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概要▪P4

  ..续本文上一页

  云何降伏其心」

  接著佛就明白的告诉须菩提,应怎样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在本经中,的确是一重要课题。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的说,即是发成佛的心,亦郎通常说的发菩提心

  。「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二一;藐」,译为正等,「三菩提」,译为正觉。综合起

  来说,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法说的发心,即是一般说的动机。在佛法中,向有两种

  不同的发心,就是发厌离心舆发菩提心。前者为小乘人的发心,专以个已的解脱为目

  的,後者为大乘人的发心,不仅是为个已的,而且是为大众的,所谓『为利众生愿戍

  佛』。所以发心戍佛,舆救人救世有著密切的关系,亦郎由此显出佛法的积极精神,

  发菩提心,在大乘佛法,认为极端重要。华严经说:气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果,魔所

  摄持故』。

  怎样发菩提心,经中有句重要的话,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就是「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离相发菩提心,全是般若慧的功用;没有无住的般若慧,决不能离;一切诸相。本经是开显般若的,所以「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此经,「如是人等,郎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荷担也好,当得也好,发菩提心的最大目的,是为戍佛。然则要到怎样的程度方得戍佛h经中告诉我们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叉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得的,「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执著有个实有的无上菩提可得,那就证明你没有真正证得无上菩提。

  本此可知:要离一切相,方为真正发菩提心,如不离相而有所住著,郎不得名为真发大菩提心;而得无上菩提,要亦在於离一切相,如不离相而有所住著,郎不能得无上正等菩提。足以印顺论师说:本经『彻始彻终的归宗於离相无住』。叉说:『处处说无上偏正觉,实在郎足处处说金刚般若。不过,约修行趋果说,名之为般若无所庄;约望果行因说,名之为离相菩提心而已』。虽说离於诸相,而仍不忘广度一切众生;虽说般若无住,而仍广修六度万行,所谓『度如幻众生,作空花佛事』,正是离相无住的旨趣。可见离一切相,不是什麽都不做,亦不是什么都没有,仍然是要修学六度万行的一切善法。龙树智度论说:『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郎一切法』。离一切法,就是本经说的离一切诸相;郎一切法,就是木经说的修一切善法。是以探究本经的学者,如得本经说的「离一切诸相」、「修一切善法」的两语,就可体会经的要匕曰。

  2 般若方便二道即五种菩提

  A 总说

  大乘佛法所重的在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的菩萨,以究竟无上的佛果,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要到达这最高目标,必须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并不如一般所想像的,可以郎身戍佛的。依正常道的大乘法说,从初发心到戍佛,其所经历的过程,大体分两大阶段,就是「般若道」与「方便道」。

  般若道 这是以自利为主,亦郎重在如何悟证诸法空性之理,而这须修般若空慧。因为唯有般若空慧,始能通达自性空,而契入於诸法实相。所以从初发心到入见道的这一阶段,名般若道。

  方便道 这是以利他为主,亦郎重在如何运用方便广度众生,而这同样须要般若空慧。所谓以无所得为方便,正是此意。从见道後踏上修道,一直到达佛果,都足以无所得的空慧,为完成利生的方便,所以名方便道。

  以此二道来看本经的组织次第,本经正是说明的这二道,因为全经计有两番问答。依昭明太子所分的三十一一分说:於第二善现启请分中,须菩提曾向佛这样问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佛很慈悲的为之详细解说这一论题;可是到第十七究竟无我分中,须菩提再度提出同样的问题向佛问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叉大同小异的对他解答这一问题。

  如上两番问答,不但所问的意思无异,就是所答的内容亦大致相同。因而历来讲金刚经者,对这提出各种不同的解说。印顺论师在金刚经讲记中说:『大般若经有两番嘱累。智论说:『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密体竞;今以说合众生得般若方便竞,嘱累』。嘉祥郎曾依此义,判本经的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後问後答为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极好!在自利利他的历程中,虽分般若与方便二道,而其实方便与般若,是不同而同的。就同的一面说,般若是智慧,方便亦足智慧;就异的一面说,般若为道体,方便郎般若所起的巧用』。这二者,一重於性空的体证,一重於利生的大行。

  智论说:『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所以般若不但名为般若,修到究竟圆满的时候,亦得名为无上菩提。约般若郎菩提说,当知二道郎五种菩提。五菩提说,出於龙树的大智度论,看来好像是很简单的,实际包含了从因至果的五大阶段。有人曾这样的配合说:一、发心菩提,相当於十信位;二、伏心菩提,相当於一二贤位;三、明心菩提,相当於初地至七地;四、出到菩提,相当於八地至十地;五、无上菩提,就是如来的究竟果位。

