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部派时代的无为观▪P4

  ..续本文上一页得的是那样。

  如上所说大众系的九种无为,是将二兀的理体约其德用分为九种

  还是宇宙间有九种无为常住法子这亦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虽有部说择灭与非择灭二无为是别体的,但大众系却认为是一体的,不承认它们各有独立自体。可是这二兀理体的无为,据大众系说,其本身是有作用的。婆沙三八对此曾有介绍说:“分别论者(大众系同)说有为性赢劣故,不能生法乃至灭法;无为性强故便能生法灭法”。据此,无异是说大众系所主张的无为,具有生起万法的力量。正因无为本身是有作用的理体,所以否定缘起有为说,肯定缘起无为说。大众系的无为说既有作用,则后代大乘所说的真如缘起思想,不能不说是从大众系无为有作用的思想而开展起来的,亦即无为缘起说,为真如缘起说的萌芽。假定没有大众系的无为思想为前导,可能不会有真如缘起思想的出现。所以大众系的无为说,是值得每个佛教学者所重视的。虽然后代大乘的真如缘起说,讲得比较具体而圆满,但若不理解大众系的无为说,是很难发现真如缘起说的思想来源。

  四 化地部的无为说

  已说大众系的九种无为,再说化地部的九种无为。化地部所立的九种无为是: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于中,初三与后二的五种无为,完全同于大众所说的无为,因此有人说这派的无为思想,受有大众部的思想影响。不过同而不同的,在于中间的四种无为。

  化地部所建立的不动无为,有说是约断尽苦乐受的定障所现的无为法,与后代大乘所说不动无为,有著实质上的不同。虽则如此,但大乘的不动无为思想,不能不说是由化地部的思想展转而来,从思想的脉络上来讲,化地部的不动无为,可说是大乘不动无为思想的远因之一。有说化地部安立的不动无为,其内容,实际是指四空处,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因为四空处的安立,是从修道次第所得定境而来,其中就有不动的名义。“如小空经即将“空、无相、无所有”叫做“行不动道、无相道、无所有道”;这不动,就是四空处”。证知不动无为说,并未越出四空处的范围,只是从另一角度来说而已。还有一些学者说:到了第四禅天,一切身行语行,彻底予以远离,不再受身语行为所动,真正获得清净,称为舍念清净,至此即得不动。由于有其不变的理性在,所以化地部依此安立不动无为。而建立此说的根据在中阿含经,因为经中曾说修禅人的心寂然不动,亦不燥热,常住不变。“这由离所显的湛寂不变法,就是无为法”。本此可知化地部所立的不动无为,不唯总指四空处无为,就是不为身语行所动的第四禅天亦包括在其中。由于内在有其一贯所依理法,所以化地部把它立为不动无为。

  此外,化地部还立三性无为,就是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这三性,在现象上,尽管有其差别,但理体上,是以真如为体,亦即依其不变性而安立,所以称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三种真如无为。一般人总把善恶无记三性视为行为活动的结果,就是吾人的行为,有时属于善,有时属于不善,有时属于非善非恶的无记。

  如是行为活动的三性法,有部并不把它看成无为,就因在身心活动中,它们是变化不居,生灭无常的,与永恒不变的理性,有著很大的差别。既然如此,化地部为什么又把它立为无为?当知善之所以为善,不善所以为不善,无记所以为无记,都有其真实不变的理性在,假定不足这样,试问怎样肯定它是善是恶是无记

  如说某人是善,必有其标准尺度去衡量它才知足善,如不合这标准即是不善,作为这衡量尺度的,就是真实不变的理性。从这真实不变的理性,安立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这是从行为方面说,若从业因感果方面说,善法感可爱果,不善法感不可爱果,无记法不得其果,在时间中,不论过现未来,在空间中,不论此界他方,在有情界,不论是什么人,都必然—,《如此的,决不会善因感不可爱果,不善闲感可爱果,否则,即会因果错乱,世间不成世间。正因善恶无记的三性中,有其不变的理则性存在,所以善恶因果秩然不乱,而以远离生灭变化真实如常的真如为本质,建立善恶无记的三性真如无为。

