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空無我,別緣自體所具的差別及自性:這是大衆部的特談,其他學派沒有這樣說的。如有部就不承認能緣自性、相應、俱有法。怎知自性不緣自性呢
婆沙師說:“世間現見,指端不自觸,刀刀不自割,瞎子不自見,壯士不自負,是故自性不知自性”。怎知不緣相應法呢
因是同一所緣的緣故,如果緣相應法,那就不特心王能緣心所,理應心所亦緣心王,事實不是這樣,可見是不緣相應法的。怎知不緣俱有法呢
因是極相鄰近的緣故,如眼根不能見自眼中所點的眼藥,所以不緣。由這比較說來,知大衆部聽說與他派回異其趣的。
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者,般若是知諸法實相的智慧,唯佛與佛方得這究竟的實相般若慧。未得此慧的有情,不論是凡夫、二乘及諸菩薩,以他們各各所有的智慧,是不能于一刹那中,了知一切諸法的自性的。證覺無上菩提的佛陀,當其在金剛道後一刹那間,進入解脫道的一刹那心所相應的般若智慧,就可了知諸法的自性相了,無須相績的生起般若妙慧,方有這種認識作用。前說一刹那心了一切法,是約“識所識”說的;此說相應般若知一切法,是約“智所知”說的。二者有著不同,沒有重複的過失!
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乃至般涅槃者,是對有部二智不恒隨轉說的。盡智、無生智,佛與二乘郡具有的,只是程度的淺深不同:佛所得的這二種智,依瑜伽論說,從此金剛喻叁摩地無間,永害一切煩惱品的粗重種子,其心于彼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性清淨,而在這一切煩惱的究竟盡中,生起一種智慧,名爲盡智。盡智的功能,是徹底地解決感苦的因性,因性的徹底解決,當來的苦果,也就畢竟不生,于此苦果不生中,生起一種智慧,名無生智。羅漢所得的這一一種智,依俱舍論說,修學的行者,到達究竟的無學果位,正式的知道自己已認識了苦,已斷除了集,已證到了滅,已修學了道。由此所有見智明覺解慧光觀,名爲盡智。正式的知苦已後,無須再去認識他,斷集已後,無須再去解決他,證滅已後,無須再去求證他,修道已後,無須再去修學他。由此認識而生扭的見智明覺解慧光觀,名無生智。證覺的佛陀,得到這二智,只是獲證有余依涅槃,尚未證得無余依涅槃,雖未得此涅槃,但在有余涅槃的身心中,此二智已能恒常的隨著這身心相績無間的而轉,乃至到沒有般無余涅槃以前,一時一刻一刹那間都不相離的。有部不承認這種說法,因爲,一方面二智是別體的,一方面佛有時還有無記心現前,所以不可說二智同時的恒常現起。大衆學者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佛有無漏智恒時現前:這無漏智,如在佛的漏盡身中常常現前的,就名盡智;如在佛的無生身中常常現前的,就名無生智。但此所說的無生,不是指般涅槃後的無生;而是約盡一切生無有後有說名無生的。因大衆部說佛身十八界皆是無漏的,其有漏生在金剛喻定的時候就滅盡了。有部學者不以此爲然,他說漏盡身中有智現前固沒問題,般涅槃後的無生境界中,已是灰身泯智,那裏還有智用現前
他把無生看作般涅槃後,所以與大衆所說就完全不同了。
2菩薩觀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額部昙、閉屍、鍵南爲自體。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脅生。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爲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願能往。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至鍵南爲自體者,有情是蘊處界和合的生命長流,不是這個生命結束了,沒有第二個生命再來,而是還有無數生命在時間的長流中延續下去的。但當一個新的生命再來時,要先在母胎中經過幾個階段。第一、羯刺藍位,就是生命種子與父精母血接觸後,得以漸次的結凝,雖已結凝,但仍很稀薄的。第二、頰部昙位,就是生命的肉體,雖已到了表裏如一的程度,但還沒有完成肉體的形態。第叁、閉屍位,就是新來的生命,在母胎中,已成肉體的模形,但此肉體,還極端的柔軟嫩弱。第四、鍵南位,就是生命的肉體,不但粗具形式,而且已很堅厚,堪可摩觸了。有情入胎,必藉父母的不淨,漸次成身,所以必須一階段一階段的長成。菩薩入胎就不同了:如最後身的菩薩,雖還沒有完成最高的佛果,但因已到達聖者地位的緣故,他入胎後的前十五界,不要資藉父母的不淨以爲自體,也不須經過四個階段,而頓成五根四大的。所以大衆學者說: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刺藍等爲生命的自體。
