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戍,於中無實自性可得。
世人不明白這叁方面的無實自性,所以於布施時,總是有所取著,就是執著有實在的能施,實在的所施,實在的施物,而不能做到叁輪體室,於是所行的布施,只是屬於世間的,不能成爲解脫的因素或戍佛的資糧。
菩薩以其般若慧,了達無有真實的施者、受者、施物,是爲叁輪體空的布施,唯有叁輪體空的布施,才成真正布施波羅密。『不過於中應當分別的:了達施者受者的性空,是我空;通達所施之物的性空,是法空。明白我法皆空,當知空郎出世,所以出世不是離這世間的意思,而是在這上面不再執著,不執著就得解脫,解脫是郎出世』。正因解脫即是出世,所以菩薩終日布施衆生,而能於法無住行於布施。
於法無住行於布施,亦郎所謂無相布施,無相布施,並不是施了就沒有了,而是功德更爲廣大,廣大到十方虛空那樣的,無量無邊不可思量。所以經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布施,是指空相應的布施,在這當中,含有不著空有的意思。謂不住相,就是不著有,行於布施,就是不著空。真正的布施,應該是如此。所以佛說:「應如足布施,不住於相」。這不是一件怎樣的難事,只是要我們,一面去廣行布施,一面不放在心裏,行其所當行,自可兩邊不著。一有所住著,就不能真正去行,真正去行的,決不能有所住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菩薩大行要在六度,本經所以只舉布施,因六度可攝萬行,而布施則叉可攝其余的五度。大珠禅師頓悟入道要門論說:『問:佛說六波羅密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密多子雲何具足而得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郎六度悉皆具足』。就是這意思的說明。
如布施中的無畏施,就統攝著持戒與忍辱的二度。人類最大的怖畏,無過感受生存的威脅及外物的喪失。你如持不殺生戒,衆生就沒有被殺的恐怖,你如持不偷盜戒,衆生就沒有被劫奪的恐怖。有時你雖好心解救他人的困難,對方不但不對你生起好感,反而子你種種的難堪,這時你能夠不以爲忤,安然隨順的忍受下去,決不以打報打,以瞠報瞠,使人不致感到有所畏懼,名無畏施。至布施中的法施,則可統攝精進、禅定、般若的叁度。般若是明達事理的,對於所說法,如沒有智慧的辨別,怎能去說法度生
禅定是監機的,如內心散亂而不知衆生的根性,怎能給予衆生適宜的法藥了精進是勇猛向前的,如沒有誨人不倦,利人不厭的精神,怎能廣度一切衆生?
寅 明心菩提
發菩提心的行者,從六度的實踐中,在與衆生接觸中,修養自己的身心,逐漸調伏了煩惱,再進一步的,腳踏實地的,修習止觀妙行,斷除所當斷的煩惱,而悟人諸法空寂性,名爲明心菩提。到了這個時候,親見緣起正法,得到真理潔息,悟佛之所悟,證佛之所證,就可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了。要知諸佛戍佛,不是得到個什麼,就是悟證緣起正法,佛法行者從修學中,如亦見到緣起正法,當然就可與諸佛互通聲息。如大小乘經中,都會這樣說道:『見緣起郎見法,見法郎見佛』。足以真正的悟證,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絲毫的差別。生佛所以有差別,在佛已悟緣起正法,衆生尚未有所體見。
本此可以知道:佛之所以爲佛,不是由於種族的高貴,不是由於相好的莊嚴,不是由於地位的特殊,不是由於財産的衆多,而是由於緣起正法的證悟。『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微妙而非淺顯的真理;這是有永久性,普徧性的絕對真理。圓滿覺證了正法,才名爲佛,所以佛是以正法爲身的,名爲法身,也就是絕對真理的具體顯現者』。真理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宇宙萬有的一切,無不是緣起的存在。昕可惜的,就是我們衆生,終日生活在緣起中,受緣起法的支配,而不能覺知是緣起,反而將緣起諸法,認爲有實自性的,所以流轉生死,不得自在解脫。現在修學佛法,要以緣起正法爲所觀察的對象,而期切實通達緣起法的真實相,以得到真理的體現。
大聖釋迦牟尼,既由證覺緣起法身而戍佛,爲佛子者從佛而學,如能覺證緣起正法,當然亦能證得法身。不特大乘菩薩,到了證悟時候,可以得到法身,就是聲聞行者,果能正覺緣起,同樣可得法身。如什公答盧山慧遠大師書說:『須陀洹名初得法身,阿羅漢名後得法身』。所以講到見佛,而見佛之所以爲佛,唯有體現緣起證得法身的佛子—真始能真正的做到。關於這點,性空大乘,同其他的學派,有著很大出入。一般以爲二乘聖者,只能得解脫身,不能得法性身。其實,緣起正法,既爲人人可證,證此法者就得法身,二乘人既可體澄緣起正法,爲什麼不能得到法身;所以其他學派,以佛證得法身,示與二乘有別,這是性空者所不能同意的。
以緣起正法而爲身的法身,既是永恒的普徧的絕對真理,當然唯有悟證到這正法,才是真正的見佛。佛恐人們著相見佛,特舉如何見佛這個問題,勘問須菩提,看看須菩提怎樣了解見佛的這同事。經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當知如來的法身,根本沒有相可見,無相可見的法身,亦即是諸法空性,所以這裏問的,是問可否由叁十二相的莊嚴身相得見如來
或問可否由佛陀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身相得見如來
因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以爲見到這些身相,就是見到如來,所以每個佛弟子,都想能夠見到佛,認爲能見到佛,就有很大功德。其實真正見佛,並不是這麼一同事,因而佛陀特別提出來問。
