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覺。從教典說:「一切經中般若經爲最大」。因爲般若經是特別發揚般若的體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經在一切經中爲最大。在全體大乘法中,般若波羅密多及其經典最爲精要』。如說,除了般若,沒有佛法,亦不爲過。
不錯,大乘佛法,般若爲宗,但佛所說般若經典,部帙繁多,文義廣博,僅譯來中國的就有七百四十七卷之多。其中爲奘公所譯的大般若經,就有六百卷,爲佛教界一向所稱道的。這樣的大部經典,在印度不以爲異,在中國就稍嫌繁。相傳奘公譯此經時,衆請刪繁去重,將其精要譯出。奘公木已接受衆人的善意請求,不意一夜於惡夢中,有人誡其不可簡譯,遂照原木翻譯過來。全部大般若經,分四處十六會,計二百六十五品。所謂四處,就是在四個不同地方講的;所謂十六會,就是分十六次講的。現在所講的金剛經,就是其中的第九會。
一切經中,般若經爲最大,是無有疑義的。但六百卷的般若經,不論是怎樣的殊勝,在我國來說,總難以弘通。所以特從其中抽出第九會金剛般若,單獨流通。據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說,金剛般若是專談見道與究竟道的無分別智的無相境界,亦即是以般若慧,契證諸法空性,而破除衆生的自性妄見。衆生所以在生死中流轉,根本就是受了妄見的戲弄。要想解決生死大事,必須破除自性妄見。雖說一切佛法,以破自性妄見爲旨趣,而金剛經所說,尤爲直捷了當。譬如金剛寶劍,果真依此而行,當下可以斷除。木經別錄流通,其地位的重要,於此可以想見。
五 本經經題的略釋
佛說每部經典,都有一個經名,如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等。而佛經的經名,大都是佛親自指出的,郎佛開顯某一致義,到了差不多時,由弟子的請問,佛即說出其名。如本經須菩提問:「世尊!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陀接著同答說:
「是經名爲金剛股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題爲一部經的總稱,能將一經的思想內容,明白子以表出的,唯有題目,所以經題是很重要的。古德講經,於講經題時,特將經中深義,鈎玄提要來說,使知一經的中心所在,是郎對於經題重視。
1 般若
一、般若不是智慧 本經經題的眼目在「般若」二字,所以特先從般若談起。般若一詞,是照印度原昔譯過來的,依它的意義說,可以叫做智慧。不過談到智慧,有著各式各樣,但世俗所說的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因爲世俗智慧,雖說通於美惡,但大都是不正的、虛妄的、染汙的。如氣絕聖棄智』的智,『好行小慧』的慧,都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與正當的、真實的、清淨的般若慧相當。有時雖方便的以智慧解釋般若,而實不是世智辯聰的智慧。但因沒有適當的字眼,可以表達它的真義,所以只好勉強的,仍照梵語原昔譯過來,所謂翻吾不翻義,稱爲「般若」。
人類所持有的淺薄的智慧,所以不能名爲般若,因它不能了解諸法的實相,體悟人生的真理;般若之所以稱爲般若,要在能夠體悟宇宙萬有的真理,洞達事事物物的真相,決不再受世間任何東西之所迷惑。因爲奴此,佛教學者,對般若與智慧,向作這樣分別:世間所有的俗智俗慧,是由研究學問而得的種種知識,如科學、哲學等各種知識,都可名爲智慧。假使沒有智慧,就不會有各種知識的産生。但這些都是從外而內的,以佛法的觀點說,是屬分別知見,而爲般若所要揚棄的知識。佛法的般若妙慧,不是從外而入的,乃是由內而發的,亦即是從如法實踐中,親證諸法實相而掘發出來的無盡智慧寶藏。
在這樣對比下,我們町這樣說:般若是尊重的,智慧是淺薄的。於佛法五不翻中二逗屬尊重不翻。智度論說:『般若深重,智慧淺薄,不可以輕薄智慧,稱量深廣般若』。叉說:氣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般若在佛法中,被尊重到什麼程度,從這可以明白的體會到。般若不是通常的智慧,這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但叉不能不方便的以智慧解釋般若,否則,世人更無法體認般若。爲此,太虛大師下個定義說:『般若者,乃依佛所說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顛倒迷謬虛妄的分別,親證諸法實相的「無分別智慧」』。
二、智與慧的別說 從權顯示般若的智慧,在佛經中,有時綜合來說,有時分開來講。原因梵文方面,有著不同所指:慧,是指般若說的;智,是指若那說的。如十智中的智度,就是對第六慧度說的。既然如此,二者有什麼不同解釋
簡單的說:能夠照見的足智的作用,能夠解了的是慧的功能;決斷事理的是智的力量,簡擇諸法的是慧的特性;了知世俗谛的是智的工夫,悟證勝義谛的是慧的契入;或說徹明妙有爲智,契悟真空爲慧。有如是等差別不同的解釋。維摩經對智與慧的不同,曾經作這樣的分別:『知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智與慧,雖有衆多分別,但以明有契空來說,而實是分而不分。這話怎講
