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菩萨所证得的般若一致,是为观照般若。大智度论对这曾有所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於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空智慧可比』。从这更知:观照般若,不但是自证的不一一法门,更是化他的胜妙方便,听以这是佛法行者,最要著力之处。
实相般若 这是指所求证的般若,亦郎诸佛所亲证的诸法实相。文字般若昕表诠的是诠此实相,观照般若所观照的是观此实相。证悟此实相的就是佛,迷昧此实相的郎凡夫。学佛就是为证此实相,在未证得前,不能说是已完成学佛的目的。然则什么叫做实相?本经佛自解释说:「实相者,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非有,非空,非亦有亦空,非非有非空。凡此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是为离一切诸相。众生自性之相状,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从名之,强名实相』。佛之所以为佛,本经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为什么
因诸相远离,实相就现前。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在不能「离一切诸相」,而为虚诳妄取相之昕戏弄。有了“这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所以要想亲切的体验到诸法如实相,气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这郎非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於如实空性、无性』。像这样空无所得的诸法实相,那裏『可以有、无等去叙述他』
叉那裏『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所以智度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叉说:『般若者,郎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名为实相般若。
关於这三般若,太虚大师曾以喻显,我觉得那是最好而叉最极恰当不过的,现在不妨略为申述。譬如渡河:实相般若,是一切众生求渡所要到达的处所;文字般若,是诸佛菩萨方便布施的船筏;观照般若,则是借船求渡的各个众生所运用的撑篙持舵等的功力。是以依经解义,纵许博通三藏,若不身体力行,犹之空玩舟筏,不思行驶,终无渡达之日。其欲由解理而获亲证实相,若不运用观照工夫,也是如此,果以观照之功,亲证实相般若,郎人人是菩萨,究竟证之,郎人人是佛。本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问题只在智慧之觉,是否能够亲证。
总之,般若是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唯此清净的离妄的般若智慧,始克亲证究竟的实相真理,所以般若为佛法所特别重视。因这不但是超胜世法的特质所在,亦是出世圣法的根本依处。换言之,般若为『了生死,戍佛道』的必修行门,离此无从解脱,离此无由戍佛。於般若外,虽佛亦说其他一切法门,那不过是为修学般若的资助,并由般若领导一切所修的诸行,流入萨婆若海。所以我们可说,一切法不离般若,般若为一切法的根本。
大般若经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大智度论亦说:『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郎是般若波罗密』。本此可知,佛法郎是般若,大小乘的一切教理,都是从般若之所流出的。佛法中的其他理论,可有与世间学说相近的,独有般若,唯佛能证,唯佛能说,唯佛法有。世间任何高深理论学说,一遇般若烈火,立郎冰销瓦解。所以修学佛法者,对佛法所特别尊重的般若,应著意以求。『苟不了彻般若,虽尽知种种教义,尽学种种法门,皆足舍本逐末,在枝叶上寻觅』。但这不是说不要徧学一切法门,不要世俗的一般智慧,而是要以般若为重。实际布施、持戒等的万行,都要努力去修,不可有所偏废的。
3 金刚
金刚的特质 其次所要讲的,是金刚两字。般若波罗密是法,金刚是喻。就佛经的立题说,这是法喻为题。金刚是一种矿物,如所说的金刚钻、金刚石之类,实是金中之精,具有最坚最利的特质。「利」是约其能坏一切物说的;「坚」是约其不为一切物所坏说的。且其坚利之质,不是由外物构成,亦非由物锻链所戍,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依佛经说:忉利天上的帚释天,有一种宝叫金刚,拿它与阿修罗作战,没有不战胜的;叉如印度传说的金轮王,於七宝中有金刚轮宝,展转向於任何方面,都使各个小国,诚心诚意的顺伏。这都含有坚利的意思。佛常用「金刚」以喻法喻人,如所说的金刚三昧、金刚力士等。
然如常说,金刚,不但具有坚利的特质,而且具有明净的胜相,如宝石的含有光彩,洁净无瑕,不论落在怎样肮脏的地方,总是那样的保持它的清净,决不为污秽的东西所染。这样,将金刚的特质与胜相,以喻现在所讲的般若,佛教学者向来是作这样配合的:金刚之坚,譬喻「实相般若」,因为诸法实相,是随缘不变,在缠不坏的;金刚之利,譬喻「观照般若」,因为绵密观照,是无惑不摧,无我不破的;金刚之明,譬喻「文字般若」,因为言说文字,是能开慧解,无明得明的。从这比对来看,以金刚喻般若,是最恰当不过,亦最易於理解,故名金刚般若。
