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概要▪P8

  ..续本文上一页数,但从各经论看,要不出於两大工作,就是庄严佛土与成熟众生。

  佛土,就是佛所软化的世界,为了净化美化这世界,不得不运用种种方便,将痛苦的黑暗的浊恶的世界,改造成为快乐的光明的清净的世界,是为庄严佛土。如吾人现在所住的世界,叫做五浊恶世,不仅众苦充满,且更黑暗重重,要将这世界建设戍美满而理想的世界,似乎很难,其实,只要有大愿心,发挥最大力量,是可做得到的。

  净土与秽土,似是外在的,其实是由内心的净秽,以区别外土净秽的,所以庄严净土这件大事,主要得从清净心中开拓出来。只要吾人内心清净,国土自然也就清净。佛地经说:『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心识净时,佛土便净。维摩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内心不净,不说没有净土的出现,郎有净土出现,住在其中的人,仍然感到痛苦,到处还是秽恶。如科学发达物产丰富的美国,特别是像誉为世界国都的纽约,自然环境的美化,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能不说很可以,但无可否认,今日纽约的肮脏,罪恶的众多,远超过其他都市·自不够格称为净土。

  所以真正要想得到净上,不足单凭物质建设所能得到的,亦即是说,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不论用怎样好的科学方法,来子以美化,如美化世界的人心,不彻底的加以改造,终日沉醉在贪、瞠、痴,慢、嫉妬、虚伪、欺诈、残暴、凶狠、谄曲的污浊心裏下过活,只会造出种种的罪恶,那裏会有净土出现

  然则我们岂不是没有得到净土的希望

  不!只要人人能够认真的改造心理,使内心清净,净土自然实现。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固是这个意思;太虚大师说的『建设人间净土』,亦郎这一精神表露。怎样净心

  要以毕竟净为净,谓於得净之时,其心不作净想,足为真正净心。

  还有一点要知道的,就是庄严国土,不足个人的事,足要集合同行同愿者,共同去推动的,决不是一人戍佛,世界郎戍净土,以接引我们到净土中去享乐。印顺论师的金刚经讲记中说:“菩萨在因中软化众生,以佛法摄集同行同愿者,同行菩萨行。结果,佛与所化众生(主伴)的功德,相摄相资,完成国土的圆满庄严。同行同愿的菩萨,同住於庄严的国土中。同中有不同,唯佛能究竟清净、圆满、自在。没有众会庄严的净土,不过是思辨的戏论』。

  世界既是菩萨所庄严起来的,当菩萨行诸善法以庄严净土时,在菩萨的心理上会不会有我能庄严佛土的思想?『须菩提木般若性空的正见,回答说:没有真实的国土可庄严,也没有真实的能庄严法。因为,佛土与佛土庄严,如幻如化,胜义谛中是非庄严的,不过随顺世俗,称之为庄严而已。般若经说无庄严为庄严,华严经说普庄严,都是由於性空慧的彻悟法性,净愿善行所戍』。所以经中雨度说到:「庄严佛土者,郎非庄严,足名庄严」。

  菩萨度化,除了庄严佛土,就是成熟众生,而庄严佛土的目的,也是为了摄化众生。所以维摩经说:“菩萨取於净土,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官室,随意无碍,若於虚空,终不能戍。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於空也』。正因菩萨的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所以能庄严净土;正因菩萨的庄严净土,严净佛国,所以能摄化众生。维摩经叉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戍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戍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可见严土与熟生,有其密切的关系。

  庄严佛土既是郎非庄严净土,成熟众生当亦不可作成熟众生想,唯有如此度生:方可算足真正菩萨。在菩萨度生时,若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那就执有能度的菩萨,所度的众生,人我之相不空,怎可称为菩萨

  要知所谓度生,根本等於未度,如前所说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此意。所以菩萨如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是郎很明显的有了一种自矜自负目空一切的狂态存在,这那裹足菩萨所应有的态度?佛之所以作如是说,是为令发大悲心的,应在离念上多用工夫,否则,妄念不息,有悲无智,怎能度他

  且念是怎样起的?起於人我分别之见犹存,所以不得名为菩萨。

  肇公注说:r菩萨自无,何有众生』

  此示菩萨与众生,都是假名安立的,既没有实质的能度菩萨,叉没有实质的所度众生,足以不应取著度生之相,一有所取著,就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的四相。然实际上,一切众生,性本体同,根本没有你我的对待,所以说菩萨即是说的众生,说众生即是说的菩萨。再说,生本无生,那裏可以叫做度?就是度亦自度,怎么可以名为度生)说实在的,如一有了人我之见,遇到可为我所化度的就欢喜,遇到不愿为我所化度的就悄嫌,遇到他人行六度行的,势必叉要竞争猜忌,展转情执,自缚自缠,你自己街向烦恼窟中钻进,怎么能够度生