  从现象方面看,三性的确定有其差别的:善不是不善及无记,不善不是善及无记,无记不是善及不善,三者的性质划分得很清楚,不容有一丝一毫的混乱,可是三性内在的真实不变易性,不特善法是善性,就是恶法无记法亦属于善。从不变于心的善法立场,建立三性无为。唯此三性真如的思想,与一切如如的思想,可说有所相似,所以亦被认为足大乘思想的前提之一,特别是三性真如与不动真如,被认为是唯识六无为思想的前奏,原因亦即在此。因而此派的无为说,亦是值得我们予以特别的注视

  五 分别说的无为说

  在小乘论典中,有部叫做舍利弗阿毗昙论。虽曾有人说这是犊子部的阿毗昙,实际是属分别说部所有的论典。在此论中说有九种无为,但与大众及化地二派说,其名称亦略有不同。如择灭、非择灭、缘超及四空处的七种无为,固然同于大众部,但没有大众系所说的虚空无为与圣道支性无为,亦没有化地部所说的不动无为及三性真如无为,另外安立决定无为与法住无为。在舍利弗昆昙思想观点中,不但不承认虚空是无为,就是八支圣道亦看成有为,否定它的无为说。因在他们看来,八圣道是所修法,说它是无漏固可以,说它是无为则不可。至于虚空,更是属于有生有减的有为法,那可说为不生灭的无为法子

  至此派所建立的另二无为,理由是这样的:

  决定无为,是在决定道的位次上建立的。前面说菩萨观时,大众系学者曾说菩萨修行到然灯佛时得决定道,就是指这说的。还有南传论事第六品说案达罗四派同计“决定道是无为”,当知亦是约这说的。决定道,古时译为正性决定,其后译为正性离生,可见决定道是指正性离生而言。同样是说正性离生,但在修学的过程中,是指什么阶段,学派之间不免有不同的看法。依说一切有部及后大乘唯识学者所说,是在离惑而得无生境界的见道阶位,亦即是已遣几夫性获得圣者性,为决定道的阶段,通常一般都是把它视为见道的,因为唯有于见道时,始得正性离生,在这之前,不可能获得决定道的。

  可是分别说系的学者,认为得决定道,不一定要在见道时,在这之前就可得到的。如天台家通教所说的十地中有个性地,分别说系说决定道,相当于三乘共十地的性地阶位,与四加行中的项位近似。因此,正性离生的决定道,究竟是在见道位,抑或是在加行位,学派间是有不同看法的,不能如有部那样的硬性规定在见道位。

  法住无为,亦是在修行过程中的一个位次上建立的。如小乘阿含经中常常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舍利弗昆昙对法住智作这样的说:“除缘法尔,若余法如尔,非不如尔,非异非异物,常法实法,法住法定非缘,是名法住智”。依于这一解说,可见法住智在认识诸法时,亦有它的必然法则,所以立名法住无为。

  法住无为与决定无为的先后,不论从舍利弗昆昙或成实论看,都认为先有法住道而后有决定道。如以闻思修三慧次第说,法住道是在闻思的阶段,决定道是在修习的阶位,就是先“以闻思慧见诸法的必然理则,叫法住位。从此以后,实际修习禅定,就是决定道”。可见法住是决定道前闻思二慧的经过情形,进而才有决定道的获得。

  修学圣道,当然希望从凡夫而入圣者,但法住道与决定道,究竟是凡位还是圣位,学派之间自亦不免有所诤论。说一切有系把凡圣的界限时间剖得很短,就是唯在第十五心见道一刹那,亦即在初果向的这个时候,名为圣者,在见道以前,不论是在什么阶位,不论功行有多么深,都还是个凡夫,绝对不够资格称为圣者。“大众分别说系及成实论等不然,见道后得初果,固然是圣人,见道以前,从闻思修慧得见法住理性,已经不是凡夫,也可以说是无漏的,即初果向的圣者(他们把初果向的时间拉长,不像有部的局在十五心)。所以见法住智得决定道,虽不足见道以后的圣者,但已超过了几夫,已获证到一种不可更动不再退堕的无为常住性,这就是法住无为与决定无为”。最大原因,就是法住位决定道,已经是无漏而非有漏,任何人修行到此阶段都是如此,其问有其真实不变的必然理性在,谁也否定不了或改变得了的。

