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菩薩所證得的般若一致,是爲觀照般若。大智度論對這曾有所示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名般若』。『大乘的諸法實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決非二乘的偏空智慧可比』。從這更知:觀照般若,不但是自證的不一一法門,更是化他的勝妙方便,聽以這是佛法行者,最要著力之處。
實相般若 這是指所求證的般若,亦郎諸佛所親證的諸法實相。文字般若昕表诠的是诠此實相,觀照般若所觀照的是觀此實相。證悟此實相的就是佛,迷昧此實相的郎凡夫。學佛就是爲證此實相,在未證得前,不能說是已完成學佛的目的。然則什麼叫做實相?本經佛自解釋說:「實相者,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非有,非空,非亦有亦空,非非有非空。凡此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非亦不立,是爲離一切諸相。衆生自性之相狀,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從名之,強名實相』。佛之所以爲佛,本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爲什麼
因諸相遠離,實相就現前。凡夫之所以爲凡夫,就在不能「離一切諸相」,而爲虛诳妄取相之昕戲弄。有了“這虛诳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所以要想親切的體驗到諸法如實相,氣必須離戲論的虛诳妄取相,這郎非空無所得不可。所以經論所說的實相,每側重於如實空性、無性』。像這樣空無所得的諸法實相,那裏『可以有、無等去敘述他』
叉那裏『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所以智度論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叉說:『般若者,郎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名爲實相般若。
關於這叁般若,太虛大師曾以喻顯,我覺得那是最好而叉最極恰當不過的,現在不妨略爲申述。譬如渡河:實相般若,是一切衆生求渡所要到達的處所;文字般若,是諸佛菩薩方便布施的船筏;觀照般若,則是借船求渡的各個衆生所運用的撐篙持舵等的功力。是以依經解義,縱許博通叁藏,若不身體力行,猶之空玩舟筏,不思行駛,終無渡達之日。其欲由解理而獲親證實相,若不運用觀照工夫,也是如此,果以觀照之功,親證實相般若,郎人人是菩薩,究竟證之,郎人人是佛。本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問題只在智慧之覺,是否能夠親證。
總之,般若是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唯此清淨的離妄的般若智慧,始克親證究竟的實相真理,所以般若爲佛法所特別重視。因這不但是超勝世法的特質所在,亦是出世聖法的根本依處。換言之,般若爲『了生死,戍佛道』的必修行門,離此無從解脫,離此無由戍佛。於般若外,雖佛亦說其他一切法門,那不過是爲修學般若的資助,並由般若領導一切所修的諸行,流入薩婆若海。所以我們可說,一切法不離般若,般若爲一切法的根本。
大般若經說:『摩诃般若波羅密,是諸菩薩摩诃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大智度論亦說:『般若波羅密,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爲師。法者,郎是般若波羅密』。本此可知,佛法郎是般若,大小乘的一切教理,都是從般若之所流出的。佛法中的其他理論,可有與世間學說相近的,獨有般若,唯佛能證,唯佛能說,唯佛法有。世間任何高深理論學說,一遇般若烈火,立郎冰銷瓦解。所以修學佛法者,對佛法所特別尊重的般若,應著意以求。『苟不了徹般若,雖盡知種種教義,盡學種種法門,皆足舍本逐末,在枝葉上尋覓』。但這不是說不要徧學一切法門,不要世俗的一般智慧,而是要以般若爲重。實際布施、持戒等的萬行,都要努力去修,不可有所偏廢的。
3 金剛
金剛的特質 其次所要講的,是金剛兩字。般若波羅密是法,金剛是喻。就佛經的立題說,這是法喻爲題。金剛是一種礦物,如所說的金剛鑽、金剛石之類,實是金中之精,具有最堅最利的特質。「利」是約其能壞一切物說的;「堅」是約其不爲一切物所壞說的。且其堅利之質,不是由外物構成,亦非由物鍛鏈所戍,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依佛經說:忉利天上的帚釋天,有一種寶叫金剛,拿它與阿修羅作戰,沒有不戰勝的;叉如印度傳說的金輪王,於七寶中有金剛輪寶,展轉向於任何方面,都使各個小國,誠心誠意的順伏。這都含有堅利的意思。佛常用「金剛」以喻法喻人,如所說的金剛叁昧、金剛力士等。
然如常說,金剛,不但具有堅利的特質,而且具有明淨的勝相,如寶石的含有光彩,潔淨無瑕,不論落在怎樣肮髒的地方,總是那樣的保持它的清淨,決不爲汙穢的東西所染。這樣,將金剛的特質與勝相,以喻現在所講的般若,佛教學者向來是作這樣配合的:金剛之堅,譬喻「實相般若」,因爲諸法實相,是隨緣不變,在纏不壞的;金剛之利,譬喻「觀照般若」,因爲綿密觀照,是無惑不摧,無我不破的;金剛之明,譬喻「文字般若」,因爲言說文字,是能開慧解,無明得明的。從這比對來看,以金剛喻般若,是最恰當不過,亦最易於理解,故名金剛般若。
