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那你就錯會了佛陀說法的用意。佛爲不同的衆生說不同的教法,在此作這樣的說,在彼作那樣的說,若不了解佛的用意,以爲佛陀說法矛盾,其實佛的言論,是決沒有什麼矛盾的,不論以何方法化導衆生,都是爲了適應衆生的要求,這差不多是每個佛子所熟知的。
假使你不相信,我再舉個事實證明:“如”佛在經中曾說有“化生有情”。當知此中所說的化生,不是極樂世界的蓮華化生,亦非上升天堂或入地獄的化生,而是“四有輪轉”中屬于中有化生有情。四有的“有”,是存在的意思。如現實存在的生命體爲本有,就是每個人本來存在的生命。然生命的生存,不論怎樣的長遠,總不能永遠的存在世間,到了相當的時期,生命總歸是要死亡的,死亡時就名死有。死時怎麼可說爲有?依佛法言,死亡不是表示一切完了,而是還要去投胎受生的,當正受生時叫做生有。印度各宗教各學派,除了順世外道的斷滅論者,沒有不承認生死輪轉的,而在生死中轉來轉去的,他們認爲有個自我,所以死後受生,沒有一點困難。佛法是否定自我的,因而外人難道:你們佛教,一方面承認有生死輪回,一方面又不承認有實自我,試問一個人死後,究以什麼去投胎受生産如沒有投胎受生者,生死輪回又怎樣的建立?爲了解決這個難題,所以說出中有的化生有情。
佛雖說有中有化生有情,作爲生死之間的聯系者,但這不是表示有實在的中有化生有隋,而是依于第八阿賴耶識相續不斷假名安立的。如問死後依于什麼去受生
就是依第八識密意建立的中有化生有情而去受生。中有有情,是假有還是實有,在學派中,雖有不同的看法,但經部與唯識,都認爲是假有的,所以特舉中有化生
有情爲例。中有是佛隨順恐懼斷滅衆生假安立的,當知佛說十二處教,亦是依所化生宜受十二處教密意趣說,不是離識實有。
八 顯佛說彼十意趣所在
講到這裏,經部學者,又提出責難道:如你唯識家說,佛說十二處教,是依秘密意趣說的,然而究依如何密意,如此說出十有色處?要有所依的意義,然後始作密意說。今佛說色等十處,當亦有其密意所依,現在請你爲我指出!唯識學家應經部師請舉頌答說:
識從自種生 似境相而轉 爲成內外處 佛說彼爲十
佛所說的五根五境,一爲識的所依,一爲識的所緣,前五識的生起,定要所依所緣,沒有所依所緣,五識決不得生,這是大小乘學者所共同承認的。五識所依,一般說爲五根,五識所緣,一般說爲五境,而且認爲,五根是獨立實有存在的,五境亦爲獨立實有存在的。但唯識家不承認這種說法,因爲五根五境,都是心識之所變現的,離了能變的心識,根本沒有實在的根境可得。這是唯識家一向以來的主張,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這個立場,唯有堅守這一立場,唯識的立場,才不致于失去,所以,現在所講的這頌,實在有它極大的重要性。
“識從自種生”,顯示識的生起所依。“似境相而轉”,顯示識的自變而緣。諸識的生起,不但要有其自種,而且要有其助緣,因緣和合,諸識得生。“依斯五種立內五處,依所現相立外五處”。“爲”了“成”立“內”處“外處”,所以“佛”陀方便,姑且“說彼爲十”色處。這樣說來,可以知道:理實唯有五識的種子與現行爲五根五境,並不是離開心識另有什麼根境可得。說明白點:五根就是五識的種子,五境就是五識的現行。
既然五根是五識的種子,離開五識種子,當就沒有五根可得;五識所緣的五境,既是五識本身的現行,離開五識現行,自亦沒有五境可得。佛之所以說有五根五境,是依五識的種子與現行,爲諸衆生方便假安立的,我們如誤認爲是實在的五根五境,自然沒有得到佛的本意。這個道理,不但本論是這樣的說,就是觀所緣緣論,亦有一個頌文,表達這個意見:“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能與境色,無始互爲因”。功能即種子的異名。
觀所緣緣論的這頌,明顯的說五根體,就是識的種子,所以在成立唯識理論方面,確實有它很大的重要性。所謂“功能與境色,無始互爲因”,是顯示種子與現行,從無始來,都是互爲因果的。如以現行熏種子時,現行是因,種子是果;若以種子生現行時,種子是因,現行是果。在成唯識論中,對這問題,雖有多種的論說,但在陳那論師的意思,亦以第八識上五識種子名爲五根,因爲無現眼等爲俱有依,唯自因緣生己種子,所以眼等五根即五識種,絕對不可看成離識獨有的實在色法。
但在安慧論師的看法不同:所謂種子功能名五根的這話,目的在于破斥離內在的心識而有實在的色等,不過由于識所變似的眼根等,因有發生五識的作用,所以假名種子及色功能,不是真的色根即是心識業種。爲了破斥經部等各學派,執有心外的實在色法,不得不這樣的方便假說,假使不說種子就是眼等諸根,在一般人看來,不免要認眼等諸根,是離六識而有的了。根據安慧論師的這一說法,明顯的表示識種不就是五根,只是方便假說而已。