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而且具有高度的智慧,不但對緣起空寂性有所體悟,就是對見佛這事亦深有經驗,所以直捷了當的問答佛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是極爲肯定的,毫不含糊的,確有所見的答覆。爲什麼
因「如來所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身相」,乃「郎非身相」,要求它的真實性,根本是不可得的。原來佛陀的應化身相,是隨衆生的根機示現,應衆緣而作各種變化的,那裏會有身相的實性
『如取著假相爲佛,郎不見如實空相,自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爲如來了』。可見所謂見佛不見佛,問題不在身相土,而在是否體悟緣起空寂性。
須菩提所以敢這樣肯定的回答,實因他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有次佛從忉利天說法畢,回到這現實人問來,人間的佛弟子,因爲久不見佛,都很渴望的想見到佛,並以爲第一個見佛的功德最大。但佛教的規矩,不論在任何場合,比丘總是走在比丘尼前面的,所以此丘尼要想先見到佛,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可是有位證果的蓮華色比丘尼,總想第一個見到佛,便運用神通,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見到佛後,很歡喜的對佛說:『我今先見如來,實在開心極了』。佛卻不慌不忙的回答她說:『你以爲你先見到佛,錯了,真正第一個見到我的,是須菩提不是你』。蓮華色聽了這話,立刻向前後左右看,根本不見有須菩提共人,不免覺得異常的奇怪!
原來當時須菩提,並未參加歡迎的行列。當大衆興高彩烈去迎接佛時,須菩提曾很冷靜的作這樣的思惟:佛陀曾經說過,見法郎見佛,我何必去湊熱鬧?不如深觀緣起法性空寂,於是就從這深觀中,真正的見到如來,如來也就說他是第一個見佛。
叉,過去有兩個比丘,一心想去見佛陀,於是相偕同行,可是走到中途,彼此感到口渴,忽見前面池水,就想飲用,但池水中有蟲,沒有帶濾水囊,一個比丘持戒不飲,渴死生天,得先見佛,一個比丘飲未濾水,得在人間去見佛,佛悶斥他說,真正見到我的,是你的同伴,你沒有嚴格守持我的戒法,並未真正的見到我,亦郎此意。
須菩提本於自己的經驗及高度智慧的透視,說明如來示現的身相是虛假不實後,佛陀深以爲然,乃更告訴須菩提說:不但如來的身相,是虛假不真實的,就是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之相,無一不是虛假不真實的,所以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還他虛妄,不在虛妄的相上,執著有實自性,而體認到諸相非相,契入於法性空寂,那就在在處處,無不見到如來。古德說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固是這叁思思的表達;蘇東坡說的『山色無非清淨身』,亦是這一意思的透露。所以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唯有這樣的了達,才是真正見到如來的無相法身。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本經到處都在開顯,如十叁分中說的「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二十分中說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二十六分中說的「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吾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於中值得注意的,就是「轉輪聖王則是如來」的這話。依照印度的傳說,轉輪聖王出現於世,是具有叁十二相的,可是轉輪聖王,只名轉輪聖王,不得名爲如來,問題就在轉輪聖王,沒有悟證緣起正法,假定認爲具有叁十二相的,就是如來,轉輪聖王豈非即是如來
所以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佛在世時,以身相見佛,尚且見不到佛,佛滅度後,欲從塑畫的相中見佛,當然更不可能,禅宗學者,從禅觀中,深深的體認到這點,所以就有呵佛燒佛像的表現。如趙州示衆的叁轉語說:『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競,木佛不渡火』。因這是報身佛,不是真佛像,真佛是廓然無聖,不取一切報身佛的。叉如丹霞天然和尚,一天經過慧林寺,將大殿上的木雕佛像,搬下來燃火取暖,也是立腳在這點。還有四句詩說:『泥塑木雕兼彩畫,塗青抹紫更敷金,若將此爲如來像,笑煞南無觀世音』,同是出發於這種精神。不過要有此體悟才可,否則,那就罪過無邊,不可不特別慎重!
然則要怎麼樣才得常不離佛
大珠禅師說:氣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華嚴經說:『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淨名經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所以一有所著而不能體見諸法空寂性,要想得見如來的真義,那是絕對做…
《金剛經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