现在实有是约活动的势力说,过去实有是约散发的势力说。由于法的势力,或隐或显或散,所以有三世的差别。
二、妙音的三世区分说:他认为三世的不同,由于相的表现不同,因为诸法的法体中,各有过现未的三相,倘过去相表现出来,即名为过去,设未来相表现出来,即名为未来,若现在相表现出来,即名为现在。对这,妙昔举个通俗的比喻说:如有人恋爱一个妇人,由于某妇人的习性爱好,那人对她的爱恋,自然就投其所好,而给以某种特征,可是这个爱恋的人,除了爱恋这个妇人外,说不定还在爱恋另外一个妇人,而其所施的爱恋手段,自然也是另外一套。当知三世相的表现,也就是这情形。婆沙、俱舍据他所说,予以猛烈的评破道:三世差别,假定真的如此,那就不免三世复有三世,犯了世相杂乱之过!因而纯正的有部学者,认为这也不合有部三世实有的正义。
三、世友的三世区分说:不息流动的时间,所以有三世的差别,世友认为由于位置的变动使然。谓诸法体,假定是在过去位上,就称为过去,假定是在现在位上,就称为现在,假定是在未来位上,就称为未来。位置虽有移动,法体恒存不变。这种三世观,如举例来说,就像算盘所有的位数一样,其数看你是怎样放的,你放在一位上,就成为一数,你放在十位上,就成为十数,乃至放在百位千位上,就成为百数千数。婆沙、俱舍在评判三世实有的异说时,判定世友之说,为得三世的真意,亦即是说,不谈三世差别便罢,如果要谈三世差别,就得照这样的来谈。因为如此,所以后世有部学者,都奉此说为鹄的。关于这个,我们留到下面再谈。
四、觉天的三世区分说三适从观待的观点,区分三世的差别。谓诸法现起时,从观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话,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其问很难予以绝对的区分,因为过去还有过去,现在仍有现在,未来复有未来,即这样看时是现在,那样看时或为未来,或那样看时是现在。这样看时又为过去,严格划分他们的界线,事实是有所不能的。觉天对此亦举一个譬喻说:如已生了子女的女人,既可称他女儿,亦可称她母亲,为什么如此
是即由于观待不同所致:称她女儿,是观待生她的母亲说的;称她母亲,是观待所生的子女说的。但据婆沙、俱舍对这评判,由于他主三世各有三世,不免如第二妙音所说,犯有世相杂乱的过失,所以为正统的有部学者所不取。
如上对于三世的区分,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婆沙是采取了世友论师的思想,亦即有部以世友的三世实有说为正义。顺正理论五十二卷,对这有所明白交代说:“由此应知尊者世友,所立实有过去未来,符理顺经无能倾动。谓彼尊者作如是言:佛于经中说有三世,此三世异云何建立?约作用立三世有异:谓一切行作用未有名为未来,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作用已减名为过去;非体有殊”。木体用义建立实有三世的思想,有部学者认为,不特与正理相契,亦复与圣教相合,谁也不能倾动这一思想理论。谓诸作用未有时,安立为未来世,于诸作用正现前时,安立为现在世,到作用灭入过去时,安立为过去世,所以三世完全建立在作用上,非一切法的自体有三世的差别。
在有部的思想中有句名言,就是“法体恒住自性”。恒住自性的法体,从无三世的差别,吾人知有三世,全从作用而来,即未生未灭的作用是未来,正生未灭的作用是现在,已生已灭的作用是过去。而这作用的生灭,足怎样发生的呢
是约引生自果说的。有部的意思:诸法在未来早就具有的了,它之所以从未来到现在,完全是由现在法引生自果的作用发生活动,使得早就具有的未来世某一类法,刹那之间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而入于现在位。可是现在是很短的,只有一刹那的时间,透过这个极短的一刹那,作用就又迅速的息灭,到了作用息灭以后,法体就又名为过去法,亦即所谓从现在到过去。这样,法体始终存在,并不因作用生灭而生灭,所以法体三世恒有而住自性。
