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頌講記

  演培法師:唯識二十頌講記

  ——佛曆二五O八年春講于新嘉坡妙音覺苑——

  演培法師

  題前概說

  一 唯心思想的探究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今天我們能集合在妙吾覺苑的佛殿上來論究唯識二十頌,這實在是個難得的殊勝因緣。佛法雖不如一般學者所說是唯心論的思想,但佛法重于心識問題的探討,卻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永明延壽大師在所著的宗鏡錄中,曾這樣的明確告訴我們說:“千經萬論,悉唯心說”。從這兩句話來看,如說大乘佛教的思想起源,就是唯心論的思想起源,似也不算太過。原因心識問題,在佛法的經論中,確是說得最多的,亦爲每個佛弟子所重視的課題。

  原來,後期的大乘佛教,雖有真如緣起說、無盡緣起說、六大緣起說等,但都不出唯心論的思想範圍。雖說大乘佛教思想的重心在于唯心,但講唯心的學者,從來有兩大思想派別:一是以—妄心爲主的虛妄唯識論的思想;一是以真心爲主的真常唯心論的思想。前者可以唯識論典爲代表,後者可以真常經典爲代表。印順論師在唯識學采源自序中說…“在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中,唯心論有真心派與妄心派二大流。傳到中國來,即有地論師、攝論師、唯識師叁派。此兩大流,真心派從印度東方(南)的大衆分別說系發展而來;妄心派從印度西方(北)的說一切有系中出來。在長期的離合發展中,彼此關涉得很深;然兩大體系的不同,到底存在”。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啓示。

  從事唯心論思想采究的我們,對這兩大唯心論的思想起源及其發展,雖說都應有所推尋,然因現在是以世親唯識說爲論究的對象,所以只好特就法相唯識學的虛妄唯識論,亦即依于賴耶的緣起說,來探究唯心論的思想起源。這在唯識學的立場說來,循于慣例,是從所謂六經十一論求其根據的。然而論典的論說,是基于經典的佛說而來,所以現在我們不妨還是先從經典求其思想根據。唯識所依的經典,向來說有重要的六經,就是解深密經、大方廣並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經、大乘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厚嚴經。六經的思想內容,是否均與唯識思想吻合,這是個重要論題,現在姑且不去談它。爲使大家了解唯識思想的本源,我想祗就二經來談一談。

  先就解深密經說:解深密經爲虛妄唯識論根本所依的一部經典,其中心意識相品,雖是專門論究唯識學上所說種種的心識,但論說得非常簡略,而且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似是未曾談到,因而近有認爲心意識相品所說,爲七心論的思想,不是八識差別論。同時,從心意識相品去看,如一般所說的唯心思想,還不怎麼能夠明白的看出,所以要想在解深密經中,求得唯心說的根據,不能求之于心意識相品,而需求之于分別瑜伽品。如奘譯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這是徹頭徹尾的可以稱爲即心所現的唯識思想。

  對這略加說明:一般以爲認識到的,是離心外在的,不知一切分別,都是分別自己的心,並不真有什麼外境,可爲自心之所分別,因爲外境是從內心所生的,所以當你心去分別境時,實在就是分別你的自心。雖說自心似乎有所取,有所見,而實無有少法能見少法。但在不了唯心所現的常人,不知這是分別自心,總以爲是分別外境,有實在的外境相可得。佛爲進一步的使我們了解所認識的,都是唯心所現,所以接著又對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這更是赤裸裸的顯示了叁界所有,唯心所作,離心無境的唯識思想。因此,解深密經的心意識相品,對八識差別說,雖說非常簡略,但唯識所現的思想,在分別瑜伽品中,卻巳表露無遺。

  不唯如此,而且在一切法相品,顯示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的叁相,認爲遍計執是所應斷的,依他起是所應知的,圓成實是所應證的。在一切法相品中,說明了叁自性;到無自性相品中,更顯示了與叁自性同時而有的叁無性的理由,謂叁無性是依叁自性而建立的,並不是真的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爲了證明這點,接著顯示佛陀一代言教,有叁期的差別,認爲諸法皆無自性,是佛在第二時教中所說的不了義教,究竟了義的言教,應是第叁時中所宣說的,叁性叁無性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而這也就是後代中觀與唯識诤論的焦點所在。凡此,都是大乘唯識學成立的主要根據,而爲修學唯識學者所不可忽視的,所以我們特舉解深密經爲唯識思想的來源。

  其次就華嚴經說:華嚴經的唯心說,是否合于妄心爲主的唯心說,這是另一複雜的問題,不是現在所要討論的。由于唯識二十論開頭說了“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的兩句,以顯示唯識思想是由經說,而此所說唯心經典的依據,曆來公認是出于華嚴經,所以我們認爲華嚴經,亦是唯心說的主要教典之一。唐譯八十華嚴卷第叁十七十地品說:氣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晉譯六十華嚴卷第二十五十地品亦說:“又作是念叁二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這是以經成論,亦即是以聖言量成立唯識,旨在令諸學者易于生信,不致對唯識學有所懷疑。

