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即以我人所有的常识而论,一切的一切,如不是依于因果法,亦难邀得思想上的承认。如见女子妊娠,知其必有丈夫无疑。是以,因果不仅是万有遍通的理法,同时,亦是通俗一般的说法。因此我们知道,虽在所谓外道教,亦并不如一般所想像的,完全没有因果的说明。如经中所列举的三十种或六十二种或九十六种的外道教,没有不是从这因果说而来。不过,从佛教的观默来看,外道所说的种种因果法,都是非论理的,或是不彻底的。我们之所以这样批评外敌的因果说,因为他们所主张的,不是他因自果说,就是一因多果说,再不然,就想从一固定不变的自体中,由于不断的无常变化,乃发生了生灭变易的万物。
如上所说,我们认为,都属非论理的不正确的因果说,因而在谈因果的学说思想中,唯有佛教,才是彻底的主张论理的正因正果之说。佛教的正因正果说,是建立在唯心的论理上的。既是唯心的,可以想见不是他因自果,而是自因自果,自业自得,自作自受。虽是唯心的,但在这当中,有烦恼、有造业、有身语意的活动。因为是为因为缘的,所以不是一因多果,而是多因多果,所谓因缘和合,就是这个意思。推求万有诸法的原因,既是属于唯心的,可知不是以固定的一物为第一因。如佛教所有的四谛说、十二缘起说、业感缘起说、因果业报等各种命题,不管那种,都是将小乘佛教的根本义,求之于因果法,而且示其因果法则,只可求之主观而不应求之客观为其特色。
原始佛教的这一观点,虽是属于唯心的因果说,但是成立于所谓缘虑心上的假说的唯心,不过是佛教中最初级的唯心因果说的思想而已。将这进一步的成为合理的因果说,应是成立于集起心上的赖耶缘起说。虽说到这赖耶缘起说,始为唯心说的真正成立,但其本意,不是专门为了成立唯心说,而是为了成立原始佛教以来的因果说。如是专为成立唯心说,则佛教就不成其为宗教,而为一般听说的哲学了。但佛教是宗教而非哲学,已为一般学者所肯定了。无著、世亲二大菩萨,虽则在唱赖耶缘起说,实则是为成立因果,这是大家所知,无须重复再说。专在论埋方面,成立唯心之旨,不能令人满足,于此可以摧知。当知论说唯心,旨在使原始佛教以来的因说,成为更合理的。
要使因果说成为更合理的,首先需知道的,就是有关我人的善恶行为,那怕是最极细小的,但决不是空了或消灭了。其行为活动,必在赖耶识中,留下一种痕迹,然后才会灭去。既留下了一种痕迹,在没有呈现它的结果前,必仍继续保持而不会丧失的。这可说是对外道“我论”的辨明。又吾人之心,不独变现自己的一身,就是广大的天地,森罗的万象,亦无不从我人的心识之所变现的。不唯如此,就是一般认为最极恐怖痛苦万端的地狱界,也是由我人的心识之所造成的。还有那充满安乐的天国,以及那极乐庄严的净土,亦是我人心识之所创造的。吾人之心,能使自己,或者具有鬼的神力,或者具有佛的威力。当知这是对一般宗教主张有个造物主说的。
要之,唯心说,如单论唯心无物,那是不能令人满足的,必须明因果的规律,才能成为真正的唯心说。因为因果的必然理法,恒恒时常常时都是如此的,不管什么人,都不能倾动它。所以各人在这世间做人,如恐怖地狱恶世界的苦痛,求天国善世界的安乐,不能求诸于他,唯有求诸于己,即责令自己经常不断的去努力断恶修善,其结果,必能达到转迷开悟的地步,亦即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这是原始佛教以来的意旨。于此成立唯心说的意趣,就能使因果说成为合理的。但这一定需要我人注意道德的行为,行为的良否,关键在我人是否断恶修善,能够这样去做的,就是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增进,目的在解脱苦痛的轮回而进入安乐的涅槃界。
所以唯心主义的佛教,可说不是哲学而是在哲学上确乎有基础的宗教。如是成立于所谓集起心之上的唯心思想,可谓位于佛教中第二阶级,即所谓法相唯识宗的唯心说。而这唯心说,是从原始佛教因果说而来,这是历史的事实,不容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使此说更进一步,或使因果说更彻底时,说破此一论题,势不得不走上真如缘起说,亦即必然的要走上真常唯心论的思想路线上去。因为虚妄唯识者的赖耶缘起说,为客观的唯心论,还是不彻底的,为什么
当知清净的,无为的,不是此妄识所显现的。要进一步的达到一切唯是真实心,方是唯心的极致。不但妄境依于妄心,妄境妄心,又都是不离真心而现起的。一切的事相与理性,杂染与清净,统摄于真常心中。
可是唯识学上的唯心说,是个人的唯心说,属于相对论方面的。如以性相分别来说,这还是在现象方面论说的,未曾入于本体论方面论说。相宗之所以得名为相宗,其理由在此。然就思想进步的法则说,非从相进性、从象移体、从相对入绝对来说,不能满足我人对于真理的要求。总之,要以绝对的方面为立足地,而在相对的方面观破因果的现象。所以唯心观的进步发展,从另一立场来看,实不外于因果说的进步发展。佛教的唯心思想,虽不断的在进步发展中,而实不外主观、客观、真常的三类唯心说。唯心说,虽有这样的三个层次,但一般所说的佛教唯心说,大都是指法相唯识的唯心言,如我们现在所要论说的唯识二十颂,就是属于这一思想系。