  怎可称为菩萨

  寅究竟菩提

  菩萨的自行化他,到达了究竟圆满,是就完成无上佛果,名为究竟菩捉,亦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叉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郎很明显的显示诸法无自性空。诸法既是空无自性的,或有以为佛是觉者,岂非亦戍一无所知?如真一无所知,怎可称为觉者

  为除人们这一怀疑,所以佛陀说法到此,特别开显如来知见圆明,以示佛知佛见,超胜世间的凡夫以及出世的圣者。经中以五眼勘问须菩提,须菩提一一答有而不落於断灭。

  在佛法说,眼以能见为义,因为见有种种的不同,所以眼也就有各种差别,如本经所说的五眼,就是最明显的一例。关於五限,有时约五人各有一眼说,有时约佛一人具有五眼说。

  前者,如说:气世间人类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净的四大极微所构造成的。天眼的品质极其精做,所以能见人类肉眼所不能见的。如肉眼见表不见裏,见粗不见细,见前不见後,见近不见远,见明不见晤;而天眼却表裏、粗细、前後、远近、明暗,无不了了明见的。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约智慧的能见而说,属於心法。声闻有慧眼,能通达诸法无我空性。法眼,是菩萨所有的,他不但能通达空性,还能从空出假,能见如幻缘起的无量法相;能适应时机,以种种法门化度众生。佛眼,郎「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郎空假不二而圆见中道』。对这五眼的差别,古德曾有一颂说:『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所谓照异体还同,意约照见的殊胜,名为佛眼,其体实在不是离於前四而另外别有的。

  後者,是说在佛一人身上具有五眼:如佛所有的肉眼,不但能见凡人所见的,而且胜於凡夫的肉眼,能见无数的世界,不同凡夫有所限量。佛的天眼,亦胜过凡圣的天眼,如几夫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二乘天眼,唯见二二千大干世界;菩萨天眼,虽说胜过二乘,但较佛叉差得很远,因为唯有佛的天眼,始能见到恒河沙敷的佛土。再以慧眼来说,二乘人的慧眼,只能照见我空,菩萨乘的慧眼,亦只是分证法空,而佛的慧眼能圆照三空,洞彻诸法无实自性。更以法眼来说,菩萨固已得到法限,但因所知障还未穷尽,所以地地之中,各有他的分限,唯有佛的法眼,所知障尽,无法不知,也就无生不度。这样说来,可知所谓四眼,不过表其随感斯应而已,实则唯一佛眼。古德说:“前四在佛,总名佛眼』。『佛眼,智无不极,照无不圆者,以俗谛言,徧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而这唯佛所能,不是一般凡夫及一般圣者所能的。

  佛陀不特具有五眼,而且具有种种智慧,足以洞观一切,无不悉知悉见。关於这点,佛先举喻说:如一恒河中的沙,在凡夫的立场上,已经没有办法,可以数得清楚。现在就此恒河中的沙来分别,一粒沙一条恒河,一粒沙一条恒河,有如一恒河中沙那么多恒河,诸位试想一想,这麽多的恒河,是不是多得不可胜数

  而这多得不可胜数的,恒河所有沙,一粒沙一个佛世界,一粒沙一个佛世界,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这么多的佛世界,诸位再想一想,是不是多得没有办法可以计算尹谁也承认这是多得比天文数字还要多得百千万亿倍。我们知道,一个佛世界的众生,已经多得不得了,如是这么多佛世界的所有众生,自然更是多得无量无数,在这无量无数的众生中,每一众生有各种不同的活动心理,无量无数的众生,其心念的众多,更是不可说不可说。但是任何一个众生,动了一个任何心念,在佛陀的深彻智慧洞照下,无不了了明知。所以我们常说:你不要随便打妄想,如打一个什么妄想,佛会明白知道的。

  佛为什么能知这么多众生的这么多心念?要知每个众生的心念,都是缘起无自性的非心。我们所以说它为心,不过是假名为心而已,求其实在的自体,是不可得的。无实自体的众生心,在平等空寂性中,是无二无别异的。大圣佛陀既已彻证缘起无自性的心,当然就能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刹那刹那无不徧知。

  缘起假名的心,为什么说它非心

  要知众生心念的活动,不外是在三世的时间中,如果说它是有,不妨在三世的时间中追求,看看它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

  抑或是未来

  『如说心在过去,过去已过去了,过去郎灭无,那裏还有心可得

  若心在现在,现在念念不住,那裏有实心可得

  而且,现在不离於过去未来,过去未来都不可得,叉从那裏安立现在?倘使说心在未来,未来郎来世,未生郎还没有,这怎么有未来心可得

  於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惟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说诸心非心』。正因为诸心非心,所以佛能圆见一切,而无有任何障碍。

  众生的这念心,由於世人认识不清,而在上面生起种种妄执。如执心是实有者说:我们的心虽是前後相续不断的,但前一念决不足後一念,而後一念亦不是前一念,并且前一念心有前一念心的实有自体,後一念心有後一念心…

《金刚经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关斋戒十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