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那你就错会了佛陀说法的用意。佛为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教法,在此作这样的说,在彼作那样的说,若不了解佛的用意,以为佛陀说法矛盾,其实佛的言论,是决没有什么矛盾的,不论以何方法化导众生,都是为了适应众生的要求,这差不多是每个佛子所熟知的。
假使你不相信,我再举个事实证明:“如”佛在经中曾说有“化生有情”。当知此中所说的化生,不是极乐世界的莲华化生,亦非上升天堂或入地狱的化生,而是“四有轮转”中属于中有化生有情。四有的“有”,是存在的意思。如现实存在的生命体为本有,就是每个人本来存在的生命。然生命的生存,不论怎样的长远,总不能永远的存在世间,到了相当的时期,生命总归是要死亡的,死亡时就名死有。死时怎么可说为有?依佛法言,死亡不是表示一切完了,而是还要去投胎受生的,当正受生时叫做生有。印度各宗教各学派,除了顺世外道的断灭论者,没有不承认生死轮转的,而在生死中转来转去的,他们认为有个自我,所以死后受生,没有一点困难。佛法是否定自我的,因而外人难道:你们佛教,一方面承认有生死轮回,一方面又不承认有实自我,试问一个人死后,究以什么去投胎受生产如没有投胎受生者,生死轮回又怎样的建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所以说出中有的化生有情。
佛虽说有中有化生有情,作为生死之间的联系者,但这不是表示有实在的中有化生有隋,而是依于第八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假名安立的。如问死后依于什么去受生
就是依第八识密意建立的中有化生有情而去受生。中有有情,是假有还是实有,在学派中,虽有不同的看法,但经部与唯识,都认为是假有的,所以特举中有化生
有情为例。中有是佛随顺恐惧断灭众生假安立的,当知佛说十二处教,亦是依所化生宜受十二处教密意趣说,不是离识实有。
八 显佛说彼十意趣所在
讲到这里,经部学者,又提出责难道:如你唯识家说,佛说十二处教,是依秘密意趣说的,然而究依如何密意,如此说出十有色处?要有所依的意义,然后始作密意说。今佛说色等十处,当亦有其密意所依,现在请你为我指出!唯识学家应经部师请举颂答说:
识从自种生 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 佛说彼为十
佛所说的五根五境,一为识的所依,一为识的所缘,前五识的生起,定要所依所缘,没有所依所缘,五识决不得生,这是大小乘学者所共同承认的。五识所依,一般说为五根,五识所缘,一般说为五境,而且认为,五根是独立实有存在的,五境亦为独立实有存在的。但唯识家不承认这种说法,因为五根五境,都是心识之所变现的,离了能变的心识,根本没有实在的根境可得。这是唯识家一向以来的主张,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这个立场,唯有坚守这一立场,唯识的立场,才不致于失去,所以,现在所讲的这颂,实在有它极大的重要性。
“识从自种生”,显示识的生起所依。“似境相而转”,显示识的自变而缘。诸识的生起,不但要有其自种,而且要有其助缘,因缘和合,诸识得生。“依斯五种立内五处,依所现相立外五处”。“为”了“成”立“内”处“外处”,所以“佛”陀方便,姑且“说彼为十”色处。这样说来,可以知道:理实唯有五识的种子与现行为五根五境,并不是离开心识另有什么根境可得。说明白点:五根就是五识的种子,五境就是五识的现行。
既然五根是五识的种子,离开五识种子,当就没有五根可得;五识所缘的五境,既是五识本身的现行,离开五识现行,自亦没有五境可得。佛之所以说有五根五境,是依五识的种子与现行,为诸众生方便假安立的,我们如误认为是实在的五根五境,自然没有得到佛的本意。这个道理,不但本论是这样的说,就是观所缘缘论,亦有一个颂文,表达这个意见:“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功能即种子的异名。
观所缘缘论的这颂,明显的说五根体,就是识的种子,所以在成立唯识理论方面,确实有它很大的重要性。所谓“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是显示种子与现行,从无始来,都是互为因果的。如以现行熏种子时,现行是因,种子是果;若以种子生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在成唯识论中,对这问题,虽有多种的论说,但在陈那论师的意思,亦以第八识上五识种子名为五根,因为无现眼等为俱有依,唯自因缘生己种子,所以眼等五根即五识种,绝对不可看成离识独有的实在色法。
但在安慧论师的看法不同:所谓种子功能名五根的这话,目的在于破斥离内在的心识而有实在的色等,不过由于识所变似的眼根等,因有发生五识的作用,所以假名种子及色功能,不是真的色根即是心识业种。为了破斥经部等各学派,执有心外的实在色法,不得不这样的方便假说,假使不说种子就是眼等诸根,在一般人看来,不免要认眼等诸根,是离六识而有的了。根据安慧论师的这一说法,明显的表示识种不就是五根,只是方便假说而已。