  舍利弗昆昙所建立的这二无为,在南传论事第六品,说到案达罗四派,亦有这样的思想,就是他们共同计著的“决定道是无为”,是为最大证明。可见这二无为,在学派思想中,是有其共鸣的。因而,分别说系于九无为中,说有这二无为,自也值得吾人重视。

  六 结 论

  部派时代的各家无为说,上来已大略的说过,现在再把各家的无为说,来作一总结的说明。

  如上分别,一家主张三无为说,三家主张九无为说,而九无为说的各派说法又有不同。为什么会如此?总结各派的思想来看,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说:缘起支性无为、圣道支性无为、三性真如无为,还有法住无为,是约一切法所以如此而不如彼,所以如彼而不如此的必然性而建立的。以此必然性作为形而上的实在理体,然后才能给与形而下的现象之说明,假定没有这个不生不减的形而上的理体,生生灭灭的形而下的现象,不特失去它的依据,亦将无法有以活动,所以在这些学者必然要主张它们是无为。不然的话,有很多问题不得解决。至化地部所说的不动无为及大众部所说的四空处无为,则是依于修定而使心境入于寂静状态之所建立的,换句话说,就是定境无为,因不论什么人修定,都会得到这样的境界。

  如上各家,不论对无为作怎样的解释,但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共同点,就是一致承认无为是实在的,假定要说他们有什么不同,那只可说说一切有系为朴素的实在论者,大众及分别说系等为形而上的实在论者,或说说一切有系为具体的实在论者,大众及分别说系等为抽象的实在论者,因而在思想上,可很清楚的看出这两大思想的不同。

  上座及大众等系的学者,对于无为的解说,不论有著怎样内容的不同,而把无为看为实在者则无二致。可是到了后来经量部兴起,无为论的思想开始有了实质的变化。经部是从有部分出来的学派,虽全部承受有部所主张的择灭、非择灭、虚空三无为,但不承认三无为有实在性,只是假名安立而已。如运用智慧的抉择,灭除烦恼的当下,就假名安立为择灭无为,不能执著它有实自体;如毕竟碍当来诸法生起的当下,就假名安立为非择灭无为,同样不可执为有实自体;如诸法于空中活动,空既不为它障碍,亦不障碍它的活动,就假名安立为虚空无为,那里还有什么实在白体可得

  无为假名说的思想,可说是从消极的观念出发的,与实在论有所不同,因而彼此问常相顗颃!

  在后代大乘佛法中,特别是在中国所弘扬的大乘佛法中,常常听到“即真空而妙有,即妙有而真空”的论说,可是诸法实相,究竟是真空还是妙有,在大乘学派间,有著相当诤论。一般而言:性空系是主真空的,真常系是主妙有的,唯识系亦稍偏于妙有,直至现在还是各说各的,没有得著一个一致的结论。殊不知这个问题的诤论,早在学派思想中已露端倪。如朴素实在论者,可说是主诸法实相为妙有的前驱,经部无为假名说,可说是真空思想的先导,所以后代大乘所诤论的各个论题,不是突然发生的,在小乘学派思想中,都可找出它们的根据。探究大乘佛法的学者,如多留心学派思想的问题所在,则在大乘的很多论题,不难发现它的来龙去脉!

  关于无为说,虽还有些可说,但讲到这里,不妨木于根本佛法的思想,对之作一结论。无为的数目,不论有多少,在修学佛法所要追求的目标来讲,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择灭无为的证得,就是运用智慧的抉择,断除一切的烦恼,不再于生死中受生,而进入无生的涅槃境界。所以择灭无为,可说即是涅槃无为,此不生不灭的涅槃无为,既不能说其有,亦不能说其无,有无皆不可得,怎能以有无的观点去论说它?因为“直觉体验的这种涅槃境界,不能从正面去具体说明,只可方便用世间语言形容;因它是世间无常纷扰诸般痛苦的否定,所以用“常” “寂”等词来形容描写,这是大家共许的”。是以真正的涅槃境界,不能以有无论说,若勉强论说,一切有无皆成戏论。

  

《部派时代的无为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