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的问题,永远不能获得圆满解决。
在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可以活到八万大劫,定乐可说到达无以复加,但是有定无慧,经过八万劫後,仍然落於空亡。印度某些宗教师,以为到达非想非非想,就是解脱涅槃,生命问题得到解决,其实仍然取著三界想,并未真正的得到解脱。
如佛在世时,印度有一修这定的行者,修到有了相当的工夫,可以耳闻鸟呜鱼跃,觉得其昔噪扰不堪,於是动起一念瞠心,要想食尽这些鱼鸟,以除修定的障碍。郎因这念瞠心,报尽仍要堕落,可见三界之内,无一是究竟处。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从不教人生天,总是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以获得身心的究竟解脱。
涅槃是印度话,中国译为灭度。依通常的解说,灭除种种的烦恼,度脱生死的大苦,就叫涅槃。但据近人从梵文的原义说:『涅槃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郎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或说涅有寂静与寂灭的二义;盘指身心上生活上的烦恼过患,含有激烈的闘争特性。将这含有闻争性的烦恼过患,运用犀利的般若慧剑,予以从根源上斩绝,而获得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痛苦消除,名为涅槃。
世人不知佛法所说涅槃的真义,往往误认涅槃为枯寂,其实涅槃那裏是这样的
英人毒尔斯著世界史纲中说:『诸恶既除,我之一念已不留於私念中,於是乃达更高之智慧,郎入涅槃』。这是大解脱大自在的境界,那裏是枯寂者所见的涅槃
涅槃在佛法中,通常说有两种,就是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湼盘。前者,如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虽已扫除各种斗争性的烦恼过患,彻见一切法的空寂性,获得内心的自在解脱,但因还有现实生命的存在,从身体而来的饥寒老病等苦,仍是免不了的,所以名为有余依。後者,如『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到了这个境地,就真正的灭掉了一切妄染,灭掉了一切惑、业、苦,而得无累自在。所以佛法说的涅槃,决不是死的别名,亦不是我国宋儒误认寂灭为一事不为主义。不过入涅槃後,身心上的一切动乱纷扰完全没有,倒是真的
『无余涅槃,为三乘圣者所共入,菩萨也会归於此;菩萨安住无住大涅槃,郎此无余湼盘的无方大用,能悲愿无尽,不证实际罢了。本经以无余涅槃度脱一切众生,即本於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得一解脱的立场。也就因此,「通教三乘」而「但为菩萨」』。
—发广大心的菩萨,在实际上,虽不断的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但在菩萨的菩提心行中,从来不见有一众生为其所灭度的,虽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但仍不休不息的广度一切众生。度生而实无所度,是显示般若慧的不著有;无所度而度之不息,是显示般若慧的不著空。
从世俗的眼光看,世间明明有众生,菩萨的确在度生,怎么可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当知所谓众生,是缘起和合的假相,根本没有实自性可得,菩萨运用般若妙慧,观察缘起的相关性,『通达自身众生身为同一空寂性,无二无别,不见实有众生为所度者。必如此,才是菩萨的大菩提心,才能度一切众生』。再说,众生乃是缘合假现的生相,其性实本无生的,无生当然无灭,无生无灭,还有什么叫做得湼盘?所以一般见有众生,见有众生证得涅槃,完全是属妄念分别,假定没有妄念分别,众生尚且不可得,更那裏还有得涅槃者
菩萨深深的体认到缘起无性的真理,所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度生的菩萨,须以般若慧,透辟了解没有实在众生为自己所度,假定认为有个实在众生为自己所度,那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不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究竟无我第十七分亦说:「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郎不名菩萨」。不但菩萨如此,就是佛陀亦然。如经後说:「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郎有我、人、众生、寿者」,而不是一个完戍正觉的佛陀。
从这可见执有可度的众生,不特不能契於无所得的般若,亦不能如法的降伏其心,其心不能降伏,当然亦郎不能安住於菩提心,不住菩提心,那裏还有菩萨资格产所以说郎非菩萨。菩萨之所以得名为菩萨,全在菩提心的支持,什么时候失去菩提心,什么时候就取消你的菩萨头街。菩提心在菩萨立场上的重要,由此可知。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在木经中处处见到。从各段经文说到这四相时,我们可以明确的体会到:执著诸法有实自性,必然就会妄取四相;了解诸法无自性空,自然通达无我相等。如是四相,都是有情的异名,或是从一自我所开出的,不知这是从众生的某一特性假名安立,自然就会在这假名上执为实有。