金刚是譬喻,谁都知道的,但因学派的立场不同,金刚所要喻的对象,也就有了不同意见,兹略分别如下:
般若系的说法 这系的学者,根据本经所说的「金刚」两字,认为这是譬喻般若智体的。般若智体,从无始来,人人本具,在圣不增,在几不减,不特不为无始无明所汨没,且能照破无始无明而无余,犹如金刚的能够摧毁一切。罗什三藏说:气金刚宝方寸,其光照数十里』。当知般若的智光亦是这样,彻见一切凡情妄想而破无明。还有,金刚宝唯大金刚力士能持;当知般若智宝亦是如此,如不具有大乘根性,是不克承当的。所以经中说:「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可见要想获得般若智宝,不是一般常人所能的,必须具有般若种子的大根机人始可,而般若的尊贵,也就从此得到消息。
瑜伽系的说法 这系的学者,将金刚指为吾人心理上的最极微细的无明烦恼,因它如金刚一样的难以断除,虽说极难断除,但般若智慧可以断除这如金刚一样坚固的无明烦恼,所以奘公特别将本经的经题,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其意在此。太虚大师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说:『以金刚喻所断的分别疑惑,就是由颠倒分别所起的最坚、最利、最细的妄执疑惑,而从此经的般若慧能断尽无余,於是金刚叉是所断了』。所断是对能断说的,假若将金刚喻为般若智体,则金刚就成为能断,可见同是金刚雨字,而有不同的解说。
印顺论师对这加以决断说:『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应以金刚喻般若』。所以中国佛教学者,大都取金刚喻般若。
4 波罗密
到彼岸义 波罗密是印度话,义译为彼岸到,顺此方的文法,所以译为到彼岸。加以渡河为例:在动身的这边叫做此岸,所要到达的那边叫做彼岸,完戍渡河的这事,名为到彼岸。若约佛法说:生死的这边叫此岸,涅槃的那边叫彼岸,烦恼则为彼此间的中流。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足为「波罗密」义。实际说来,生死固然如幻如化,涅槃亦复如幻如化,有什么此岸彼岸的分别
但因烦恼作为中流的间隔,所以就成彼此的两极。迷於生死的幻化之相,所以就轮廻不息的流转;悟达性空寂灭的实相,就得不生不减的涅槃。因而修学佛法,要在如何渡过烦恼中流。
渡过烦恼中流的船筏,不是别的什么,正是这裏所说的「波罗密」。可是,『佛法中说波罗密多的经典,有说六种,有说十种,有说八万四千,甚至於说无量无数波罗密多的。虽有多种,但以般若波罗密多算足最重要的,是能成就一切波罗密多的根本,定能发生一切佛功德之母』。其他布施等种种,虽亦名波罗密,而实是属假名,随般若波罗密,得名波罗密的。因为,没有般若空慧的策导,布施等诸波罗密,郎不成为波罗密。所以佛法说的六度万行,要以般若为领导,才戍到彼岸的资粮。到达究竟圆满,固然名波罗密,就是从此到彼的行法,亦说名波罗密的。
事究竟义 在此或许有人要问:依二乘的法门去行,同样可以从生死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为什么不名波罗密
当知波罗密的内容,不但有到彼岸的一义,还有「事究竟」的一义。『所以要能究竟诸法实相,圆戍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为波罗踏。声闻的三无漏学,不能究竟,所以不名为波罗密』。
太虚大师对这问题,在「心经讲义」中曾这样说:『由是般若波罗密多一语,有应当注意的三点:一、修行成功至於究竟圆满,如佛菩萨成就亲证诸法实相的彻底智慧,始得谓之般若波罗密多。……二、文字如船,观照如在船上的驾驶努力。若证实相,则文字、观照,皆无所用。所谓到岸不需舟,亦无须撑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为中流之事。故文字、观照二者,虽称般若而未为波罗密多;唯实相般若,乃为般若波罗密多。但就有能达到实相般若的可能性言,亦得方便的称为般若波罗密。三、诸法实相,初地以上菩萨,郎能亲证而得实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谓之般若波罗密多,如本经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第以菩萨普渡未圆,差别智未满,功德未熟,故须以实相般若为根本,以修万行而圆万德,直至究竟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终以成就佛果为波罗密多』。
大师这一解释,真正显出波罗密多的究竟义。修学佛法,应该从此为所追求的标的。
六 本经的宗要所在
1 般若无所住即离相菩提心
依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说:大般若经十六会中的前五会,是专谈从发菩提心直到成佛的阶位与观行,可见般若会上的发菩提心,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亦即佛说般若的中心旨趣。
本於这点来看金刚经,金刚经实亦是以发菩提心为宗要的。如经中须菩提开宗明义的向佛问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