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部派時代的時間觀▪P3

  ..續本文上一頁有部宗義。不但放棄,且對有部叁世實有說的思想,予以激烈而嚴格的批判,俱舍論中對此有詳細的說明。因此,世親論師亦同意經部而反對有部。然則經部的叁世說,是基于那點而建立的?俱舍卷第二十說:“但據曾當因果二性,非體實有”。這可說是立本于種現義而說爲現在有過未無的。考經部的思想,認爲諸法的生起,必備有其能生的功能性,而這功能性,亦即是種子。如黃豆的種子,有能生豆芽的力量,是即功能性。一切有爲諸法,都各從其功能性而生起的,能生的功能性是因,所生的諸法是果,于其中間有著因果的關系。

  能生自果的功能性,不是離于現在而有,亦即潛在的種子,不離現在的諸行,所以嚴格說來,唯有現在實有,至于過去未來,唯據曾當因果二性而立。如吾人所造的業種,是由現在的行爲活動而促成的,若離行爲活動,即無種子可言。不離現在而有的業種,約其酬前引後,乃說爲過去未來。如現實的生命果報體,足過去的業種所招感的,現實的果報體,酬前生命種子,所以安立過去;複由現在所作的業種,引生未來的新生命體,所以安立未來。酬前的過去是假立的,引後的未來亦是假立的,因爲這都不離現在而有。假定離了現在,試問如何酬前

  複又如何引後

  經部依此建立二世無說,所以于叁世中,只承認現在是實有的。

  經部建立了自己的過未無現在有的思想,便舉出幾點理由來責難有部的叁世實有說:

  一、過去未來假定真的如你有部所說是實有自體,那你就不應當說他是過去未來,而應唯說他是現在,因過去未來既皆實有,當知其實有性,同現在實有性,是一樣的,怎麼可以說爲過去未來

  若不承認過去就是現在,即不應說過去實有;同樣,若不承認未來就是現在,即不應說未來實有。反過來說,不承認過去未來是現在,就得承認過去未來是假有。設若承認過去未來就是現在,那我得再問你:你以什麼從它未生的立場上稱爲未來

  又據那點于已滅的立場上說爲過去

  如你提不出相當理由來解說,便證明你所說的過未實有,是不能成立的。

  二、于一二世時間中,汝既承認法體恒有,從法體上所起的作用,亦應當是恒常生起的,然從事實上觀察,誰都可以發現,諸法的作用,有時有,有時沒有,並非經常有的。我得問你:于這之間,究竟有股什麼力量,障礙法體的作用,使之有時生起,有時又不生起

  若說作用的生起與否,由于衆緣的和合與否,這同樣是不成道理的(有部說法體恒有,衆緣合時,作用即從法體産生,緣不合時,法體即不發生作用,所以在認識上,有時發現,有時不發現)。因你們說衆緣是不離法體,法體恒有,不離法體的衆緣,當然亦應是恒有,且應常生起作用。如一方面說法體恒有,一方面說作用時有時無,在道理上怎麼能通?如果硬要作這樣分別說,那真可以說是不適之論。

  叁、退一步說,即使承認作用時生時不生,但離法體而有的作用生起,是否還須其他的作用促成?若要的話,由其他作用使之分爲過現未來,那末,第一次的作用生起,假借其他作用,促成它的産生,如是,進一步推論,促成此作用産生的作用,又是怎樣生起的

  設此作用之上複有作用,那就如諸經論所說犯無窮過!有部爲挽救這一困難說:若我主張離體有用,確有如你所說用複有用犯無窮過,但在我的思想中,是主體用不離的,那裏有你所說的過失

  不然!叁世的曆然分明,由作用有無而分,若如你說用不離體,體常而用亦應是常,是則不能辨別叁世,過去現在未來,既然不能辨別,試問又從何而得建立叁世

  叁世不能如法建立,那你豈非破壞叁世?

  依經部的意思:不立叁世差別則已,如要建立叁世差別,就得承認有“本無今有有已還無”的事實。所以俱舍論主木經部的思想,舉出種種理由責難有部後說:“故不許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則叁世義,應一切種皆不成立”。再者,一方面說法體恒有,另方面說其性非常,真可說是一大矛盾,無怪世親于俱舍論中舉頌痛加抨擊說:“許法體恒有,而說性非常,性體複無別,此真自在作”!恒常與非常,分明是對立之說。現在的問題是既說性與體無別,複又說性非常,是則究爲恒常抑爲非常

  如果交不出一個所以來,那你的隨意而說,與大自在天的任意創造萬物,又有什麼差別?果真沒有差別,那你即在作外道說,那裏足在弘揚如來正法

  這簡直把有部看成外道了。

  經部雖提出很多論題,責難有部的叁世實有,但在有部學者方面,不但不承認這些問題,而順正理論論主,且針對經部聽說,一一予以反斥,並說如經部對有部所指的各種過失,假使真的成爲一種過失,那在經部本身同樣足有的。如順正理論五十二說:“唯有現在一念論宗,必定不能離同彼過,以說現世決定唯有,過未二世決定唯無,非許去來亦容是有,非許現在亦容是無,故同彼宗過極難離”。真的,只要是主張實有的,不論叁世有,或是現在有,總是免不了問題的,所以學派間,對每個論題,相互诤論不已,甚至互以外道視之,其原因就在此。實有觀念不打破,任你怎樣的辯難,問題總是不得合理解決的,這實是值得每個佛法學者的深思和注意的!

