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概要▪P7

  ..续本文上一页不到的。

  诸相非相的实相,虽说是绝对真理,但因众生在诸相上,一向以来执著惯了,总觉要有个相才有所著落,一旦忽听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使没有宿根宿慧,实在难以信受得过。须菩提本於这一观点,特别向佛问道:「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甚深难解的般若法门,佛知不足一般众生所能信受得了的,但於无量佛所久集善根的众生,具有正知正见,具有福德智慧,能信此甚深般若法门,为人解脱的不二法门!当知具此净信的众生,是极为希有难得的,而为诸佛之所护念摄受的。不特佛说般若时,有人信受,就是末法时代的现在,亦还有人信受此般若法门的!

  诸法性空的空义,在此约略的一说。首需知道的:佛法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显示一切法的无实自性。其次需知的:佛法说空,显与世间学说思想的不同,世间任何进步的思想,或任何高深的哲理,总是在有上转来转去,绝对没有接触到空义。空为不共世法的特质。佛法所说的空,与世人所了解的空,有著很大的出入。世人以为空就是无,无就是没有,所以一听到佛法说空,或心惊毛竪,或疑谤不信。其实,空与无的含义,在梵文中稍有不同:无是的确没有的,空不是什么没有,约诸存在的一切,无有它的实自性,说名为空。如以为空是没有,这不是佛法所说的空,而是外道所说的断灭空。

  空,本可从多方面开显的,如所说的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但最根本的,大乘说有二空,就是我空与法空。我法二空是对我法二执说的:於有情的生命体上,执有实自性的,名为我执;於宇宙的万有法上,执有实自性的,名为法执。众生在生死海中,生生不已的形成不息奔放的生命狂流,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解脱,原因就是被这我法二执的两根绳子,牢牢的系缚住了,没有办法解开它的死结,所以只好随波逐浪的顺著生死之流,或上或下,或东或西。现在学佛,就是要从般若法门的修学中,开发般若的智慧,运用般若的慧剑」割断二执的绳索,体悟到我法二空,而获大自由大自在!

  以二空智破二种执证二空理,是大乘佛法的共说,但佛教学者对此,有著不同的意见,就是虚妄唯识系,认为通达我空,不一定要通达法空,而性空唯名系,认为通达我空,必然通达法空,如不通达法空,证明其我空亦未通达。在这两派不同的意见中,以现在讲的金刚经思想来看,性空唯名系的说法,无疑是契合般若空义的。如本经说:「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郎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郎著我、人、众生、寿者」。

  经中说的无我等四相,是显示我空;无法相,是显示法空;无非法相,是显示空亦复空的空空。从本经佛说三空来看,可知空是空得彻底的,决不拖泥带水的,在空中还留有不空在。所以通达我空而不通达法空,不是佛说空的本意。对於此义说得最明白的,无过本经说的「若取法相,郎著我、人、众生、寿者」的这话。取著法相,既然就是执著我等四相,证知并未通达我空。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唯是见五蕴和合的我空,亦复彻见组合生命的五蕴法空。这一思想,在般若性空的法门中,是到处流露著的。龙树菩萨的论典,更是发挥这一深义,所以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修学佛法的行者,在小乘方面,有七贤四圣,在大乘方面,有三贤十圣,而佛更被尊为圣中之圣。可是现在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贤圣差别?经中清楚答覆这问题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裏说的无为法,是指离诸戏论及诸取著的平等空寂性言。诸法空寂性,既是平等的,为什么叉说有差别?差别在人,不在空性,空性确是平等一味而无所不在的,但因人的证悟浅深不同,所以就显示出贤圣差别。例如虚空的周徧平等,然而,应於圆器则戍圆空,应於方器则戍方空。足以无为法性,一切贤圣分证,唯佛一人圆证。

  虽有分证圆证的差别,但真正证到毕竟空性,不论是佛、菩萨、声闻,绝对不会再取著我相、法相、非法相。为此,经中特别举出佛及声闻并诸菩萨,作为这一证明。

  佛是圆证无上菩提的,并为众生宣说这妙法的,在一般人看来,佛是有所得有所说的,但在佛陀本身,从不认为有个决定性的法为自己所证所说。须菩提本共高度的智慧,亦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回答佛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因为佛自所证以及化他所说,都是无实自性,