三 本论的论题、作者及译者
佛教的三藏,经有经题,论有论题,律有律题。现在我们所讲的唯识二十论,是属虚妄唯识系的论典之一。此论在唯识学中,不但为世亲论师所造,且有相当的价值,学唯识学者,没有不学这部论。世亲论师所造的大乘论典,最为后人所称道而学习的,无过于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颂。因为在这两部伟大著作中,不但将唯识学的系统简单的组织起来,而且在内容方面亦使唯识学得以大成。如果分别两论的不同:“唯识二十颂,是击破邪执心外有物存在的外道及小乘所见的破邪主义的著作;唯识三十颂,是真正严密建立唯识思想系统的著作”。所以两论实是相为表里,以破邪显正的两面,说明一切唯识之旨。
唯识两字的解说,本有各种的说明,现在简略的一谈。于中先释唯字,略有三义差别:一、简持义:简是简去的意思,加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否定义,谓否定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执,因为这是根本没有而为妄情所计执的。持是持取的意思,如以现在的话说,就是肯定义,谓肯定依他与圆成的二性是有的,因这二者,一个是依他缘生的识相,一个是圆成真实的识性,不可说它没有的。二、决定义:谓于缘生的世俗法中,决定有二空的真理,因为真是不离俗的,反过来说,在二空真理的胜义法中,决定有缘生的事相,因为俗是不离真的。三、显胜义:谓诸心识的活动,不但有主体的精神,还有附属的助伴,就是心所,现在所以说识不说心所,是因识的功能殊胜及范围广故。
识的定义是了别:了谓知觉,别谓别境,即了知别别不同境界的分别,所以名之为识。如眼识的了别色尘,耳识的了别声尘,乃至第八阿赖耶识,了别根身器界,都是识的特殊功能作用。假定我人没有这个特殊的心识,就将没有了别境界的认识。不错,识在生命的活动中,确有它的重要性,但无可否认的,就是人生世间,不论耳目之所接触到的,不论生活上之所需要的,无一样不是物质性的,怎么可以说是唯识
这是任何一个世俗人所必然要起的疑问。殊不知我人所认识的各种外物,都是随心转变,无一有其决定性的。不说别的,单以拎热而言,随各个人身体上的温度高低不同,其所接触所感觉的自然有别。即此一点,可以证知外境不是实有,而是随心转变的
再说,当一个人的心境极为愉快而欢乐时,他所见到的任何一个景色,在他内心中无不感到欢喜而起美感;反过来说,在一个人的心情极度悲切而苦痛时,则他不论见到什么东西,在他内心中立刻会感到无限的凄凉与悲痛。大家知道,在这世间,人有的是贤善的,有的是狠毒的。心地贤善而怀抱慈悲的人,不论遇到什么生物,都觉得是可怜愍可同情的;而心地狠毒性情暴戾的人,不论遇到什么生物,都认为是该死该杀的。还有,眼瞎的人,根本不能见到红黄的颜色;耳声的人,根本不能听到美妙的音声。总之,如果没有心,我们什么都是不知道的。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唯识学者,用种种的理论,证成宇宙万有诸法,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外在的境界,故名唯识。
论在佛教中,是与经律并称的,有救诫学徒、分别抉择的功用。关于论典的谁造,小乘学派中,固然有主是佛所造的,而今南传的阿毗达磨论师,仍然认为是佛说的。但在大乘佛教的论师们,没有这样的说法,因而北传佛教的奉行者,亦都认为论典是论师们造的。世亲论师为了广破外难,特先造成二十个颂文,后来感到颂文的难以了解,复造长行分别解释,所以就成二十唯识论。由于世亲另外还造了唯识三十颂,为了简别这个,故名唯识二十论。本论译来中国,前后本有三家,现在我们所讲的,是玄奘三藏的译本,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第一点。其次,本论有偈颂有长行,可是现在讲的,只是颂文,未讲长行。如果颂文弄清楚了,长行自然也就了解。
本论的作者,如前所说,已经知道,是世亲论师。论师有兄弟三人:长兄叫做无著,为唯识学的中心人物,幼弟师子觉,为弘扬大乘的有力人物。在佛教界中,兄弟三人,都是难得的大师。他们的出生地:正北印度键陀罗国的富娄沙富那(现在的白沙瓦)的村落中。本是婆罗门家庭中长大的,由于受到佛化的感召,兄弟三人,相率投入佛法的怀抱,做了佛陀的弟子。世亲最初是学小乘的,曾造了很多小乘论典,弘扬小乘的教义;后受长兄无著的感化,转学大乘佛法,又造了很多大乘论典,尽心尽力的弘扬大乘佛法,但他所弘扬的大乘佛法,主要是唯识学。由于他的思想高超,理论正确,当时小乘学者及外道们,闻论师名,莫不畏伏。年…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