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觉。从教典说:「一切经中般若经为最大」。因为般若经是特别发扬般若的体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经在一切经中为最大。在全体大乘法中,般若波罗密多及其经典最为精要』。如说,除了般若,没有佛法,亦不为过。
不错,大乘佛法,般若为宗,但佛所说般若经典,部帙繁多,文义广博,仅译来中国的就有七百四十七卷之多。其中为奘公所译的大般若经,就有六百卷,为佛教界一向所称道的。这样的大部经典,在印度不以为异,在中国就稍嫌繁。相传奘公译此经时,众请删繁去重,将其精要译出。奘公木已接受众人的善意请求,不意一夜於恶梦中,有人诫其不可简译,遂照原木翻译过来。全部大般若经,分四处十六会,计二百六十五品。所谓四处,就是在四个不同地方讲的;所谓十六会,就是分十六次讲的。现在所讲的金刚经,就是其中的第九会。
一切经中,般若经为最大,是无有疑义的。但六百卷的般若经,不论是怎样的殊胜,在我国来说,总难以弘通。所以特从其中抽出第九会金刚般若,单独流通。据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说,金刚般若是专谈见道与究竟道的无分别智的无相境界,亦即是以般若慧,契证诸法空性,而破除众生的自性妄见。众生所以在生死中流转,根本就是受了妄见的戏弄。要想解决生死大事,必须破除自性妄见。虽说一切佛法,以破自性妄见为旨趣,而金刚经所说,尤为直捷了当。譬如金刚宝剑,果真依此而行,当下可以断除。木经别录流通,其地位的重要,於此可以想见。
五 本经经题的略释
佛说每部经典,都有一个经名,如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而佛经的经名,大都是佛亲自指出的,郎佛开显某一致义,到了差不多时,由弟子的请问,佛即说出其名。如本经须菩提问:「世尊!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陀接著同答说:
「是经名为金刚股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题为一部经的总称,能将一经的思想内容,明白子以表出的,唯有题目,所以经题是很重要的。古德讲经,於讲经题时,特将经中深义,鈎玄提要来说,使知一经的中心所在,是郎对於经题重视。
1 般若
一、般若不是智慧 本经经题的眼目在「般若」二字,所以特先从般若谈起。般若一词,是照印度原昔译过来的,依它的意义说,可以叫做智慧。不过谈到智慧,有著各式各样,但世俗所说的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因为世俗智慧,虽说通於美恶,但大都是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如气绝圣弃智』的智,『好行小慧』的慧,都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与正当的、真实的、清净的般若慧相当。有时虽方便的以智慧解释般若,而实不是世智辩聪的智慧。但因没有适当的字眼,可以表达它的真义,所以只好勉强的,仍照梵语原昔译过来,所谓翻吾不翻义,称为「般若」。
人类所持有的浅薄的智慧,所以不能名为般若,因它不能了解诸法的实相,体悟人生的真理;般若之所以称为般若,要在能够体悟宇宙万有的真理,洞达事事物物的真相,决不再受世间任何东西之所迷惑。因为奴此,佛教学者,对般若与智慧,向作这样分别:世间所有的俗智俗慧,是由研究学问而得的种种知识,如科学、哲学等各种知识,都可名为智慧。假使没有智慧,就不会有各种知识的产生。但这些都是从外而内的,以佛法的观点说,是属分别知见,而为般若所要扬弃的知识。佛法的般若妙慧,不是从外而入的,乃是由内而发的,亦即是从如法实践中,亲证诸法实相而掘发出来的无尽智慧宝藏。
在这样对比下,我们町这样说:般若是尊重的,智慧是浅薄的。於佛法五不翻中二逗属尊重不翻。智度论说:『般若深重,智慧浅薄,不可以轻薄智慧,称量深广般若』。叉说:气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般若在佛法中,被尊重到什么程度,从这可以明白的体会到。般若不是通常的智慧,这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但叉不能不方便的以智慧解释般若,否则,世人更无法体认般若。为此,太虚大师下个定义说:『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的「无分别智慧」』。
二、智与慧的别说 从权显示般若的智慧,在佛经中,有时综合来说,有时分开来讲。原因梵文方面,有著不同所指:慧,是指般若说的;智,是指若那说的。如十智中的智度,就是对第六慧度说的。既然如此,二者有什么不同解释
简单的说:能够照见的足智的作用,能够解了的是慧的功能;决断事理的是智的力量,简择诸法的是慧的特性;了知世俗谛的是智的工夫,悟证胜义谛的是慧的契入;或说彻明妙有为智,契悟真空为慧。有如是等差别不同的解释。维摩经对智与慧的不同,曾经作这样的分别:『知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於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於慧业』。
智与慧,虽有众多分别,但以明有契空来说,而实是分而不分。这话怎讲