  於中,发心菩提,是发的世俗菩提心;明心菩提,是发的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证悟性空理的圣者所发的;世俗菩提心,是一般凡夫所能发的。能发菩提心的,当下就是菩萨。

  凡为菩萨必须发菩提心,绝对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菩萨;而菩萨又是人人所能做的,问题在於发不发菩提心而已。不过从初发菩提心到明心菩提,是『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从明心菩提的再度发心到究竟无上菩提,是『趣向佛果由自利而利他的三阶,是方便道』。三一道各有三阶,综合几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一一道、五菩提,郎知须菩提与佛的二问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经脉络了』。五菩提的次第,如再简单的说,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义。本经既处处说明阿耨多罗一二藐三菩提,当知亦郎开示众生如何获得三觉的圆戍。

  B 别说

  甲 般若这次第

  子 发心菩提

  依上二道五菩提的分判,可知本经全是开显这一次第,所以现在就顺这一次第,概要的说明本经的大义,把握这一次第大义,对全经自然就有一正确的认识。

  本经的当机者是须菩提,中国译为空生或善现。相传他的家中,是富有财宝的,可是当他诞生时,所有库藏财宝皆空,所以名为空生。然在他出生七日後,库中所有财宝,复叉显现出来,所以叉名善现。从表面看,须菩提是声闻行者,但西域记说:『须菩提本是东方青龙陀佛,影现释迦之会,示迹阿罗汉,辅助释迦牟尼行化』。郎以示迹来说,他在佛弟子中,向被尊为解空第一,而与般若最为相契,所以般若会上,多由须菩提为当机,而代大众请问性空深义,可说最为恰当不过。

  佛以度生为唯一志愿,所以对发心度生的菩萨,不论是初发心的,抑或是久修行的,无不在佛的光照中。所不同的:对久学的大菩萨,善为摄受,使其於佛法中自得利益,或使其以法化世令他得益;对初心的新菩萨,或於行为上指示其什么应作不应作,或於菩萨道指示其如何不退菩提心。大乘佛法在时空中,得以普偏流化不绝,固有赖於菩萨发心,而尤仗於佛陀护念付嘱。没有佛陀的付嘱教导,初发心的固易退失菩提心而不续修大行;没有佛陀的护念摄受,久修行的亦会深入灭尽定而不出定行化—然事实上,佛对大乘菩萨的教化,无时无刻不以自身的表现,作为菩萨的模范,而且唯有如此,方是善护念善付嘱。须菩提深深的体认到这点,所以特别赞为:「希有世耸,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菩萨是发了菩提心,要求完成佛道以及度世救人的大心众生,所以发菩提心,成为菩萨必要的条件。因为要发大心,方能广修大行,修广大菩提行,方得大菩提果,所以每个发心的男子女人,於初发心时,郎应以戍佛自期。但发菩提心,是极希有的,不可多得的,未发菩提心的,固应激发其菩提心的生起,已发菩提心的,叉应怎样使之常安住於菩提心上,不为任何外境的引诱和动摇,而落於凡外或小乘,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所以须菩提问应云何住?众生菩提心的生起,所以有时不能安生,不是自己的发心不足,而是由於种种的妄念,经常在扰乱心识的散动,致菩提心的不能常现在前。如何遣除各种的妄念,如何扑灭各种的烦恼,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所以须菩提问云何降伏其心?原因发了菩提心的,一定要修大行,而住与降,正是修行的切实下手处,所以特别提出来问。

  须菩提向佛请示两大问题,但佛先为详说应如是降伏其心,这是什麽道理

  当知菩提心的所以不能安住,病根全在心念的向外驰散奔放,只要将这奔放不息的心降伏生了,自然就可安住於菩提心上,所以「佛告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菩萨发菩提心,虽以上求佛道为目的,但以下化众生为本愿,所以菩提心的主眼,应在度化一切众生,假定离了悲愿度生,郎无所谓菩萨,佛是由菩萨来的,假定没有菩萨,佛自亦不可得。所以发心上求下化的菩萨,在佛法中实极尊贵,千经万论赞叹菩萨,佛陀护念付嘱菩萨,原因全在於此。

  菩萨发度生心有两大特色:第一是广大的,郎不是为一家、一国、一世界的众生,而是普度尽虚空界无量众生的,所以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不论是那一类的,只要是属有情名义范围所摄,无不为菩萨的悲愿所度化。虽志度一切有情,但在人类发心的,其最初的下手处,还是以人类为本。第二是最胜的,郎不是暂时的解除众生的痛苦,或减轻众生某一部分的痛苦,而是从根本上拔除众生的生死大苦,使之不再在生死中不息流转。在菩萨看来,三界为一大牢狱,世界为一大苦海,没有跳出苦海,没有出离三界,众…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关斋戒十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