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颂讲记

  演培法师:唯识二十颂讲记

  ——佛历二五O八年春讲于新嘉坡妙音觉苑——

  演培法师

  题前概说

  一 唯心思想的探究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今天我们能集合在妙吾觉苑的佛殿上来论究唯识二十颂,这实在是个难得的殊胜因缘。佛法虽不如一般学者所说是唯心论的思想,但佛法重于心识问题的探讨,却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永明延寿大师在所著的宗镜录中,曾这样的明确告诉我们说:“千经万论,悉唯心说”。从这两句话来看,如说大乘佛教的思想起源,就是唯心论的思想起源,似也不算太过。原因心识问题,在佛法的经论中,确是说得最多的,亦为每个佛弟子所重视的课题。

  原来,后期的大乘佛教,虽有真如缘起说、无尽缘起说、六大缘起说等,但都不出唯心论的思想范围。虽说大乘佛教思想的重心在于唯心,但讲唯心的学者,从来有两大思想派别:一是以—妄心为主的虚妄唯识论的思想;一是以真心为主的真常唯心论的思想。前者可以唯识论典为代表,后者可以真常经典为代表。印顺论师在唯识学采源自序中说…“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中,唯心论有真心派与妄心派二大流。传到中国来,即有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师三派。此两大流,真心派从印度东方(南)的大众分别说系发展而来;妄心派从印度西方(北)的说一切有系中出来。在长期的离合发展中,彼此关涉得很深;然两大体系的不同,到底存在”。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启示。

  从事唯心论思想采究的我们,对这两大唯心论的思想起源及其发展,虽说都应有所推寻,然因现在是以世亲唯识说为论究的对象,所以只好特就法相唯识学的虚妄唯识论,亦即依于赖耶的缘起说,来探究唯心论的思想起源。这在唯识学的立场说来,循于惯例,是从所谓六经十一论求其根据的。然而论典的论说,是基于经典的佛说而来,所以现在我们不妨还是先从经典求其思想根据。唯识所依的经典,向来说有重要的六经,就是解深密经、大方广并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六经的思想内容,是否均与唯识思想吻合,这是个重要论题,现在姑且不去谈它。为使大家了解唯识思想的本源,我想祗就二经来谈一谈。

  先就解深密经说:解深密经为虚妄唯识论根本所依的一部经典,其中心意识相品,虽是专门论究唯识学上所说种种的心识,但论说得非常简略,而且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似是未曾谈到,因而近有认为心意识相品所说,为七心论的思想,不是八识差别论。同时,从心意识相品去看,如一般所说的唯心思想,还不怎么能够明白的看出,所以要想在解深密经中,求得唯心说的根据,不能求之于心意识相品,而需求之于分别瑜伽品。如奘译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这是彻头彻尾的可以称为即心所现的唯识思想。

  对这略加说明:一般以为认识到的,是离心外在的,不知一切分别,都是分别自己的心,并不真有什么外境,可为自心之所分别,因为外境是从内心所生的,所以当你心去分别境时,实在就是分别你的自心。虽说自心似乎有所取,有所见,而实无有少法能见少法。但在不了唯心所现的常人,不知这是分别自心,总以为是分别外境,有实在的外境相可得。佛为进一步的使我们了解所认识的,都是唯心所现,所以接著又对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这更是赤裸裸的显示了三界所有,唯心所作,离心无境的唯识思想。因此,解深密经的心意识相品,对八识差别说,虽说非常简略,但唯识所现的思想,在分别瑜伽品中,却巳表露无遗。

  不唯如此,而且在一切法相品,显示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的三相,认为遍计执是所应断的,依他起是所应知的,圆成实是所应证的。在一切法相品中,说明了三自性;到无自性相品中,更显示了与三自性同时而有的三无性的理由,谓三无性是依三自性而建立的,并不是真的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为了证明这点,接著显示佛陀一代言教,有三期的差别,认为诸法皆无自性,是佛在第二时教中所说的不了义教,究竟了义的言教,应是第三时中所宣说的,三性三无性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而这也就是后代中观与唯识诤论的焦点所在。凡此,都是大乘唯识学成立的主要根据,而为修学唯识学者所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特举解深密经为唯识思想的来源。

  其次就华严经说:华严经的唯心说,是否合于妄心为主的唯心说,这是另一复杂的问题,不是现在所要讨论的。由于唯识二十论开头说了“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的两句,以显示唯识思想是由经说,而此所说唯心经典的依据,历来公认是出于华严经,所以我们认为华严经,亦是唯心说的主要教典之一。唐译八十华严卷第三十七十地品说:气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晋译六十华严卷第二十五十地品亦说:“又作是念三二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这是以经成论,亦即是以圣言量成立唯识,旨在令诸学者易于生信,不致对唯识学有所怀疑。