当知空是即有之空,离有是找不到空的,所以郎智是慧;同样,有是郎空之有,离空是找不到有的,所以郎慧是智。空有不二,亦郎智慧不二。本经正明空有不著,所以般若两字,可作智慧领会,不必强分为二。而且唯有如此智慧,才能显出是佛法的般若智慧,才能以此了知诸法平等空性,才能以此庄严无上菩提,才能以此发挥菩萨度生大用。不过佛於经中,有时亦不分而分:擧智以明俗谛,举慧以明真谛。站在修学佛法的立场,这亦是不可不知的重要一点,所以特别略为指出。
2 般若的类别
般若的重要性,已经略为说明,现再进而谈谈般若的类别。这本可从多方面来说,兹姑提出两类般若来说,就是二种般若与三种般若。
一、二种般若 这是指『共般若』与『不共般若』说的。共般若,据智论说,是指通於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修共证的般若。出世的三乘圣者,如欲得生死解脱,就不能不修般若,不修般若郎不得解脱,亦郎无有出世的圣者。所以在般若经中说:『欲学声闻地者,应当闻般若波罗密……欲学辟支佛地者,亦应当闻般若波罗密……欲学菩萨地者,亦应闻般若波罗密』。般若为圣凡的分水岭,亦为三乘圣者所共的,所以称为『共般若』。
不共般若,是独菩萨法,不与二乘共。如本经说:「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足以证明佛说般若,是为教化发大乘心的菩萨,而为菩萨所独有的。不仅本经是这样的说,解深密经谓於第二时中说般若,是『但为发趣大乘者说』,亦复认为般若属於菩萨而不共二乘的。
约佛但为发大乘者说,般若是独菩萨法,当然是不共的;约佛说三乘须学般若看,般若自亦共於二乘的。所以天台判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确有他独到的见地,值得我人信受的。智度论卷百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一一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地所闻,何况新发意者
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般若波罗密总相是一而浅深有异』。佛说两种不同般若,实是对不同众生说,并且有其浅深的差别。
二、三种般若 这是指「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说的。实相般若,是指般若的真理言;观照般若,是指般若的智慧言;真理与智慧的统一,是郎显示这两种般若的关系。而以文字表示般若的真理与智慧的,就是文字般若。这三般若,看是各自独立的,而实有著相互的关系。站在修学佛法的立场,先要运用文字般若,去实行观照般若,再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次第修学,必然如此,绝对不可有所偏废的。本经所要说明的,就是这个万古常新的般若的真理。般若的真理之光,不但过去现在,成为人生的一大明灯,就是永远的未来,也不断的播放其无限光辉的!
三般若的相互关系,略说如上,兹再明其意义如下。我想先从文字般若说起。
文字般若 般若经说:『般若当於何求
当於须菩提所说中求』。这是指章句经卷说的。般若理体,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亦不能显示或形容般若理体,因这是P1V1曰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但以诸佛菩萨所证的实相般若,众生不但从来没有体验到过,而且迷味已经很久,假定不假方便以开导教化,众生的惑障何以能开
惑障不开,般若智体怎么能显?为了利益众生,使开般若智体,乃不得不施设方便,利用语言文字以启导之。所以凡佛所说诸法实相,指示众生有所悟入的,都可叫做般若法门,亦可叫做文字般若。文字虽不就是般若理体,但般若理体毕竟是由文字而晤入的。『如离却文字,郎凡圣永隔!此处说的文字,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中国禅宗学者,标榜不立文字,以文字为葛藤,对研究教义者,认为是扯葛藤,而横加以破斥。殊不知言说开示,亦属於文字范围。禅师的禅堂开示,各种语录的唱说,不是文字是什么
不过佛陀假设语言文字,旨在使命众生,因文字而起观照以证实相,假使忽略这点,著於语言文字,就叉非宣说文字般若的本意。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
观照般若 这是重於实践的般若。後面所要讲的实相般若,是所求证的般若;前面已讲过的文字般若,是能显示般若的。如何依文字而趣证实相,关键完全在这观照般若。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吾人读经闻法,不唯了解其内容,明白共义理就算,而要深自儆惕,以佛所说的教法为镜,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用以返观自照。假定不观不照,怎能由迷而觉;当知这就是依文字而起观照的意思。众生所以迷而不觉,病在不了诸法如幻,而妄执为有实自性,所以触处荆棘,问题永无解决。现在从事佛法的修学,郎在依佛於般若经中所宣说的性空之理,以为思想知识的准绳,起心动念,常有观察觉照,如是不退不懈,勤为心理训练,到了日久功深,洞彻自身世界,一切诸法,皆悉如幻如化,自性本空,则一向以来的分别执著,各种烦恼习气,就可改变伏除,终於引出实相般若,而与诸…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