  依華嚴經所說來看,宇宙萬有的諸法,雖說是千差萬別,但大體類別起來,實不外于有情與器界,而有情的存在與延續,依于緣起的十二有支,即一般說的生死相續流轉不息,是由于善惡的諸業所感,造業則是由于貪嗔等煩惱;起煩惱是由于外在的境界,因而有人以爲外境是生死動因。其實,外境並沒有系縛內心以合流轉的力量,完全是由內心的昧著、染愛,這才于生死中流轉不已。緣起的十二有支,既是依于一心而安立的,所以證知諸法唯是心識所現的,離于能現的心識,沒有所現的諸法,諸法既是依心而存在的,所以似乎離心而外在的境界,全是出于虛妄心識的幻現,絕對沒有客觀存在的獨立性。學者如真了解得唯心無境,唯心說的思想就卓然成立。

  上來是從大乘教中指出唯心說的來源,現更進就小乘教中指出唯心說的濫觞。爲什麼

  這因古來相傳:所謂唯心說,是大乘佛教中所含有的,在小乘佛教的範圍內,是無所謂唯心論的。不但一般學者是這樣的看法,即在無著的攝大乘論與世親的唯識論等,亦說大小乘的區別,是在于承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存在:承認有阿賴耶識存在的是大乘,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存在的是小乘。換句話說:以成立唯心的教義爲大乘,不成立唯心的教義爲小乘。不獨無著系的學者如此主張,就是龍樹系的學者也同有此說。如取無著系之說的戒賢,將釋迦一代的教說分爲叁期:其以第一期所說爲有教,第二期所說爲空教,第叁期所說爲中道教。所謂有教,要爲物心兩存說;所謂空教,要爲物心兩空說;至第叁期的中道教,是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教,爲大乘至極之說。這很明顯的顯示了唯心說,才是大乘的至極之談。不唯取無著系之說的戒賢是這樣,就是繼龍樹系之說的智光亦如此。因爲智光對于釋迦一代教說,也是分爲叁期來敘說的:彼以第一期所說爲心境俱有因緣教,以第二期的所說爲心有境空唯識教,以第叁期的所說爲心境俱空無相教。戒賢與智光二大師的不同點,就在將第二期與第叁期加以顛倒一下,而其所以如是顛倒,由于宗派立場時不同。印度兩派所傳如此,中國相傳大體亦然。誰都知道:傳承戒賢所說的,是慈恩家的相宗,繼承智光所說的,是賢首家的華嚴宗,兩家思想相互沖突的雖多,但以唯心論爲大乘佛教的特默,彼此立場還是一致的。

  然而事實上,小乘教典,並不如大乘家所說,完全是不重視于心的。這只要從小乘教中,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位七十五法的分類,以及對叁法印、四谛、十二因緣的敘說,可以透視其精神爲何如,且發現它具有唯心的傾向。雖未說唯心無物,容認心外有物的存在,但在物的方面,沒有支配心的勢力,而在心的方面,卻有支配物的勢力,即大的宇宙構造也好,小的吾人肉體也好,求其結果,畢竟不外歸于物爲心力之所支配。這麼說來,小乘教中,豈不很明顯的含有唯心說的思想

  怎可說小乘敵中沒有唯心論

  不特不可這樣說,而且應說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聖典中去探索,阿含聖典是大小乘所共信的,于中扶出唯識的先驅思想,才是唯識學的有力基點。

  如有經說:“諸蘊業爲本,諸業心爲本”。諸蘊既以業爲本,諸業既以心爲本,而佛弟子又一向以業感緣起爲真理,是則可以看出小乘教如何的重視心力。增一阿含更明顯的說:“佛告諸比丘: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爲一法

  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其他如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無不是顯示唯心說的特色。假定小乘教中沒有唯心思想的端倪,大乘教也決不會有唯心說的出現,所以,我們要想推尋唯心思想系統的脈絡,探求唯心說的思想淵源,不能專在大乘教典中去求,必須更要上溯于小乘教典,方是采本尋源之道,而且唯有如此,才能了解大乘唯心說的産生,不是突然而來的一種思想,而是從小乘唯心說的思想中逐漸昂揚起來的一種思想。

  二 唯心說與因果說的關系

  外敵與佛教的特異點,如果細舉起來,雖則說是很多,但要而言之,大可歸于二說,就是叁法印與因果說。吉藏大師在叁論玄要裏,將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說,分爲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的四類,以因果說而辨內外道的差別。意謂:外道教中,雖有因果之說,但都不是正因果說,真正成立正因果說的,唯有佛教。在此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一切的原因與結果,原都遍于宇宙界的理法,並沒有什麼有形無形的差別,因而一切的現象界,完全是這理法的所爲。這不是佛教徒故作此說,而由近來各種學術的發展,已經獲得無可置疑的證明,這是值得我人特別注意的!

  其實,不特在學術界有所證…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