  依华严经所说来看,宇宙万有的诸法,虽说是千差万别,但大体类别起来,实不外于有情与器界,而有情的存在与延续,依于缘起的十二有支,即一般说的生死相续流转不息,是由于善恶的诸业所感,造业则是由于贪嗔等烦恼;起烦恼是由于外在的境界,因而有人以为外境是生死动因。其实,外境并没有系缚内心以合流转的力量,完全是由内心的昧著、染爱,这才于生死中流转不已。缘起的十二有支,既是依于一心而安立的,所以证知诸法唯是心识所现的,离于能现的心识,没有所现的诸法,诸法既是依心而存在的,所以似乎离心而外在的境界,全是出于虚妄心识的幻现,绝对没有客观存在的独立性。学者如真了解得唯心无境,唯心说的思想就卓然成立。

  上来是从大乘教中指出唯心说的来源,现更进就小乘教中指出唯心说的滥觞。为什么

  这因古来相传:所谓唯心说,是大乘佛教中所含有的,在小乘佛教的范围内,是无所谓唯心论的。不但一般学者是这样的看法,即在无著的摄大乘论与世亲的唯识论等,亦说大小乘的区别,是在于承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承认有阿赖耶识存在的是大乘,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存在的是小乘。换句话说:以成立唯心的教义为大乘,不成立唯心的教义为小乘。不独无著系的学者如此主张,就是龙树系的学者也同有此说。如取无著系之说的戒贤,将释迦一代的教说分为三期:其以第一期所说为有教,第二期所说为空教,第三期所说为中道教。所谓有教,要为物心两存说;所谓空教,要为物心两空说;至第三期的中道教,是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教,为大乘至极之说。这很明显的显示了唯心说,才是大乘的至极之谈。不唯取无著系之说的戒贤是这样,就是继龙树系之说的智光亦如此。因为智光对于释迦一代教说,也是分为三期来叙说的:彼以第一期所说为心境俱有因缘教,以第二期的所说为心有境空唯识教,以第三期的所说为心境俱空无相教。戒贤与智光二大师的不同点,就在将第二期与第三期加以颠倒一下,而其所以如是颠倒,由于宗派立场时不同。印度两派所传如此,中国相传大体亦然。谁都知道:传承戒贤所说的,是慈恩家的相宗,继承智光所说的,是贤首家的华严宗,两家思想相互冲突的虽多,但以唯心论为大乘佛教的特默,彼此立场还是一致的。

  然而事实上,小乘教典,并不如大乘家所说,完全是不重视于心的。这只要从小乘教中,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位七十五法的分类,以及对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的叙说,可以透视其精神为何如,且发现它具有唯心的倾向。虽未说唯心无物,容认心外有物的存在,但在物的方面,没有支配心的势力,而在心的方面,却有支配物的势力,即大的宇宙构造也好,小的吾人肉体也好,求其结果,毕竟不外归于物为心力之所支配。这么说来,小乘教中,岂不很明显的含有唯心说的思想

  怎可说小乘敌中没有唯心论

  不特不可这样说,而且应说唯识思想的源泉,应从阿含圣典中去探索,阿含圣典是大小乘所共信的,于中扶出唯识的先驱思想,才是唯识学的有力基点。

  如有经说:“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诸蕴既以业为本,诸业既以心为本,而佛弟子又一向以业感缘起为真理,是则可以看出小乘教如何的重视心力。增一阿含更明显的说:“佛告诸比丘: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为一法

  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其他如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无不是显示唯心说的特色。假定小乘教中没有唯心思想的端倪,大乘教也决不会有唯心说的出现,所以,我们要想推寻唯心思想系统的脉络,探求唯心说的思想渊源,不能专在大乘教典中去求,必须更要上溯于小乘教典,方是采本寻源之道,而且唯有如此,才能了解大乘唯心说的产生,不是突然而来的一种思想,而是从小乘唯心说的思想中逐渐昂扬起来的一种思想。

  二 唯心说与因果说的关系

  外敌与佛教的特异点,如果细举起来,虽则说是很多,但要而言之,大可归于二说,就是三法印与因果说。吉藏大师在三论玄要里,将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说,分为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的四类,以因果说而辨内外道的差别。意谓:外道教中,虽有因果之说,但都不是正因果说,真正成立正因果说的,唯有佛教。在此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一切的原因与结果,原都遍于宇宙界的理法,并没有什么有形无形的差别,因而一切的现象界,完全是这理法的所为。这不是佛教徒故作此说,而由近来各种学术的发展,已经获得无可置疑的证明,这是值得我人特别注意的!

  其实,不特在学术界有所证…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概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