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頌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已。所以外境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內心妄現的影像。衆生不知以爲實有,所以就成遍計所執。成唯識論說:“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起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這可作爲遍計所執的最好說明。所以諸法但由自心于自所現,不正知故執以爲外。

  外境本空,法無自性,這在唯識學的立場來說,是極爲重要的一個論題,因不了達諸法皆無自性,色等外境本空如幻,不能悟入諸法無我之理。佛陀深深的了解這點,特爲堪受諸法無我教的菩薩根性,宣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聖教,使知諸法相似現前,但唯一心,除了心識,再無片物爲色等性,作爲可見可聞的對象。因爲這樣,所以了解色等諸法,無有真實自性,而悟入于諸法無我。是以如欲通達法無我,則非修學唯識教不可。

  諸法無我,是約沒有遍計所執的諸法說的,這須善子理解,如不善解法無我,以爲一切都無所有,名法無我,那就不但外境無有,就是唯識亦畢竟不可得,因這亦屬于法的一種。果真如此,你唯識家所說諸法唯識的道理,就將無所安立。唯識

  家回答這個說:我們所謂諸法無我,不是什麼都沒有,假定什麼法都沒有,不但唯識義理無法安立,就是世出世間,緣生諸法,業報差別,皆無所有,落于惡取空的深坑,成爲極大的邪見,還有什麼可說

  要知我們唯識所說諸法無我,主要目的在破除衆生所執著的心外實有諸法,亦即顯示遍計所執法無實自性,名法無我,並不否定依他起的如幻假有,圓成實的真實有。因爲依他起法,足從衆緣所生的,雖說緣生諸法是無實自性的,但幻有的假相不能說沒得,如果這也沒有,試問如何建立善惡因果業報差別

  至圓成實,是諸法的離言法性,亦即在依他起上遣除遍計執所顯的二空真如,怎麼可以說爲無有

  所以我們所說諸法無我,是不落于空見的。

  十 破各學派執實有極微

  佛法所說的色法,有粗細兩類差別:粗的如地球,如高山,雖一般人亦執爲實有,但若稍爲替他分析一下,亦可知其不是真實的,所以這不成爲重要問題。細色,是將粗顯的色分析至不能再分的程度,佛法名爲極做,與科學上說的原幹、電子、量子等,同爲物質最小的單位。佛法說的極微,以我們的肉眼是見不到的,不過現在藉用科學的儀器,亦可發現這最極做細的物質活動。但最小的極征是不是實有,在內外的學者間,卻展開熱烈的論诤。大體說來,一般學者,都認爲最極微細的物質單元是實有的,而唯識學者則不承認極微的實有,所以特再舉頌來破各學派所談論的極微。其頌如下:

  以彼境非一 亦非多極微 又非和合等 極微不成故

  內外所有的學派,執著外境實有的,計有勝論學派、有部學派、經部學派、順正理師等。可是不論那派所說的極做,以唯識學的立場看,是都不能成立的。爲了說明不能成立之故,所以在這頌中,特爲一一點出。

  “以彼境非一”,這是針對勝論學派立論而破的。勝論派是印度學術思想界很有權威的;一大學派,向與數論學派同時並稱,兩者均爲印度正統六派哲學之一。講到正統六派哲學,本屬婆羅門主義最卓越的六派學說。勝論派,印度叫做吠世師迦派,組織者爲迦那陀。以五、六或十句義的範疇原理,機械的說明萬有,尤假定有實極微爲其特色。勝論有名的六句義是:實、德、業、大有、同異、和合六者。第一實句義中,包含有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九法。于中地、水、火、風四法,是屬極微性的,而且認爲是實在的極微,其體沒有生滅現象可得。不說平時是不滅的,就是到劫壞時,整個世界毀滅,極做仍然存在,並不隨著世界的毀滅而毀滅,不過散在處處而已。沒有生滅現象的這極微常住物,近于現代科學說的物質不滅的定律。依佛經說:我們住的這個世界,有四大階段,就是成住壞空。不但佛法這樣講,印度固有的文化思想系中,亦是這樣講的,不用說,爲正統派的勝論師,亦是這樣承認的。

  依勝論派的學者說:這個世界毀壞以後,實有常住的極微,散布空間的各處,等空了的世界將要再成時,散布各處而爲肉眼所不見的極微,逐漸逐漸的再度會合起來,成爲廣大的世界。其經過是這樣的:首先是兩兩極微合生一子做,其所合生的小微量,等于兩個極微那樣大。不過由于從他生的,所以其性是無常的。如是極微不斷的會合,到最後就完成了叁千大幹世界。因此,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叁千大幹世界,是由滿布虛空的極微結合而成的。

  叁千大幹世界,既然是從父母二微所生,所以其量總合起來,等于原有的父母量,因而叁千界爲識等境,其體唯獨是一,所以說彼境是一。這不要以廣大的世界來說,且看我手中所拿的粉筆,是由很多極微集合成的,所以歸根徹底的追究起來,還是由于個別極微組合而有,如果沒有一個一個的極微,那裏會有可見的粉筆粗色出現

