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概要▪P6

  ..续本文上一页戍,於中无实自性可得。

  世人不明白这三方面的无实自性,所以於布施时,总是有所取著,就是执著有实在的能施,实在的所施,实在的施物,而不能做到三轮体室,於是所行的布施,只是属於世间的,不能成为解脱的因素或戍佛的资粮。

  菩萨以其般若慧,了达无有真实的施者、受者、施物,是为三轮体空的布施,唯有三轮体空的布施,才成真正布施波罗密。『不过於中应当分别的:了达施者受者的性空,是我空;通达所施之物的性空,是法空。明白我法皆空,当知空郎出世,所以出世不是离这世间的意思,而是在这上面不再执著,不执著就得解脱,解脱是郎出世』。正因解脱即是出世,所以菩萨终日布施众生,而能於法无住行於布施。

  於法无住行於布施,亦郎所谓无相布施,无相布施,并不是施了就没有了,而是功德更为广大,广大到十方虚空那样的,无量无边不可思量。所以经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布施,是指空相应的布施,在这当中,含有不著空有的意思。谓不住相,就是不著有,行於布施,就是不著空。真正的布施,应该是如此。所以佛说:「应如足布施,不住於相」。这不是一件怎样的难事,只是要我们,一面去广行布施,一面不放在心裏,行其所当行,自可两边不著。一有所住著,就不能真正去行,真正去行的,决不能有所住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菩萨大行要在六度,本经所以只举布施,因六度可摄万行,而布施则叉可摄其余的五度。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佛说六波罗密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密多子云何具足而得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郎六度悉皆具足』。就是这意思的说明。

  如布施中的无畏施,就统摄著持戒与忍辱的二度。人类最大的怖畏,无过感受生存的威胁及外物的丧失。你如持不杀生戒,众生就没有被杀的恐怖,你如持不偷盗戒,众生就没有被劫夺的恐怖。有时你虽好心解救他人的困难,对方不但不对你生起好感,反而子你种种的难堪,这时你能够不以为忤,安然随顺的忍受下去,决不以打报打,以瞠报瞠,使人不致感到有所畏惧,名无畏施。至布施中的法施,则可统摄精进、禅定、般若的三度。般若是明达事理的,对於所说法,如没有智慧的辨别,怎能去说法度生

  禅定是监机的,如内心散乱而不知众生的根性,怎能给予众生适宜的法药了精进是勇猛向前的,如没有诲人不倦,利人不厌的精神,怎能广度一切众生?

  寅 明心菩提

  发菩提心的行者,从六度的实践中,在与众生接触中,修养自己的身心,逐渐调伏了烦恼,再进一步的,脚踏实地的,修习止观妙行,断除所当断的烦恼,而悟人诸法空寂性,名为明心菩提。到了这个时候,亲见缘起正法,得到真理洁息,悟佛之所悟,证佛之所证,就可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了。要知诸佛戍佛,不是得到个什么,就是悟证缘起正法,佛法行者从修学中,如亦见到缘起正法,当然就可与诸佛互通声息。如大小乘经中,都会这样说道:『见缘起郎见法,见法郎见佛』。足以真正的悟证,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丝毫的差别。生佛所以有差别,在佛已悟缘起正法,众生尚未有所体见。

  本此可以知道:佛之所以为佛,不是由於种族的高贵,不是由於相好的庄严,不是由於地位的特殊,不是由於财产的众多,而是由於缘起正法的证悟。『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微妙而非浅显的真理;这是有永久性,普徧性的绝对真理。圆满觉证了正法,才名为佛,所以佛是以正法为身的,名为法身,也就是绝对真理的具体显现者』。真理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宇宙万有的一切,无不是缘起的存在。昕可惜的,就是我们众生,终日生活在缘起中,受缘起法的支配,而不能觉知是缘起,反而将缘起诸法,认为有实自性的,所以流转生死,不得自在解脱。现在修学佛法,要以缘起正法为所观察的对象,而期切实通达缘起法的真实相,以得到真理的体现。

  大圣释迦牟尼,既由证觉缘起法身而戍佛,为佛子者从佛而学,如能觉证缘起正法,当然亦能证得法身。不特大乘菩萨,到了证悟时候,可以得到法身,就是声闻行者,果能正觉缘起,同样可得法身。如什公答卢山慧远大师书说:『须陀洹名初得法身,阿罗汉名後得法身』。所以讲到见佛,而见佛之所以为佛,唯有体现缘起证得法身的佛子—真始能真正的做到。关於这点,性空大乘,同其他的学派,有著很大出入。一般以为二乘圣者,只能得解脱身,不能得法性身。其实,缘起正法,既为人人可证,证此法者就得法身,二乘人既可体澄缘起正法,为什么不能得到法身;所以其他学派,以佛证得法身,示与二乘有别,这是性空者所不能同意的。