如果正確的使唯識義圓滿的開顯,根據成唯識論的意思,可作這樣的說:五識
的生起,一方面內藉自種以爲因緣,另方面依八識所變的五淨色根,爲俱有依增上
緣,再一方面以八識所變的器界諸法,爲疏所緣緣,以自識所變的相分,爲親所緣
緣,且以自見分爲能緣,以自證分爲心識自體。依于這一次第開展看來,雖有內五
色根外五塵境的十色處,但與所謂一切法唯識的道理,絲毫沒有違背。因此,我們
應肯定的說:諸法都是識變而不離于識的。
九 明密說十二處之勝利
佛陀有時以秘密意趣說法,這是事實,但佛用這方法時,是爲利益衆生的,不是隨便這樣說的。如佛密意說有化生有情,即因一類衆生聞說無我,恐怕生命結束後的斷滅,現在聽說有化生有情,作爲死生之間的聯系,就可使其除去斷滅的恐懼,進入佛法之門,獲得佛法利益。現在佛說十二處敵,依照你唯識家的意見,是佛陀的秘密意趣,那對有情應有很大利益,試問這個勝利究竟何在?假定沒有什麼勝利可言,佛又何必說此密意言致
爲了解答這個問題,唯識家特又舉頌同覆說:
依此教能人 數取趣無我 所執法無我 複依余教入
大乘佛法,常常說二無我,就是人無我與法無我,現在本頌,就說出了人無我與法無我的道理。初二句頌明人妩我,後二句頌明法無我。衆生流轉于生死苦海中不得解脫,原因就在執著有個真正的自我,佛陀明白衆生的病根所在,就針對衆生的妄執,開示無我的真理,使衆生了知我這東西,根本就是不可得的。無我之理,佛在經中,處處顯示,如說五蘊無我等。現依內六根外六境的十二處言教,開顯人無我理,所以說:“依此教能人,數取趣無我”。數取趣是中國話,印度叫做補特伽羅。表示衆生在生死輪回中,造了如是因,必受如是果,不斷在五趣中死此生彼,往來不絕,時而取于人天趣,時而取于叁惡趣,在未解決生死前,決不有所間斷的,所以名爲數取趣,實則就是有情及衆生的異名。在人言人,亦可指人來講。
衆生在個己的生命體中,常執著有個實在的自我,所以在眼見色時就執著有個見者,耳聞聲時就執著有個聞者,乃至意知法時就執著有個知者。殊不知見者、聞者、知者等,根本是不可得的,佛爲破除這個妄執,所以特說十二處教。當知所謂見者,只是眼識作用,並無真實自體,因爲限識的生起,內要有限根爲所依,外要有色境爲所緣,所謂根境和合,眼識才得生起。經說:“二和生識”,就是此意。不僅眼識生起如此,諸余心識生起亦然。
現在我們根據二和生識之理,可知一般衆生所執著的實有見者、聞者以及知者,原是因緣和合的産物。佛法有個定律,就是凡爲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絕無它的實在性可得,所以說“緣起無我”,或說“緣起無自性空”。衆生所執著的真實見者、聞者等,既要有所依之根及所緣之境,並且還要作意的推動力,可見眼識的見者、耳識的聞者,根本就沒有真實自體的,因離所依根及所緣境以及作意的推動力,要找個真實的眼識等,是了不可得的。
根據佛所說的十二處言教,了知其中無有真實恒常的見者、聞者等,就可悟入數取趣無我。你問佛以秘密意趣說十二處教有何勝利,現在我告訴你,合諸衆生悟證人無我的真理,就是其所有的最大勝利。修學佛法的行者,如要證到人無我的真理,不妨據此六二法門去修,如對六二法門真正有所通達,自然就不會執著有個實有自我。六二法門,是指六識根境,各有二法:謂眼根色境,耳根聲境,鼻根香境,舌根味境,身根觸境,意根法境,即十二處,名六二法。于中別無主宰,所以名爲無我。
修學佛法的目的,在體悟無我的真理,聞十二處教的有情,既能悟證無我而獲自由解脫,問題可說已得解決,還要宣說唯識教做什麼
唯識家舉頌答日:“所執法無我,複依余教人”。因爲衆生不但在生命內在執有一個實在自我,而且在萬有諸法上執著有實自性,亦即所謂法我執。依一般說,法我執,雖不障礙衆生的生死解脫,但能障礙所證的大菩提果,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行者,不但以斷人我執,證人無我爲滿足,還要斷法我執,證法無我的真理。
頌中所說的余教,就是指的唯識教,即認一切諸法皆是心識之所變現的,離開內在的心識,實沒有一法可得。
衆生若能通達佛所說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那法我執的妄執就可打破,而證得了法空之理。關于這個道理,還得從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的叁自性說起。所謂所執法,正是指的遍計所執法。衆生所執的諸法實有,根本不如所執的那樣,真正是有其自體的,不過是隨自心,種種虛妄遍計,執以爲實而已。
我人虛妄分別心所取的客觀境界,在一般凡夫看來,以爲是離心以外實有的,殊不知根本沒有它們獨立的自體,不過是在分別心上所現起的似境影像而…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