當知空是即有之空,離有是找不到空的,所以郎智是慧;同樣,有是郎空之有,離空是找不到有的,所以郎慧是智。空有不二,亦郎智慧不二。本經正明空有不著,所以般若兩字,可作智慧領會,不必強分爲二。而且唯有如此智慧,才能顯出是佛法的般若智慧,才能以此了知諸法平等空性,才能以此莊嚴無上菩提,才能以此發揮菩薩度生大用。不過佛於經中,有時亦不分而分:擧智以明俗谛,舉慧以明真谛。站在修學佛法的立場,這亦是不可不知的重要一點,所以特別略爲指出。
2 般若的類別
般若的重要性,已經略爲說明,現再進而談談般若的類別。這本可從多方面來說,茲姑提出兩類般若來說,就是二種般若與叁種般若。
一、二種般若 這是指『共般若』與『不共般若』說的。共般若,據智論說,是指通於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共修共證的般若。出世的叁乘聖者,如欲得生死解脫,就不能不修般若,不修般若郎不得解脫,亦郎無有出世的聖者。所以在般若經中說:『欲學聲聞地者,應當聞般若波羅密……欲學辟支佛地者,亦應當聞般若波羅密……欲學菩薩地者,亦應聞般若波羅密』。般若爲聖凡的分水嶺,亦爲叁乘聖者所共的,所以稱爲『共般若』。
不共般若,是獨菩薩法,不與二乘共。如本經說:「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足以證明佛說般若,是爲教化發大乘心的菩薩,而爲菩薩所獨有的。不僅本經是這樣的說,解深密經謂於第二時中說般若,是『但爲發趣大乘者說』,亦複認爲般若屬於菩薩而不共二乘的。
約佛但爲發大乘者說,般若是獨菩薩法,當然是不共的;約佛說叁乘須學般若看,般若自亦共於二乘的。所以天臺判般若,是『通教叁乘,但爲菩薩』,確有他獨到的見地,值得我人信受的。智度論卷百說:『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一一者但爲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非九地所聞,何況新發意者
複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般若波羅密總相是一而淺深有異』。佛說兩種不同般若,實是對不同衆生說,並且有其淺深的差別。
二、叁種般若 這是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說的。實相般若,是指般若的真理言;觀照般若,是指般若的智慧言;真理與智慧的統一,是郎顯示這兩種般若的關系。而以文字表示般若的真理與智慧的,就是文字般若。這叁般若,看是各自獨立的,而實有著相互的關系。站在修學佛法的立場,先要運用文字般若,去實行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次第修學,必然如此,絕對不可有所偏廢的。本經所要說明的,就是這個萬古常新的般若的真理。般若的真理之光,不但過去現在,成爲人生的一大明燈,就是永遠的未來,也不斷的播放其無限光輝的!
叁般若的相互關系,略說如上,茲再明其意義如下。我想先從文字般若說起。
文字般若 般若經說:『般若當於何求
當於須菩提所說中求』。這是指章句經卷說的。般若理體,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文字語言,亦不能顯示或形容般若理體,因這是P1V1曰語道斷,心行處滅』的。但以諸佛菩薩所證的實相般若,衆生不但從來沒有體驗到過,而且迷味已經很久,假定不假方便以開導教化,衆生的惑障何以能開
惑障不開,般若智體怎麼能顯?爲了利益衆生,使開般若智體,乃不得不施設方便,利用語言文字以啓導之。所以凡佛所說諸法實相,指示衆生有所悟入的,都可叫做般若法門,亦可叫做文字般若。文字雖不就是般若理體,但般若理體畢竟是由文字而晤入的。『如離卻文字,郎凡聖永隔!此處說的文字,指大般若經中的第九分』。中國禅宗學者,標榜不立文字,以文字爲葛藤,對研究教義者,認爲是扯葛藤,而橫加以破斥。殊不知言說開示,亦屬於文字範圍。禅師的禅堂開示,各種語錄的唱說,不是文字是什麼
不過佛陀假設語言文字,旨在使命衆生,因文字而起觀照以證實相,假使忽略這點,著於語言文字,就叉非宣說文字般若的本意。這是值得特別注意的一點!
觀照般若 這是重於實踐的般若。後面所要講的實相般若,是所求證的般若;前面已講過的文字般若,是能顯示般若的。如何依文字而趣證實相,關鍵完全在這觀照般若。因爲這樣的關系,所以吾人讀經聞法,不唯了解其內容,明白共義理就算,而要深自儆惕,以佛所說的教法爲鏡,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用以返觀自照。假定不觀不照,怎能由迷而覺;當知這就是依文字而起觀照的意思。衆生所以迷而不覺,病在不了諸法如幻,而妄執爲有實自性,所以觸處荊棘,問題永無解決。現在從事佛法的修學,郎在依佛於般若經中所宣說的性空之理,以爲思想知識的准繩,起心動念,常有觀察覺照,如是不退不懈,勤爲心理訓練,到了日久功深,洞徹自身世界,一切諸法,皆悉如幻如化,自性本空,則一向以來的分別執著,各種煩惱習氣,就可改變伏除,終於引出實相般若,而與諸…
《金剛經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