  以缘起正法而为身的法身,既是永恒的普徧的绝对真理,当然唯有悟证到这正法,才是真正的见佛。佛恐人们著相见佛,特举如何见佛这个问题,勘问须菩提,看看须菩提怎样了解见佛的这同事。经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当知如来的法身,根本没有相可见,无相可见的法身,亦即是诸法空性,所以这裏问的,是问可否由三十二相的庄严身相得见如来

  或问可否由佛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身相得见如来

  因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以为见到这些身相,就是见到如来,所以每个佛弟子,都想能够见到佛,认为能见到佛,就有很大功德。其实真正见佛,并不是这么一同事,因而佛陀特别提出来问。

  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圣者,而且具有高度的智慧,不但对缘起空寂性有所体悟,就是对见佛这事亦深有经验,所以直捷了当的问答佛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极为肯定的,毫不含糊的,确有所见的答覆。为什么

  因「如来所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身相」,乃「郎非身相」,要求它的真实性,根本是不可得的。原来佛陀的应化身相,是随众生的根机示现,应众缘而作各种变化的,那裏会有身相的实性

  『如取著假相为佛,郎不见如实空相,自也不能深见如来的所以为如来了』。可见所谓见佛不见佛,问题不在身相土,而在是否体悟缘起空寂性。

  须菩提所以敢这样肯定的回答,实因他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有次佛从忉利天说法毕,回到这现实人问来,人间的佛弟子,因为久不见佛,都很渴望的想见到佛,并以为第一个见佛的功德最大。但佛教的规矩,不论在任何场合,比丘总是走在比丘尼前面的,所以此丘尼要想先见到佛,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可是有位证果的莲华色比丘尼,总想第一个见到佛,便运用神通,化作转轮王,走在最前面。见到佛後,很欢喜的对佛说:『我今先见如来,实在开心极了』。佛却不慌不忙的回答她说:『你以为你先见到佛,错了,真正第一个见到我的,是须菩提不是你』。莲华色听了这话,立刻向前後左右看,根本不见有须菩提共人,不免觉得异常的奇怪!

  原来当时须菩提,并未参加欢迎的行列。当大众兴高彩烈去迎接佛时,须菩提曾很冷静的作这样的思惟:佛陀曾经说过,见法郎见佛,我何必去凑热闹?不如深观缘起法性空寂,於是就从这深观中,真正的见到如来,如来也就说他是第一个见佛。

  叉,过去有两个比丘,一心想去见佛陀,於是相偕同行,可是走到中途,彼此感到口渴,忽见前面池水,就想饮用,但池水中有虫,没有带滤水囊,一个比丘持戒不饮,渴死生天,得先见佛,一个比丘饮未滤水,得在人间去见佛,佛闷斥他说,真正见到我的,是你的同伴,你没有严格守持我的戒法,并未真正的见到我,亦郎此意。

  须菩提本於自己的经验及高度智慧的透视,说明如来示现的身相是虚假不实後,佛陀深以为然,乃更告诉须菩提说:不但如来的身相,是虚假不真实的,就是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之相,无一不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还他虚妄,不在虚妄的相上,执著有实自性,而体认到诸相非相,契入於法性空寂,那就在在处处,无不见到如来。古德说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固是这三思思的表达;苏东坡说的『山色无非清净身』,亦是这一意思的透露。所以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唯有这样的了达,才是真正见到如来的无相法身。

  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本经到处都在开显,如十三分中说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二十分中说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二十六分中说的「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吾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於中值得注意的,就是「转轮圣王则是如来」的这话。依照印度的传说,转轮圣王出现於世,是具有三十二相的,可是转轮圣王,只名转轮圣王,不得名为如来,问题就在转轮圣王,没有悟证缘起正法,假定认为具有三十二相的,就是如来,转轮圣王岂非即是如来

  所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佛在世时,以身相见佛,尚且见不到佛,佛灭度後,欲从塑画的相中见佛,当然更不可能,禅宗学者,从禅观中,深深的体认到这点,所以就有呵佛烧佛像的表现。如赵州示众的三转语说:『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竞,木佛不渡火』。因这是报身佛,不是真佛像,真佛是廓然无圣,不取一切报身佛的。叉如丹霞天然和尚,一天经过慧林寺,将大殿上的木雕佛像,搬下来燃火取暖,也是立脚在这点。还有四句诗说:『泥塑木雕兼彩画,涂青抹紫更敷金,若将此为如来像,笑煞南无观世音』,同是出发於这种精神。不过要有此体悟才可,否则,那就罪过无边,不可不特别慎重!

  然则要怎么样才得常不离佛

  大珠禅师说: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华严经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净名经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所以一有所著而不能体见诸法空寂性,要想得见如来的真义,那是绝对做…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关斋戒十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