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頌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的話是對的,唯識家特再對外人說:你如不承認有他識增上轉變勢力,以致命他有情而死的話,那佛所說意罰爲大罪的理論,就不能成立。但是爲佛子者,對佛所說的話,不應有所疑惑,佛說意罰爲大罪,我們就得信受意罰爲大罪,絕對信任佛說的話是對的,否則,就不成其爲佛子。爲此,舉頌子以反诘道:

  彈宅迦等空 雲何由仙忿 意罰爲大罪 此複雲何成

  “彈宅迦等空,雲何由仙忿”

  這是舉事實以證明。相傳印度有叁大城市,就是彈宅迦城、末蹬伽陵城、羯陵伽林城。這叁大城市,據曆史記載,原來都是人煙稠集的地方,但現在都成爲空無人煙的曠野。爲什麼會如此的

  由于從前有一般仙人,忍辱不了國王的汙辱,生起極大的嗔恨心,于是令這叁大城市的人民,死得一個也不留存,你看這個心力的功用多大?如不承認心力大于一切,上述叁大城市的空無一人,怎麼可說由仙人的忿怒而如此的

  關于這個,現在且舉彈宅迦空的一個事實來說:彈宅迦是印度話,中國譯爲治罰,就是治罰罪人的地方。根據中阿含經說,其城空的經過是這樣的:過去有個摩燈伽仙人,坐在一個山上用功修行,仙人的妻子,是婆羅門女,長得非常漂亮,每天辦好飲食,送給仙人去吃。有一天,彈宅迦城的檀陀柯王,來到這個山上遊玩,看見這個漂亮婦人,驚爲天女!經打聽後,知她是摩燈伽仙人的妻子,于是心裏就這樣的想:修行的仙人,應該離欲的,根本不需要女人,爲什麼會有這樣妻子?因此,下令將這美女帶同官去。是日到吃飯時,摩燈伽仙人,不見妻子送飯來,覺得很奇怪,去問問別人,始知妻子已被彈宅迦國王帶同宮去。爲此,仙人親到國王那裏請求釋放。

  國王對他說:你是仙人,要這女人做什麼

  不論怎麼說,國王總不答應讓美女交同。仙人這時忍無可忍,生起極大的忿怒心,狠狠地對國王說:好!你既不把我的妻子還我,可就不要怪我消滅你的國家。臨走時,對他的妻子說:你當一心念我的名字,一時一刻不要暫舍于我,你可安全回到我的懷抱!這樣吩咐後,仙人同山中,到夜晚時,仙人由于意憤,運用他的神通,于虛空中普雨大石,立將彈宅城內,國王人民,全被打死,致命該城變爲空無一人的死城,而後成爲一個森林地帶。試想:如要動刀殺盡一個國家的人民,雖不是說不可能,但要很久的時間,一旦動起忿恨心來,不清一會兄工夫,就把一國人民全部消滅了,你說意罰的力量大不大

  再來一談末蹬伽城空的經過:相傳過去有個仙人,相貌醜陋得無以複加,在這世間再也找不到一個和他像樣的人。雖然如此,但他在山中坐禅,已修得了五神通。當時該城有個淫女,很愛末蹬伽國王,國王確也很愛她。後來不知由于什麼原因,得罪了國王,國王就將她逐出。淫女沒有辦法,就進入了山中,見到一個醜陋的仙人,認爲他是不吉祥的人,將有不吉祥的事發生。心想:現在我被驅逐出來,明顯的是不吉祥的事,如果還此不吉祥,我就可恢複吉祥,于是乃取糞穢,洗不淨汁,令婢送到山上,澆灌醜陋仙人。這本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但仙人忍受下去,沒有生一念嗔恨。淫女自以糞汁澆到仙人身上後,真的又得到國王的寵愛,成爲一個最爲吉祥的人。

  後來,有一國師亦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淫女就告訴他說:你如將這不吉祥,送給醜陋的仙人,就可恢複你的吉祥。國師依照淫女的話,以糞汁去澆灌仙人,仙人同樣的忍辱不嗔,國師果又得到了吉祥。兩事都這樣的靈驗,全國沒有不知道的。其後,國王欲想征服他國,在未進兵之前,國師對國王說:如將不吉祥,先送給仙人,一定會得最大的勝利!國王聽到這樣說,就派人到山上建屋,天天取糞汁去洗灌仙人,果然得到最後的勝利!這麼一來,自後國中不論發生什麼不稱心如意的事,就以糞汁澆灌仙人。久之,仙人再也不能忍受這樣的汙辱,于是心生憤恨,乃從空中雨石,除了事奉仙人的,可免這樣的災難,全城上下死得一個不留!羯陵伽城的空寂亦然,不再敘。