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者,有情人胎,是由業力所牽引的,主有中有者,由中有帶業投胎,不主中有者,由業與衆緣和合,以入母胎受生。最後身的菩薩入胎不同,他由殊勝的無漏業力,現六牙白象形而入母胎。因果經說:“菩薩初下生時,乘白象從右脅入”。普曜經說:“菩薩從兜率天下,化作白象,口有六牙”。都是指此說的。象是旁生的一類,照理菩薩不應再有旁生形的,這裏菩薩以白象入胎,理由有二:一、百獸中唯象的性情,最爲調順柔和,雖它也有無比的威力,但不橫暴踐踏有情;這是顯示菩薩的性善慈悲,和藹可親,雖具威力,而以利生爲主,從不傷害有情。二、世間的獸類雖多,但以渡河的力能說,有兔、馬、象的叁獸不同:兔的渡河,只能浮在水面,唯求個己得渡,不顧其余的,此如聲聞者只求自了生死,不度其他衆生。馬的渡河,雖較兔子善巧,但仍不識水的淺深,縱或可能帶一二衆生同渡,但畢竟不多,此如緣覺者,求得個己的生死解脫外,最多只能再度一些有關的親朋,決不能廣度一切。象的渡河,不特能夠探測水的淺深,窮盡水的源底,且能大量的荷負其他有情同登彼岸,此如行菩薩道者,窮達叁界十二緣起的真理,不唯求得個人的解脫,且欲救護一切有情。具上兩個意義,所以菩薩下生,現白象形而入胎,並不是說菩薩還會成旁生形的。
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脅生者,胎生的有情,由業力因緣,都是從産門生的;但福業殊勝的,也有不從此生而從余處生的。如佛所行贊說:優留王是從股生的,卑偷王是從手生的,曼陀王是從頂生的,伽又王是從腋生的:世間王業街不從尿道出,何況菩薩
所以最後身的菩薩,唯從右脅而生,右脅而生,足表清淨吉祥。若依基師述記所說,從右脅生,有其四義:一、爲表中道,二、令母無憂,叁、無剖腹痛,四、超越恒品:因此,菩薩從右脅生。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者,是對有部最後身菩薩亦起叁惡尋說的。向佛果進趣的菩薩,入正位而見道的,從此只感有情痛苦可憫,唯知如何利濟有情,再不會生起貪欲、嗔恚、損害的觀念來。入正位的菩薩尚且如此,最後身的菩薩當更不會生起這與悲智相違的叁種想念了。有部不然,他以爲最後身的菩薩是有漏的,是沒有見真的,所以免不了要起叁惡尋,如契經說:“我未證得叁菩提時,雖起欲尋、恚尋、害尋而不放逸”。有部據此,所以說最後身菩薩猶起叁惡尋。
菩薩爲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者,是對諸部所說的。如有部說:“忍不墮惡趣”。這加行忍,有部是指屬有漏的順谛忍說的,若十六七的八忍,即爲無漏。而菩薩可于一座中得。但大衆學者說,入正位得無生忍菩薩,雖不由業力而生惡趣,然以願力可往惡趣的。願力往生,目的在救惡趣中的有情。見谛的菩薩,其心平等,觀衆生如一子,如不生惡趣,不是放棄惡趣有情而不濟拔了嗎
這不是菩薩的本願,所以爲欲饒益有情,以其神通願力,隨意都能往生惡趣的。再說,菩薩所行的六度,其十有一忍度,欲求忍辱修習圓滿,必須要有忍辱的對象,忍辱對象不外恭敬供養嗔罵打害的生忍,風霜雨雪璟境惡劣的法思。叁惡趣正是菩薩修習法忍的最好處所,因爲沒有痛苦交逼的璟境予以忍受,是無法完成忍辱波羅密的。菩薩,一方爲欲完成度生的任務,一方爲欲完成修忍的功德,所以就以他的大悲神通自在之力,隨願往生惡趣,欲往即往,無所留難。
3智識觀
以一刹那現觀邊智,逼知四谛諸相差別。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色無色界具六識身。五種色根肉團爲體,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嘗昧,身不覺觸。在等引位有發語言,亦有調伏心,亦有诤作意。
以一刹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谛諸相差別者,是對有部及犢幹部四谛漸現觀說的。漸現觀,就是十五心或十六心證人見道,見四谛理,是次第而入的:先見逼迫的苦性,次見招感的集性,如是漸見可修的道谛。經說若人見世間集,即滅無見,見世間滅,即滅有見;佛說漸次見谛,如人登梯。所以他們主伥現觀是次第見,非一時見。大衆部等,相反的主張四谛頓現觀,就是于一刹那巾,頓入四谛共相的空無我性,所謂觀一切法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證空寂無生的一滅,名爲見道。婆沙百〇叁說:“謂或有說于四聖谛一時現觀,如分別論者。……彼依契經,如世尊說:若于苦谛無有疑惑,于集滅道谛亦無有疑惑。既于四谛頓無疑惑,故知現觀定頓非漸”。分別論者所說,當知亦即大衆等之意。四谛頓入,就是見滅得道,雖初曆觀四谛,但並未由此契入空寂性,而發無漏現觀。從現觀後一刹那中,生起現觀邊智,就能遍知四谛的諸相差別,所以見谛頓觀與證前別觀是不同的。現觀這個名字,在道理上講,是通于見修二道的,現在所以以見道名現觀,因爲見道智猛利的緣故。邊謂後邊,就是見道現前觀察的後邊所起的類智。婆沙叁十六說:“問:河故此智名現觀邊
答:現觀苦邊、集邊、滅邊,得此智故名現觀邊”。道類智屬于修道所修,所以此中不說道邊。差別相是對自性相說的:逼迫性是苦相,招感性是集相,證得性是滅相,修習性是道相,是爲四谛的自性相。苦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集有叁毒、六惑、無量煩惱,滅有擇滅,道有叁學、叁十七菩提分法等的無量行門,是爲四谛的差別相。自性相,是正見道時所見的,差別相,是見道後一刹那中所見的:所以說以一刹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谛諸相差別。
眼等五識…
《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