我相,谓於四大五蕴和合相绩的假相中,执有一个主宰者,是为我相。人相,谓对我相而言,因为有我,必然就有对待的人,如广大的人类,站在我的立场,就称他们为人』是为人相。众生相,谓我所对待的不只一人,所有人及非人,如所说的九类众生的差别相,是为众生相。寿者相,谓於一期生命相续中,执有长短寿命,是为寿者相。
太虚大师更就各个有情具此四相说:如各自称为我,就是我相;我具我的人格,是为人相;我是属於众缘和合而生的,是为众生相;我的生命一期存在於世间,是为寿者相。四相有这两种不同说法,但都可以讲得通的。
执见情深的众生,终日在人我是非中打滚,从来没有突破四相的纲罗,不是执此,就是执彼,所以於生死中轮转不息。如以般若慧观察,那你就将发现,在缘起和合的生命体上,根本没有实在的自我可得,我相没有,与我对待的人相,自亦了不可得,而众生相、寿者相,当亦随之归於乌有。通达四相皆空,自然不会执有实在众生得灭度者。所以菩萨於度生时,须以般若深自观察,必要不著众生为所度之相,更要不著自己为能度之相。
发菩提心的菩萨,假定以为我能度诸众生,就是执著我相,人及众生为我所度,就是著人相、众生相,有我、人、众生相的恒时存在,就是著寿者相。四相不空,怎可称为菩萨
本经後说:「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怎可执著我是能度的菩萨子
然要怎样才是菩萨?经中叉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再说,菩萨与众生,木没有异性,悟了,众生就是菩萨;迷了,菩萨就是众生。至有没有四相的妄执,关键全在迷悟的如何。圆觉经说:『未除四种相,不得戍菩提J。无四相的重要,在此。
丑 伏心菩提
菩萨发了菩提心,不过是有此愿望,如何实现其愿望,则有赖於去实行,而行的主要所在,在於实际的度生,如不切实的度生,则所发的菩提心,是就成为空想了。如何本菩提心而践菩萨行,乃真成为菩萨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般以为度生,只是利益於他,其实亦有益於自己,所谓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就是此意。且降伏自心的烦恼,不是关起门来与世隔绝,可以降伏得了的,要深入广大的社会,从救度众生中,受各种的打击,磨练自己身心,始得合心降伏。现在讲的伏心菩提,就是从实行菩萨道中,以求渐渐降伏自心的烦恼!
菩萨化他的法门,虽无量无边的多,但概要的说,不出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般若经,将六波罗密,一一举出来说,就是从第十一会到第十』(会,分别说明布施以至般若。
本经是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因从第十一会起,要详细的说明六波罗密,所以在此会中,—只简单的说明布施。布施为摄化众生的最大方便,须知摄化众生,首要接近众生,而众生大都有个特性,就是希望能有所得。布施能给众生实惠,众生得到你的实惠,就会慢慢来和你接近,而你也就可以展开你的教化,使众生来修学佛法了,所以布施为度生的无上方便。
讲到布施,诸经论中,总是说有三种:
一、财施:谓以自己所有的财物,拿来帮助有所需要的他人。当知人生在世,最要是生活资具的无缺,否则,就无人生快乐可言。佛虽是出世的觉者,但很重视人类最低的物质生活,所以积极提倡布施。布施是要自我牺牲的,没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不能行於财施的。
二、法施:谓以自己所有知识,特别是自己所了解的佛法,传授教导没有知识,或无法听闻佛法的人,使之不但获得物质生活的美满,并且得到精神生活的慰藉,乃至求得身心自由解脱的门径。这在度化众生方面来说,较之以财物布施,尤具有它的重要性。
三、无畏施:谓以自己力之所能,去救众生苦难,众生在苦难中,是免不了有很大恐怖的,吾人如能设法去解救他,使他免除各种怖畏,那他就会接受你的感化。所以菩萨度生,应有这种精神:只要能使众生得到安然无畏,那怕自己有所牺牲亦在所不惜,是为无畏施。
同样的行施,因心境不同,而显出其差别:有为人天福乐而行施的,有为出世解脱而行施的,有为利益众生而行施的,菩萨的行施,当属於後者。因为利益众生行施,所以当其正行施时,不特没有一点舍不得的念头,而且内心充满了无限欢喜!菩萨认为:我的惠施众生,是我自己份内所应做的事,亦是为了完戍自己布施功德的,假定没有众生接受我的布施,我的布施功德,能不能够完成,实在成为一大问题。所以行菩萨道者的发心布施,不论足众生来求或自己给子,总是欢欢喜喜的,没有一点儿勉强!
菩萨布施的精神夕不同於凡夫二乘,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正当行施时,应怎样行於布施,是叉不可不知。经说:「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住是住著,法华经说:『众生处处著』,不是执著这个,就是执著那个,从来不曾停止妄执的。出於自发启动而行惠施的菩萨,是以利益众生为前提,自应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一有所注著的话,是就失去布施的意义。
於此先当知道构成布施的三方面,就是施者、受者、施物。施者是能布施的人,受者是接受布施的人,施物是施受之间的财物。前二是指人说,後一是指法说。不论是人是法,都是众缘所…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