有部木体用义建立三世,确立了他三世实有的思想体系,因而凡不合于此一思想系的三世说,都为有部之所排斥。如顺正理论第五十卷中,在指出什么是一切有宗后,接著说:“余则不然,有增减故。谓增益论者,说有真实补特伽罗及前诸法;分别论者,唯说有现在及过去世未与业果;刹那论者,唯说有现一刹那中十二处体;假有论者,说现在世所有诸法亦唯假有;都无论者,说一切法都无自性皆似空花:此等皆非是一切有”。从顺正理论横扫一切来看,我们不难想像得到,在有部学者的观念中,诸有佛法行者,唯有承认三世皆是实有,才堪称为说一切有者,除此,不论你怎样的论说三世及诸法,都不够资格叫做一切有者,可见他们的思想壁垒,如何森严而不妥协。
三世一如恒住自性的法体与三世差别无常生灭的作用,其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亦即所谓是一还是异
有部学者对这问题的解答,同样是以不一不异来说明的。如顺正理论第五十二卷说:“我诸作用是法差别,而不可言与法体异……法体虽住,而遇别缘或法尔力,于法体上差别用起,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法体如前自相恒住……法体无异,诸法性类非无差别,体相性类非一非异”。论中明显的将法体与作用归结到不一不异的论题上去。为什么是如此的
“有时,法只有体而没有用(过未),所以不能说一;可是引生自果的作用,是依法体而现起的,所以也不能说异”。结论虽是双非的,但从他的论法看,实是重于不一方面,这又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三 大众等的时间说
三世有者的时间说,已如上述;二世无者的时间说,是怎样的
讲到二世无的学派,大体有大众、分别说、经部等派。他们虽同样的讲二世无,但在思想上是有出入的,而其最大不同的一点,就是所承认的现在,是有为实有抑是无为实有
就现有的阿毗达磨文献告诉我们:经部学者认为刹那现在,虽实有而非虚妄,但仍属于有为范围,亦即现在是有为法有。然大众系学者,从另方面观察,觉得现在之有,因为是实在有,应该视为无为,唯有无为才可说是真实有的。这样比对来看,过未非有之说,虽则站在同一战线,但一论及现在,思想又趋分化。现在来对这个,略为论说如下:
大众分别说系,对于各项问题,虽都有所论及,但现存南北传的小乘论典,有关他们的思想资料,是很缺乏的,即我们所知道的点滴,亦从有部论典中所作的批评得来。对三世时间说,当然也是如此。婆沙十三说:“有说过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是有而是无为”。讲到这个,不要忘记大众分别说者,是主缘起无为、圣道无为的学派,因而他的现在有过未无的思想,是站在“据理成事”的立场建立的。诸法理性,是永恒不变的,是必然如此的,所以超三世的时间性而常恒存在。这样,三世又是依于什么而建立的
谓于理性中,由事相因缘,即诸因缘和合,触动引发,乃据理性无为,完成因果事相。然其事相唯现在有,过去未来是不可得的。
在此或有人间:过去未来若果真不可得,为什么人们常说过去怎样、未来如何
大众学者同答说:世人所以说有过去,是就事相曾经有过而说为过去的;世人所以说有未来,是就事相当来而有而说为未来的。即此曾有当有,亦望现在而说,并不是离开现在,另有过去未来的别体。再清楚一点说:过去望于现在而有,有足假有,因为不能离开现在,过去即为非有;未来望于现在而有,有亦假有,因为不能离开现在,离开现在,未来即不可得。因果事相唯于现在一刹那中安立,所以唯有现在刹那是真实有。说现在是实有,这是易解的,说现在是无为,那就不可解。然由文献的缺乏,实不容我人为之作最后论断,只要知道这是大众系的三世有无说就好了。
经部是从有部分出的学派,但在很多论说方面,却接受了大众分别说系的思想,如二世无说,就是取大众分别说义,而放弃了…
《部派时代的时间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