金剛是譬喻,誰都知道的,但因學派的立場不同,金剛所要喻的對象,也就有了不同意見,茲略分別如下:
般若系的說法 這系的學者,根據本經所說的「金剛」兩字,認爲這是譬喻般若智體的。般若智體,從無始來,人人本具,在聖不增,在幾不減,不特不爲無始無明所汨沒,且能照破無始無明而無余,猶如金剛的能夠摧毀一切。羅什叁藏說:氣金剛寶方寸,其光照數十裏』。當知般若的智光亦是這樣,徹見一切凡情妄想而破無明。還有,金剛寶唯大金剛力士能持;當知般若智寶亦是如此,如不具有大乘根性,是不克承當的。所以經中說:「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可見要想獲得般若智寶,不是一般常人所能的,必須具有般若種子的大根機人始可,而般若的尊貴,也就從此得到消息。
瑜伽系的說法 這系的學者,將金剛指爲吾人心理上的最極微細的無明煩惱,因它如金剛一樣的難以斷除,雖說極難斷除,但般若智慧可以斷除這如金剛一樣堅固的無明煩惱,所以奘公特別將本經的經題,譯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其意在此。太虛大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說:『以金剛喻所斷的分別疑惑,就是由顛倒分別所起的最堅、最利、最細的妄執疑惑,而從此經的般若慧能斷盡無余,於是金剛叉是所斷了』。所斷是對能斷說的,假若將金剛喻爲般若智體,則金剛就成爲能斷,可見同是金剛雨字,而有不同的解說。
印順論師對這加以決斷說:『或以金剛喻般若,或以金剛喻煩惱,此兩說都是可通的。不過切實的說,應以金剛喻般若』。所以中國佛教學者,大都取金剛喻般若。
4 波羅密
到彼岸義 波羅密是印度話,義譯爲彼岸到,順此方的文法,所以譯爲到彼岸。加以渡河爲例:在動身的這邊叫做此岸,所要到達的那邊叫做彼岸,完戍渡河的這事,名爲到彼岸。若約佛法說:生死的這邊叫此岸,涅槃的那邊叫彼岸,煩惱則爲彼此間的中流。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足爲「波羅密」義。實際說來,生死固然如幻如化,涅槃亦複如幻如化,有什麼此岸彼岸的分別
但因煩惱作爲中流的間隔,所以就成彼此的兩極。迷於生死的幻化之相,所以就輪廻不息的流轉;悟達性空寂滅的實相,就得不生不減的涅槃。因而修學佛法,要在如何渡過煩惱中流。
渡過煩惱中流的船筏,不是別的什麼,正是這裏所說的「波羅密」。可是,『佛法中說波羅密多的經典,有說六種,有說十種,有說八萬四千,甚至於說無量無數波羅密多的。雖有多種,但以般若波羅密多算足最重要的,是能成就一切波羅密多的根本,定能發生一切佛功德之母』。其他布施等種種,雖亦名波羅密,而實是屬假名,隨般若波羅密,得名波羅密的。因爲,沒有般若空慧的策導,布施等諸波羅密,郎不成爲波羅密。所以佛法說的六度萬行,要以般若爲領導,才戍到彼岸的資糧。到達究竟圓滿,固然名波羅密,就是從此到彼的行法,亦說名波羅密的。
事究竟義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依二乘的法門去行,同樣可以從生死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爲什麼不名波羅密
當知波羅密的內容,不但有到彼岸的一義,還有「事究竟」的一義。『所以要能究竟諸法實相,圓戍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爲波羅踏。聲聞的叁無漏學,不能究竟,所以不名爲波羅密』。
太虛大師對這問題,在「心經講義」中曾這樣說:『由是般若波羅密多一語,有應當注意的叁點:一、修行成功至於究竟圓滿,如佛菩薩成就親證諸法實相的徹底智慧,始得謂之般若波羅密多。……二、文字如船,觀照如在船上的駕駛努力。若證實相,則文字、觀照,皆無所用。所謂到岸不需舟,亦無須撐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爲中流之事。故文字、觀照二者,雖稱般若而未爲波羅密多;唯實相般若,乃爲般若波羅密多。但就有能達到實相般若的可能性言,亦得方便的稱爲般若波羅密。叁、諸法實相,初地以上菩薩,郎能親證而得實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謂之般若波羅密多,如本經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第以菩薩普渡未圓,差別智未滿,功德未熟,故須以實相般若爲根本,以修萬行而圓萬德,直至究竟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終以成就佛果爲波羅密多』。
大師這一解釋,真正顯出波羅密多的究竟義。修學佛法,應該從此爲所追求的標的。
六 本經的宗要所在
1 般若無所住即離相菩提心
依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說:大般若經十六會中的前五會,是專談從發菩提心直到成佛的階位與觀行,可見般若會上的發菩提心,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亦即佛說般若的中心旨趣。
本於這點來看金剛經,金剛經實亦是以發菩提心爲宗要的。如經中須菩提開宗明義的向佛問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
《金剛經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