  從上事實看來,佛說意罰爲大罪這話,可以得到極大的證明。而對這個顯示得更明白的,無過中阿含經佛與長熱外道的問答:佛問長熱:你的老師閣提弗多羅教你時,于身口意叁業中,何業的責罰最重?長熱回答說:我的老師告訴我,身業的責罰最重,其次是口業,最後是意業。我們的看法是這樣,你佛認爲何業最重

  佛回答長熱說:我剛剛和你們相反,認爲意罰是最重的,其次是口業,身業則最輕。長熱回去,將佛說的報告其師,其師閣提弗多羅,不以佛說爲然,特派長者鄘波離,去破佛所立義。長者到了佛陀那裏,經佛一再的诘問,立刻知道自己的理屈,不特不能破除佛所立義,且求佛陀留爲弟子。由此可以證明:在以身口意叁業來責罰人時,佛說意罰爲大罪,是絕對的真理。因爲心中如不存有殺人的意念,決不會有殺人的事件出現,只要心識一轉念要殺人,立刻就有殺害事業的發生。假定不承認意罰的力量最大,那佛所說的“意罰爲大罪,此複雲何成”

  二十 釋外舉他心智不成難

  外人最後再提出一個有力的責問:外界的色等,雖是識所變現,沒有它的實體;但他人的心識,在自心之外是有體的。若說不緣心外的實境,則他人的心識,就不應爲自己所緣;然而佛法說的他心智,就是緣他心智慧。既是緣他人的心,就是緣心外的實境,不能說是唯識。現在我且問你:諸他心智能不能知道他心

  假定說是不知,怎麼可以叫做他心智

  假定說是能知,唯識之理豈非不能成立

  如是展轉征問,非逼唯識者承認外境是有不可!

  唯識學者回答他說:所謂他心智,雖以緣他人的心識爲主,但並不是親緣,而只是在自心中緣那所現起的他心之影像,不出自心的範圍之內。嚴格說來,並不如實的稱知彼心。外人本此複又問道:若凡若聖所有的他心智,既然承認是緣他心的,怎麼可說于境不如實知

  爲此,唯識家不得不再舉頌以答:

  他心智雲何 知境不如實 如知自心智 不知如佛境

  “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

  這是外人的問難。唯識家替他解釋說:具有他心智的人,不能如實的知道別人的心事。基師述記說:“以他心爲質而自變緣,名他心智,非能親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這個道理,“如知自心”諸所有“智”,亦“不”能真實的“知”道自心。知于自心的諸所有智,怎麼會于境界不如實知

  這主要的由于無知的無明,蓋覆遮蔽著其心境,致令了知自心的諸所有智,不能如實的知道自心。同樣的理由,了知他心的諸所有智,由于法執力的障蔽,如知自心一樣的,不能如實的知道他心。不但凡夫、外道如此,就是二乘以及菩薩,在未成佛前,自心絕對不能真知自心的。這種不知,亦“如佛境”不能爲我人所知,其道理是一樣的。凡夫不知佛的境界,這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因爲佛所證的境界,體性離言,超思議道,我們凡夫淺智,怎能測度得到

  不說佛的境界,就是菩薩境界,亦非凡夫所知。還有,初地菩薩在我們凡夫的心目中,當然已是了不起的聖者,可是佛法裏有句話說:“初地不知二地事”,自然,二地不知叁地事,乃至十地不知佛地事。所以不知自心,猶如不知佛的淨智所行離諸言說的不可思議的境界。

  結說推佛

  唯識的理趣,不但品類差別,而且極爲甚深,除了最高的佛陀,可以透徹的了解,沒有那個可以詳細抉擇的。因此,世親論師,在以上面二十頌,說明唯識的道理,雖然解除了一般人們對唯識學所産生的問題,但所顯示的唯識理論,仍只是百千萬億分中的一分,且即這一分,也還是得佛陀的加被,始得次第說出來的,所以單從這二十頌中,還不能得唯識的深義,所以最後特再舉出一頌:一方面以示對于上說的總結,一方面以示自己的謙沖爲懷。

  我已隨自能 略成唯識義 此中一切種 難思佛所行

  世親菩薩對于唯識的理論發揮到這裏,複又極度自謙的說:我對唯識的道理,雖僅知道百千萬億分之一,但“我已”經“隨”于“自”己的“能”力所及,“略”略的“成”立“唯識”的“義”理。可是“此”唯識“中”的內容,具有無量無邊的義理,像我這樣智慧短少的人,那能完全說得出來

  因余“一切種”,是非所思議,超諸尋思的“難思”境界,唯是諸“佛所行”的。佛之所以能證這甚深的唯識理趣,由于佛具有一切境、一切種智。我上開顯的唯識義,只是盡我一點心力而已。因此,我們不能把他所講的部份,看成唯識的全體。唯識的究竟理趣,唯佛所能究竟通達的,自然也就只有佛陀方能徹底開顯!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