  關于叁世時間的論說,除了叁世實有與過未無體的兩派,婆沙論中還說到過去一分是有的學派,即屬分別說系的飲光部。如論第十九卷說:“或複有執:諸異熟因,果若未熟,其體恒有;彼果熟已,其體便壞;如飲光部。彼作是說:猶如種子,芽若未生,其體恒有;芽生便壞”。順正理論五十卷中所非的分別論者,可說同屬這一思想系統。如說:“分別論者,唯說有現及過去世未與業果”。正理所說的分別論者,是否就是分別說系,雖不能予以確切的斷定,但從他說“過去世未與業果”有看,與婆沙指的飲光部,有著同一思想論調,也許就是分別說系。不管是丐總之,對叁世時間觀,在學派思想中,有著這末一派,是不容否認的。

  從基本思想上看,飲光學者,還是重于現在實有的,他所不同于大衆及經部的,即還承認過去世中未感果的業力,仍然是存在的,假定已感果業,同樣是沒有的;至于未來,因爲還沒有來,根本談不上有,所以也就不提,無疑是否定未來有的。他之所以承認未感果的業力是有,與業感因果的建立,有著很大的關系,假定業未感果,過去即已沒有,試問何以感果

  彼舉淺顯易解的譬喻說:如一粒黃豆的種子,在它沒生出芽之前,其體恒時是實有的,誰也不能否認有這粒豆種的存在,但若一旦生芽以俊,則其種子早巳變壞,不複再有種子存在。在業果建立的立場說,我們不能說這沒有相當的理由。印順論師在性空學探源,曾有這樣的說明:

  “這是在建立業感因果時說的。過去已造的業,在沒有感果以前,不能說完全沒有;若沒有,能力完全不存在,如何感取現在或未來的果報呢?不過感果之後是要取消的;“有受盡相”的,受盡以後當然沒有。這與有部、經部都不同:有部的叁世實有,業力感果後仍是存在的。經部以爲業力都是熏集在現在的,不會有實在的過去”。從這敘說中,可以看出有部、經部、飲光叁派思想的分歧。除這而外,印順論師更說:“南傳論事第一品中說他主張:“過未法一分是有”。這是說:過去法未來法,不同有部那樣的全是有,也不同經部師的全無,其中都有一分是有”。但這說法,究是何所據而雲,在北傅的學派論部中,看不出有這思想的痕迹,所以我們也就無從多說。

  四 結 論

  部派時代的叁世觀,主要不出大衆、經部、說一切有者的叁大系,現在不妨來對他們的思想,作一簡略的總結,以見他們的中心思想所在。

  叁世實有者的立說,是從體用義出發的。謂萬有諸法,不出于體用,而法體是恒有的,作用則屬于生滅,在恒有的法體上,不能說有叁世的差別,可以說有叁世差別的,是在生滅的作用上,是爲體用義。

  大衆部的二世無說,是從理事義出發的。謂諸法的生滅事相,是從恒常寂滅的理則而現起的,沒有不變的恒常理則,曾有的過去固不可說,當有的未來亦不可說,即此曾有當有,亦不是離現在而有,是爲理事義。

  經部的二世無說,是從種現義出發的。謂不離現在而有的諸行種子,約其酬前說爲過去,約其引後說爲未來,足以過去未來都是假立的,唯有現在可以說爲實有,如從種子而生現行,是爲種現義。

  如上叁說比較而言:大衆系的思想,由于缺乏充分資料,且不論其優劣,至于有部與經部的思想,從道理上去分析,無疑經部的二世無說,勝于有部的叁世有說,所以世親論師特采取經部義以責難有部義。世親本從有部出家的,可以說足有部的學者,理應弘揚有部的學說,但在他的俱舍論中,卻常取用經部思想,原因即在他以理長爲宗。意謂不論什麼學派不學派,只要是合乎道理的論說,就值得我們接受而不應予以固拒,爲學確要有這樣的態度。

  從比較上說,經部的思想雖勝過有部的主張,但嚴格說來,仍然有所欠缺而不得算爲圓滿。因爲從時間的實質講,它是虛妄而無究竟真實可得的,亦即說:是時間,不但過去未來是假有的,現在亦是假有而非有實自體的,唯有確立叁世如幻假有,才能圓滿的開顯時間真義。過去未來爲什麼是假名無實

  據經部說,因爲這是依于現在而建立的,假定離了現在,過未即不可得。可是,他僅知道離現在無過未,而不知道離過未無現在,無怪正理論主把他加于有部的過失要還給他。當知現在是依過去未來而建立的,假定沒有過去未來,試問那裏來的現在

  中論頌說:“若離于前後,中當雲何有”?前後足依中間有的,離了中間沒有前後,中間是依前後有的,離了前後沒有中間。准此,依過未而立現在,離過未現在即不可得,所以叁世如幻假有,可說是時間的必然結論,唯有到達這個結論,才能正確的把握時間!否則,你說叁世實有也好,或說現在實有也好,都同樣的有過失,難以圓滿的建立時間!如後代大乘唯識學,承受經部的思想,主張現在實有,否定過去未來,在他以爲確實掌握了時間的真義,但中觀學者站在叁世幻有的立場,同樣對他予以不客“的批判,說他沒有了解時間之所以爲時間!

  佛說法時,特別是說業果輪回時,總要涉及叁世的時間,因而我們認爲,佛陀在實際上,是承認叁時的,然從修養上去觀察,佛陀的叁世觀,不特過未定迷妄的,就是現在亦是迷妄的,所以叁世如幻說,才是真合佛陀本意。

  

《部派時代的時間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