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頌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八十,于阿臉閣國入滅。

  本論譯來中國,前面亦曾說過,計有叁種譯本。第一次譯來我國的,叫做唯識論,是後魏翟昙般若流支居士譯的;第二次譯來我國的,叫做大乘唯識論,是陳真谛法師譯的;第叁次譯來我國的,叫做二十唯識論,或名唯識二十論,是唐玄奘叁藏譯的。比毆叁譯,不用說,當以玄奘叁藏譯的最爲完善,其他的兩種譯本,只可作爲參考,不能作爲講說。玄奘叁藏,是我國河南偃師縣人,俗姓陳,父叫陳惠。師于十叁歲時出家,雖當時政局不怎麼安定,但奘公求法的精神難得。在國內已學成一個像樣的法師,然仍到印度學法十七年,回國從事翻譯,所譯大小經論,計有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師于麟德元年(六六四)示寂于長安。

  正釋頌文

  一 有心無境四事不成難

  唯識的本義,主要在說明:內在的虛妄分別心識是有,外在的似義顯現的境界是無。簡單的說:心是有的,境是無的,所以心有境無,爲唯識的特義。因爲,宇宙萬有的一切物相,在一般人初看起來,好像是客觀外在的實有境界,且有別體的主觀與客觀對立,殊不知一切境界,皆是虛妄分別心所攝的,除了主觀的虛妄分別心,根本沒有客觀的外在境,這就是唯識的意義。佛在華嚴經十地品所開示的叁一界所有唯是一心”的教說,很可作爲有心無境的最好證明。唯識說無外境,決不是有意的抹煞客觀事物,實因客觀外在的一切境相,沒有一法有其真實性的。

  心有境無,爲唯識學的根本敔義,也是唯識學的根本立場,每個接受此一思想的唯識學者,都牢牢的固守著這一堅強的唯識思想的陣線,不受任何思想之所動搖和改變,所以唯識學在大乘佛法中,是強有力的一大學派,曆來學習與弘揚唯識學的,其出色的學者,根據史乘所載,真是數不勝數!但是我們常說:世間任何事物,都可運用力量,設法子以統一,唯有所謂思想,你有你的思想,各有各的思想,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要想統一人類的思想,沒有不失敗的!正因如此,所以佛教是最主張思想自由的宗教,這從佛教有各個學派的思想建立,可以看出佛教思想自由的特色。這麼說來,唯識思想,雖極符契正理,但在不以唯識思想爲思想的學者,特別是在承認有實客觀事物的一般學者,不但不接受你的唯識說,且從種種方面提出反證,以證明外境的確實是有。在如此情況下,信受唯識學者,對外來的責難,如不善子解答,唯識義的成立,就要成大問題。現在先以偈頌舉出外人的問難如下:

  若識無實境 即處時決定 相續不決定 作用不應成

  外人提出的問難是這樣的:假定如你們唯識家所說,諸法只有心識,沒有實在外境,那我老實的告訴你,就有四大問題,應該不能成立:一、處所決定不應成立;二、時間決定不應成立;叁、相續不決定不應成立;四、事物作用不應成立。主張實有外境者,爲什麼提出這樣的難題

  因爲境隨識生沒有他們的實在性,上列四義自然不能成立。現在進一步的對這一一加以說明。

  怎樣叫做處所決定不應成立

  當知我人所見外境,有其一定處所:如見觀音道場的普陀山,一定要在浙江定海縣才可見到;若見地藏道場的九華山,就一定要在安微青陽縣才可見到。誰都知道,在安微九華山決沒有見普陀山的心識生起,在浙江普陀山亦決沒有見九華山的心識生起。這是世人共有的常識,任何人不能加以否認。應知外境實有,不能說隨心現。假定如你唯識所說,一切都是唯識所變,那所認識的外境,不應有一定處所,有心的地方即應有其境現:如雖身處普陀山而有見九華山的心識生起,或雖身處九華山而有見普陀山的心識生起,設能如此緣境,我就承認唯識所變,現見事實不然,怎可說爲唯識無境

  “若”定說有內“識無實”外“境”,那就有“處”所決定不應成立的過失。

  怎樣叫做時間決定不應成立

  當知我人所見外境,不特有其一定處所,而且有其一定時間,如見春蘭一定要在春天,如觀秋菊一定要在秋天,如看夏荷一定要在夏天,如見臘梅一定要在冬天。春天不能見到夏荷,夏天不能見到秋菊,秋天不能見到臘梅,這亦是世所共知的常識,誰也不能否認。可見外境真實是有,不能說是境隨心現。假定如你唯識所說,一切都是唯識所變,那所認識的外境,不應有一定時間,換句話說,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可見到自己所要見的外境:如在夏天可見雪花紛飛,或在冬天可見桃花盛開,假定真能如此,我就承認識變,現見事實不然,怎可說爲唯識無境

