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概要

  演培法师:金刚经概要

  释妙峰记

  演培法师驻锡纽约讲金刚经付印前言

  中国佛教讲师演培法师西来游化美国,应纽约中华佛教会邀请,莅临华埠弘法,诚属难逢机缘。爱乃假座三江公所恭请演培法师开讲金刚经概要,宣扬法理,广结善缘。每星期日下午二时,演讲一小时三十分钟,连讲五次,听众踊跃,皆大欢喜。并有居士备斋,每讲结缘。同时妙峰法师笔录,讲稿送请华美日报发表,广传佛音,普渡众生,殊胜功德,无量幅田。

  演培法师博学多才,精通法理,兼熟各宗法门,问无不答,答无不详,说法开示,深入浅出,理论生动,圣凡相宜。此番演培法师慈悲开讲金刚经,化导信众,共成佛果,成皆赞叹法师精神充沛,吾声宏亮,善用经典,启发悟心,诚属不可多得之大德者也!

  兹值演培法师整稿,付印驻锡纽约所讲金刚经概要之际,敬书前言,奉谢演培法师大德恩泽,孳孳训导。同时敬向各大居士伟大护法精神暨热诚,法会功德奉申万多感谢之忱。

  乙已仲夏 七二叟汪子刚敬序

  金刚经概要

  ——民国五十四年四月十八日讲於纽约市三江公所——

  一 绪 说

  诸位法师!诸位侨领!诸位居士!诸位来宾!本人这次来到纽约,辱荷诸位多方爱护,衷心至为感谢。兹承汪子刚及黄觉衡两位老居士盛意,假座三江公所礼堂,邀请本人来讲金刚经概要。此种为法热忱,尤为令人心感。刚才复蒙潘公展老居士介绍,诸多过誉,感愧之余,实不敢当。讲到佛法,不特整个佛法浩如烟海,就是般若系的佛法,亦够我们毕生的研究。现所讲的金刚经概要,就属般若系的思想。在未正式讲般若思想前,先来谈谈金刚经在中国的流行。

  二 金刚经在中国的流行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中国的,而且所传译的大小乘经很多。但在中国读诵最多,讲说最广,流行最为普遍的,不能不说是这部金刚经。因这部经译来中国,不特很多佛弟子以它为常课,就是一般儒士道流,亦多有读诵此经,甚至讲说此经的。

  原来佛教虽发源於印度,但一传入中国,郎为我国人之所乐意接受。而且到了隋唐时代,由於佛教益形发展,风靡一时,不但戍为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且与中国文化打戍一片,而为中国文化的一璟。如所知的大乘八宗以及小乘二派,都是在这时代发皇成立,而各放其异彩,以成中国人信仰的中心。

  谁都知道,佛教各宗派的思想理论,都是极为高深玄妙的,为求佛法普遍的深入民间,弘扬佛法的大德们,不仅专作高深理论的采究,且极努力作通俗化的宣传,俾使广大的群众,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如金刚经,就是在这一要求下,而普遍的弘扬起来。到了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种,可见他的弘通之盛」。

  本经所以特别弘通,据印顺论师的研究,有雨重大原因:一、中国佛敌,不论那宗那派,非常重视实行,而且特别重视从定发慧的体悟。二、中国人的特性,不论对於什么,都极喜欢简单,而不高兴繁琐。金刚经,既重般若的体悟,字数叉不算太多,恰好合乎中国人的口胃,所以能够特别的盛行。

  三 金刚经与禅宗的关系

  太虚大师曾经说过:「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示。不过这裏所说的禅,不是指狭义的禅宗的禅,而是指广义的「禅那」的禅,通於全部佛法及各宗各派的。所以说到禅,不能专注眼於禅宗的禅,而应顾到种种「禅那」的禅。如戒、定、慧的定学,八正道中的正定,六波罗蜜中的禅波罗蜜,都是总括一切禅的修行说的。

  禅的种类虽有不同,但为「禅」的本质还是通的,就是使心专注一境,亦郎使身体安静,而资助於精神统一。可是禅的本义,不独限於精神统一,倘仅如此,若不思惟某种境界,仍是不能获得开悟的。

  要知吾人所以修禅,旨在从禅的修习中,去体认真理,发现真理。可以说,一切佛法的思想理论,都是禅之修习的结果,亦郎由於禅的思惟,佛法的思想理论,始得成为体验化。

  有人曾这样说:「离开祈祷,就没有有生气的基督敦;离开禅观,就没有活泼泼的佛教」。禅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怎样的重要,於此可见。

  中国佛教的特质本来在禅的,可惜到了後来,大小乘务宗派,将其重要的禅观,不去如实的实践,只做为教相、理论来探讨,成为所谓理论宗,失去禅的特质—i重实修的意义,诚为佛教的最大不幸。

  诸位试想看看:没有四禅四无色的修习,那裏有俱舍宗

  没有五重唯识观的实践,那裏有唯识宗

  没有二谛观的实修,那裏有三论宗产同样,天台宗的学者,如未照著止观去修行,天台宗的生命何在

  禅宗的发展就是欲将已失去禅的佛法,重行同到禅的本来精神,而使佛法在中国,再度大放异彩,为其唯一任务。

  不幸到了今日,一般所谓「禅者」,亦复专意於祖录的提倡,或者作些坐禅法的讲授,而忽视坐禅本身的重要性,结果,乃与义解佛法,走上同一老路,为中国佛教衰弱的原因。佛法的真正精神,特别是中国佛法,如太虚大师所说,始终在於禅的实修;离开实修来说禅,不过是「口头禅」而已,与禅之所以为禅的精神,差得太远!