  因此,我們所見的色境,似乎是粗顯衆多的,實際完全只是一個,因爲它們是以一個一個的極微組織成的。

  勝論派既執外境是一,現在唯識家就以“以彼境非一,極微不成故”的理由,子以無情的破斥。在此首要知道的:極微組合的粗色,還可叫做聚色,或者叫有分色。因爲粗色是由無數量的極徼聚集而成的,所以名爲聚色。因爲粗色有彼最極微小的細分,所以名爲有分色。至于極微本身,但名爲分,是不合有其他的東西在裏面的。了解了這個差別,進而站在唯識的立場,對勝論師的批判,才能知其錯誤所在,才能明白他的理論不能成立之故。

  唯識家爲什麼肯定的說彼外境非一

  要知有彼細分的有分色,是由很多的分色所成,其體質是不能離諸分色而得存的,因離開了分色,所謂有分色,根本是不可得的。個別的分色既然承認是有很多的,怎麼可說外境是一

  如諸極微分色,不是眼識可見,這是大家所公認的,假定有分色與分色是一非異的話,那你所說的有分色,應如分色一樣的不可見取。然而事實不然,極做諸細分色,雖說是不可見,但有分色卻是肉眼所能明白見到的。

  由于上述的因緣,唯識家堅定不移的認爲彼有分色境,是衆多而不是獨一,因爲是衆多的分色所成的,如彼勝論師所執的多分色。多分色既是衆多的,有分色當亦是衆多的。然勝論師又作這樣挽救說:有分色是不同于分色的,分色由于太過微細,固然不可見取,有分色明顯的呈現在我人之前,怎麼可說不可見取

  我們從來沒有這樣說過。爲此,唯識家更破斥道:你所說的粗有分色,絕對不可異于諸細分色,因爲你們自宗承認這是屬于實句色的。

  “亦非多極微”,這是針對古有部昆婆沙師而下的批判。有部學派認爲極做雖然很小,但一個一個的極微,都是有實自體的。要將一個一個的極微,和合起來成爲聚色,聚色才可說它是假。我們眼識所見的,表面看來,是和合的聚色,而這和合的聚色,有部認爲是假有的,離開組成它的極微,就沒有聚色可言。但眼識所緣的色境,必然是實有的,假有的境界,根本不爲眼識所緣。所以眼識等所緣的境界,實是一一各別的極微,不是和合的假色。

  一一各別的極做,爲五識的所緣境,不但唯識家不承認,就是小乘經部師,亦不承認這說法。經部的上座師,“從五識的不能緣極微相,斷定一一極微的自體,沒有作五識的所緣用”。“這樣,五識所緣的境界,只是和合的假相,不是真實”。爲什麼?要知極微各別獨立的存在,眼等五識根本是不可緣取的。不說別的,且以眼識來說,凡夫肉眼不能見到極微,這是每個佛子所共同承認的,現在怎麼可說極微爲眼等五識各別爲境

  個別個別的極微,絕對不是五識所緣的境界,不但五識之上不現其相,而且亦非眼等五識所可取的,如眼根等。現在我且問你:你承不承認眼根等爲眼識等所取

  如不承認眼根等爲眼識等所取,就不應說個別極做爲五識所緣。這樣說來,你所說的所緣境,絕對不可說有衆多極微,因在所緣色上所執極做,根本是不可取的。或說聚色上的衆多極做,不是五識所緣的,因爲各別的極微,爲五識之所不取。可見有部說多極微,亦是不合道理的。

  “又非和合等”,這是對破經部及順正理師的妄執。有部學派以爲眼不能緣假有法,所以所緣的必是一一實有的極微。可是經部學者,認爲實有極微,絕對不是五識的所緣境,因在五識上沒有極微相的存在。一一實有的極微,既不爲五識所緣,必須衆多極微的和合,成爲粗顯的假色,方爲五識所緣。經部與有部的主要差別:有部不承認假法可爲所緣,所以主張以一一實有的極微爲緣;經部認爲假法可以爲緣的,所以不承認實有極微爲緣。

  唯識學家破斥經部說:你先弄清楚,所謂極微和合爲境,在道理上,根本是不能成立的。爲什麼

  當知如有實在的極微,可以說有和合的假法,能和合的極微尚不可得,所和合的假法又從那兒會有

  彼和合相既然尚非實有,怎麼可說極微和合是五識緣

  如眼錯亂見第二月,不要以爲第二月能生眼識,能生眼識的只有天上的真月。極微和合所以不可爲五識緣,主要的原因在于沒有它的實體,沒有實體的和合假相,唯識家是不承認能爲五識緣的。

  頌文中的等字,等于順正理師。如上經部師的主張,不但一一極微的自體,沒有作五識的所緣用,就是衆緣和合的衆征,亦複不能作所緣的作用。因此,五識所緣的境界,只是和合的假相,不是實有的境界。順正理師是屬有部的系統,決不承認五識可緣假法的,假定承認五識能緣假法,那就有違自宗一向以來的主張。這點,順正理師與經部學者,是有著很大出入的,所以,不能同意經部的和合爲境。不同意經部的觀點,是不是就隨順自宗原來的主張,以一一極微的自體爲五識緣

  當然也不可以!如就這樣的隨順自宗,那又犯了五識之上無極做相而非所緣的過失,然則順正理師是怎樣的說法

  謂色等諸法各有很多的極微相,在這很多的極微相中,有一分極…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