  若你唯識家一定要說唯有內識無實外境,那就有“時”間決定不應成立的過失。

  怎樣叫做相續不決定不應成立

  相續,是有情的異名,亦人生的異名。每一有情的生命體,雖說刹那演化而沒有它的常恒性,但因由于五蘊要素的組合,所謂“因果成流,不斷不常,前後相續”,所以名爲相續。依境隨識變無實自體的唯識義說:吾人所見客觀外在的一切,唯見自心之所變現的境物,並不是客觀外在的實有瞪。現在外人就抓住這點加以責難說:外境既是隨于心識之所變現的,每個人的心識是各各不同的,則其所變現的境物,自亦各各有所差別,照理每個人的所見,應該亦是各各不同;可是事實不然,因爲世人所見,都是同一境界,如所見的菩提樹,你所見的是菩提樹,我所見的亦是菩提樹,人人所見到的都是菩提樹,由此可以證知外境是實有的。假定如你唯識家所說,唯有內識無實外境,那就很多有情同在一處,不應彼此同見一境,而應你見你識所變的境界,我見我識所變的境界,現在外界的境界,既不決定由一人所見,而爲大家共知共見,是則有“相續不決定”不應成立的過失。

  怎樣叫做事物作用不應成立

  事物,是指宇宙萬有的一切。從現實世間看,不論那樣東西,無不有其作用:如衣服有蔽體的作用,飲食有療饑的作用,房屋有防風雨的作用,舟車有運載的作用,鍾表有計時的作用。總說一句,萬事萬物,各各有它作用,這是共知共見的事實,誰也不能子以否認,否認亦是否認不了的。由此可以確切證明,我們所說外境實有,才真符合世間現實。假定如你唯識家所說,唯有內識無實外境,所有外物皆如夢中所得飲食刀杖毒藥等,那就有“作用不應成”的過失。爲什麼

  誰都知道:夢中所得的飲食,不論是怎樣的佳看美味,都是不能充饑的,假定現實境界如夢中境是一樣的,則我人現在所得的各種飲食,亦應不能充饑,然而事實不然,如我人感到饑餓,只要一得飲食受用,立刻就可解決饑餓問題。又如夢中所得的刀杖,不論是怎樣的鋒利,都是不能傷害有情生命的,假定現實境界如夢中境是一樣的,則我人現在所得刀杖,亦應不能有所傷害,事實並不如此,如我人有了殺機,拿起任何一種刀杖,就可解決有情生命。這樣的明顯對比起

  來,所以你唯識家說的外境不是實有的這話“”在我們是不能承認的。

  二 舉夢等喻明四義得成

  外人既然舉出這樣的問題來難,唯識家不能不善子如實的解答,不然的話,唯識之理,就難成立,這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外人的問難,在一般看來,有強有力的事實基礎,很難子以美滿的答覆,但在唯識家看來,並不是個怎樣的難題,只要舉出夢等譬喻,指出外人理論,犯有不定過失,就可證明唯識之理,是最正確而無錯謬,並沒有不成的過失。舉頌如下:

  處時定如夢 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 如夢損有用

  唯識家說外境非實,常舉夢喻子以顯示。攝論所知相分辨唯識無義時,就曾說到“應知夢等爲喻顯示”。夢中的境界,是無其義而唯有識,這是人人所能體會到的。雖說夢中所夢到的境界不是真實的,但當你在夢到村園房舍花草樹木大地高山等等,不但有一定處所,且有一定的時間,並非在一切處一切時,見到同樣的境物。如所夢見的高山是在江蘇,當時只知高山在江蘇一處,並未認爲高山在一切處都有。或時夢見人物花草,而非時時如此。有時夢中夢到好的境界,會感到無限歡喜,有時夢中夢到不好境界,會感到極度不安;可見夢境有一定的時間。夢境唯是心識變現的,沒有它的真實性,尚有一定的處所和一定時間,現實所見的外境,既然像夢一樣,不是實有而唯識變,有它一定的處所和時間,有何不可

  爲什麼定如你說,必須境界實有,方可定時定處?“處、時”沃“定,如夢”所見,似義顯現,在我唯識家看來,沒有什麼兩樣。

  根據上面喻顯,可知外人所說,要有真實境界,吾人心識所見,處所時間決定,方得成立,根本就是不合道理的。現在可以這樣反複的論說:世人所有的任何一個外在境界,盡管有它一定的處所和一定的時間,總是吾人心識之所變現出來的,不能把它看成離識而獨有的,應該視如夢中所見的似義顯現。夢境的定時定處,你既承認它是假,就不得不承認現實境界的非實,假使一定妄執定處定時的境界,是離識實有的,那你就得承認夢中境界,亦是實有非假,因爲二者是相等的。要承認境界實有,就得承認兩者都是實有的,要不承認境界實有,就得承認兩者都不是實有的,絕對不可說夢境是假,而現前境界是真實,假定是這樣的話,就有法喻不齊的過失。

  其次,“身不定如鬼”,這是解答“相續不決定”的問難的。依照外人的意見,如外境是各自心識之所變現的,理應每個人所見的境界不同,不應大家同見一樣的境界。現在解答這個問題說:全人類有目共睹的物相,如所見的清涼河水,不一定硬要把它看成是實有自體的水,因在餓鬼界的有情看來,這不是一池清水,而是汙穢不堪的膿河,可見人類見爲水之爲水的,並不是外在實有的,而是人類心識之所變現的,一般認爲實有,是認識上的錯誤。

  于此,在執水爲實有的人類或說:我們人類共見爲水,是真實的,鬼類見爲膿血怎麼可靠

  可是調換一個立場,站在鬼的本位來說:我們鬼趣見爲膿血,才是真實的,你們人類見之爲水,根本是…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