  禅宗,如向来所说,是属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共实,禅宗并非完全离於文字的。这从达摩带来四卷楞伽,以印心要,即可得到证明。达摩禅虽以楞伽印正心要,但其修法重在顿悟,与以前修禅观的,注重渐修,注重依敦修观,有著实质上的不同。因而佛法禅观的修习,到了达摩来华以後,有了一个很大转变,这是我们所不可不知的。

  自达摩禅传来中国,对於中国佛教,发生划时代的变革作用,亦郎中国佛教有了新的生命。然而一向以楞伽印心的达摩禅,传到六祖慧能时代,由於六祖听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自此禅宗学者,乃以金刚经代替楞伽经,为印证心要的不二教典,於是金刚经就与禅宗有了密切而不可分离的关系。

  不过还要请诸位注意的,就是禅宗到了六祖时,不仅有南方的慧能在传禅,且还有北方的神秀在传禅,所以有所谓南能北秀之称。在大江以南的禅者,固奉金刚经为传心印的宝典,而大江以北的禅师,仍然宗奉楞伽经以印心。後来六祖座下的禅师神会,渡江传授南顿禅法,金刚经始随六祖之禅而传至江北,代替了楞伽经在禅宗的地位。所以如此,约有两个原因:

  一、楞伽经向被唯识学者,奉为唯识所依的六经之一,因为经中大多是阐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法相唯识的哲理,虽明佛语心宗,显示诸法的离言法性,但从经文方面去看,毕竟是不多见的。禅者素厌名相繁琐的教典,而以明心见性为其要旨,所以时间一久,对这多谈法相唯识的楞伽经,自然不再如过去那样的重视。金刚经是彻底显示诸法空性的,不容有丝毫的妄想执著,颇契合於禅者的口胃,所以就为禅者所尊奉。

  二、楞伽经的思想,不但有破,亦还有立,至於行践,重在事修,而求渐悟渐证,这与达摩所传的顿悟修法,叉是不大相应的。金刚经的思想,是运用般若慧扫荡一切,直显诸法空性之理,有破无立,至於行践,重在理悟,而求顿悟顿证,这最契合於禅者的要求。所以金刚经就为禅者所宗,而代替了楞伽经的地位。

  四 金刚经在佛法中的地位

  佛陀一代所说的佛法,由於宗派观点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判释,而最简单的分为小乘与大乘。到了近代,我太虚大师;曾将全部佛法,分为五乘差别。人乘与天乘,是属世间法,为对根机浅的众生说的。如中阿含化病经说:『如诸佛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这因释尊住世的时代,印度的一般人们,有的要求现实人间的美满,有的盼望未来天上的福乐。对於前者,佛说三归五戒的人乘正行;对於後者,佛说十善以及四禅四空定等的天乘正行,以适应他们的要求。因为佛法,不但为了究竟解脱乐,也还为了现法乐与後法乐。在众生还未得解脱前,如何能使他们—在现生与未来中,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为安乐,是佛说人天乘法的主要目的。人天正法,重在自他和乐的德行,所以大体同於世间一般的德行,一般不知佛法者,以为佛教忽视人生的德行,那是绝对的错误。佛法是德行的宗教,不但不忽视德行,且极重视。

  声闻乘与缘觉乘,是属小乘的佛法,乃为适应一般具有厌世畏苦的根性说的。佛世时的印度,无可否认的,厌世而过著山林生活的人很多,修头陀行,更为当时印度的风尚。佛虽欲化度一切众生皆得戍佛,但为时代风尚与众生根性所限,佛叉不得不说声闻、缘觉乘法,以适应他们的要求。如对声闻者说四谛法,使他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获得个己的生死解脱。如对缘觉者说十二缘起法,使他们从顺逆因缘观中,突破缘起的鈎锁,悟证缘起的无我,以解脱一已的生死苦痛。然佛说这样的教法,是受时机的限制,逼不得已的,并不是佛陀本意。

  如上所说,不特世间的人天法不彻底,就是出世的解脱法亦非究竟。因这都不是完满的佛法,都不能契合佛陀出世的本怀。佛到这世间来的唯一任务,如法华经说,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亦郎欲令一切众生皆得戍佛的。为了畅发佛陀出世的本怀,乃叉开显大乘菩萨法,劝导佛法行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同向最高无上的佛果前进。所以严格说来,唯有大乘佛法,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究竟大乘法,虽法门无量,要以自利利他为木。自利利他的方便,虽说也是很多,要以六波罗密为本。而六波罗密中,叉以般若波罗密为木。所以般若为大乘法的中心。

  大乘法为什么以般若为主?印顺论师在心经讲记中说:『因为修学大乘的菩萨行,无论是利济他人或净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智慧来领导 :不足说只要般若。布施乃至禅定,世间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中的特法。般若经裏常说:般若为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的,不是落於凡外… 人天,就是堕於小乘: 声闻…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关斋戒十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