  空寂无相的,不唯如此,且必是性空无相,方得成佛而为众生说法。

  不特最高的佛陀,有此真切的认识,就是声闻的四果,亦各各有此体会。如证须陀洹的圣者,当其正证法性空寂,而契入法性之流时,在他的心念中,决不会这样想:我现在证得须陀洹果了。因为「须陀洹名为入流」,但法性之流本来空寂,有什么可入

  所以说:「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初果圣者如此,其後三果圣者,曾经初果阶段,不仅有此经验,而且所证更深,当更不会有所执取。如证阿罗汉者,经说「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郎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所以证果的圣者,决不会执取法相及非法相的。

  佛与声闻都是果上圣者,已经举之为证,虽菩萨尚在因中,但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亦契入於无为空寂性,不会再在我相、法相、非法相上有所取著,所以特再擧菩萨为证。凡是发了菩提心的都是菩萨,现在不以其他的菩萨为例,而以佛陀过去行菩萨道时的事实为例。佛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曾有一次遇到然灯古佛,时名儒童菩萨,或名善慧菩萨,见到佛的相好庄严,威仪庠序,生起高度的敬意,不特献上五朵金莲华以供佛,且布发掩泥让佛足踏而过。然灯佛见他这样的诚敬,就为他授记,谓於是後九十一劫,名曰贤幼,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菩萨遇佛闻法,乃得无生法忍,而证人第八地。

  得无生法忍,在一般以为,总有个所得,但在得忍的菩萨心境中,了解所谓无生法忍,根本就是无自性空,有个什么可得

  佛从此意考验须菩提,问他如来昔在然灯佛时,於所证的无生法忍,是不足有个什么所得

  智度论说:『有所得者,所谓以我心於诸法中取相故』。须菩提於不取相意,有深深的体会,所以很爽快而叉很肯定的回答说:「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因真证得无生法忍,不容有有所得心存在的,若有一所得的无生法在,是即显示你心有所取相,有所取相的心,是属生灭心,那裏还能证得无生法

  由此可知,行者虽得无生法忍,而於此法实无所得。

  乙 方便道次第

  子 明心菩提

  般若道的修学,从发心菩提开始,中间经过伏心菩提,终於到达明心菩提,证得无生法忍,可谓已戍圣者,但还没有圆满,还须继续前进,还有许多工作急待完成。

  『因为在明心菩提的这阶位上,向前发心菩提看,虽则已是开悟,但对後面佛果看,这不过是真正发菩提心的开始,是进一步的发胜义菩提心』。所谓『发胜义菩提心,就是从毕竟空中,起无缘大慈以入世度生。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所以现在讲的明心菩提,是方便道中的发心。

  在发胜义菩提心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中说的「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无法为发心者,亦无法为证得者。佛以自己经历的分证菩提果,一面以之问须菩提,一面印证须菩提说:「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

  当知如有某种真实有自性法,如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佛就与凡夫一样的,有我我所的妄执存在,不特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就是然灯佛也不会为佛授记,说佛於未来世中作佛,号为释迦牟尼。经说「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当时,现觉法性空寂,不见有能得所得,离一切相,然灯佛才为我授记呢』!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分证菩提就是天台说的分证郎佛,当然亦可叫做如来。本经说:「如来者,郎诸法如义」。唐译说:“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郎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郎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

  善现!若实无生,郎最胜义』。本经所说的诸法如义,就是真如、法性,能现觉这真如法性的,就是如来,并不是在诸法空寂性外,另有一法名为如义(如来)。唐译说是真如等增语者,意谓如来这一名词,是在诸法空寂性上,假立的名言,增益的语言。如来既是诸法如义,非别有法名为如来,所以经说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证菩提,确是无所得,这从上面种种开显,已很清楚。假定有人不了解这甚深义趣,以为如来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不特是个极大的错误

  而且郎是毁谤於佛,因为佛本无法可得,而你说佛有法可得,这不是谤佛是什么子所以唐译说:『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

  善现!由彼谤我,起不实执』。虽无责法可得,但佛所证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佛所证的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於诸法实相中,毫无自性可得,怎可以执为定实

  所以说非实。实尚不可执,叉怎麽可以执为是虚

  所以说非虚。无实无虚的无上徧正觉,郎诸法空性。虽说如此,但也不是离一切法而别有什么如如法性,所以经中接著叉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丑 出到菩提

  得无生法忍分证无上菩提的菩萨,就自利说,可谓已絍完成,但为了利他,叉不得不从空出假,广行菩萨大行。菩萨行所要做的工作,虽说多如恒河沙…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关斋戒十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