如果正确的使唯识义圆满的开显,根据成唯识论的意思,可作这样的说:五识
的生起,一方面内藉自种以为因缘,另方面依八识所变的五净色根,为俱有依增上
缘,再一方面以八识所变的器界诸法,为疏所缘缘,以自识所变的相分,为亲所缘
缘,且以自见分为能缘,以自证分为心识自体。依于这一次第开展看来,虽有内五
色根外五尘境的十色处,但与所谓一切法唯识的道理,丝毫没有违背。因此,我们
应肯定的说:诸法都是识变而不离于识的。
九 明密说十二处之胜利
佛陀有时以秘密意趣说法,这是事实,但佛用这方法时,是为利益众生的,不是随便这样说的。如佛密意说有化生有情,即因一类众生闻说无我,恐怕生命结束后的断灭,现在听说有化生有情,作为死生之间的联系,就可使其除去断灭的恐惧,进入佛法之门,获得佛法利益。现在佛说十二处敌,依照你唯识家的意见,是佛陀的秘密意趣,那对有情应有很大利益,试问这个胜利究竟何在?假定没有什么胜利可言,佛又何必说此密意言致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唯识家特又举颂同覆说:
依此教能人 数取趣无我 所执法无我 复依余教入
大乘佛法,常常说二无我,就是人无我与法无我,现在本颂,就说出了人无我与法无我的道理。初二句颂明人妩我,后二句颂明法无我。众生流转于生死苦海中不得解脱,原因就在执著有个真正的自我,佛陀明白众生的病根所在,就针对众生的妄执,开示无我的真理,使众生了知我这东西,根本就是不可得的。无我之理,佛在经中,处处显示,如说五蕴无我等。现依内六根外六境的十二处言教,开显人无我理,所以说:“依此教能人,数取趣无我”。数取趣是中国话,印度叫做补特伽罗。表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造了如是因,必受如是果,不断在五趣中死此生彼,往来不绝,时而取于人天趣,时而取于三恶趣,在未解决生死前,决不有所间断的,所以名为数取趣,实则就是有情及众生的异名。在人言人,亦可指人来讲。
众生在个己的生命体中,常执著有个实在的自我,所以在眼见色时就执著有个见者,耳闻声时就执著有个闻者,乃至意知法时就执著有个知者。殊不知见者、闻者、知者等,根本是不可得的,佛为破除这个妄执,所以特说十二处教。当知所谓见者,只是眼识作用,并无真实自体,因为限识的生起,内要有限根为所依,外要有色境为所缘,所谓根境和合,眼识才得生起。经说:“二和生识”,就是此意。不仅眼识生起如此,诸余心识生起亦然。
现在我们根据二和生识之理,可知一般众生所执著的实有见者、闻者以及知者,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佛法有个定律,就是凡为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绝无它的实在性可得,所以说“缘起无我”,或说“缘起无自性空”。众生所执著的真实见者、闻者等,既要有所依之根及所缘之境,并且还要作意的推动力,可见眼识的见者、耳识的闻者,根本就没有真实自体的,因离所依根及所缘境以及作意的推动力,要找个真实的眼识等,是了不可得的。
根据佛所说的十二处言教,了知其中无有真实恒常的见者、闻者等,就可悟入数取趣无我。你问佛以秘密意趣说十二处教有何胜利,现在我告诉你,合诸众生悟证人无我的真理,就是其所有的最大胜利。修学佛法的行者,如要证到人无我的真理,不妨据此六二法门去修,如对六二法门真正有所通达,自然就不会执著有个实有自我。六二法门,是指六识根境,各有二法:谓眼根色境,耳根声境,鼻根香境,舌根味境,身根触境,意根法境,即十二处,名六二法。于中别无主宰,所以名为无我。
修学佛法的目的,在体悟无我的真理,闻十二处教的有情,既能悟证无我而获自由解脱,问题可说已得解决,还要宣说唯识教做什么
唯识家举颂答日:“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人”。因为众生不但在生命内在执有一个实在自我,而且在万有诸法上执著有实自性,亦即所谓法我执。依一般说,法我执,虽不障碍众生的生死解脱,但能障碍所证的大菩提果,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行者,不但以断人我执,证人无我为满足,还要断法我执,证法无我的真理。
颂中所说的余教,就是指的唯识教,即认一切诸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的,离开内在的心识,实没有一法可得。
众生若能通达佛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那法我执的妄执就可打破,而证得了法空之理。关于这个道理,还得从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的三自性说起。所谓所执法,正是指的遍计所执法。众生所执的诸法实有,根本不如所执的那样,真正是有其自体的,不过是随自心,种种虚妄遍计,执以为实而已。
我人虚妄分别心所取的客观境界,在一般凡夫看来,以为是离心以外实有的,殊不知根本没有它们独立的自体,不过是在分别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