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數,但從各經論看,要不出於兩大工作,就是莊嚴佛土與成熟衆生。
佛土,就是佛所軟化的世界,爲了淨化美化這世界,不得不運用種種方便,將痛苦的黑暗的濁惡的世界,改造成爲快樂的光明的清淨的世界,是爲莊嚴佛土。如吾人現在所住的世界,叫做五濁惡世,不僅衆苦充滿,且更黑暗重重,要將這世界建設戍美滿而理想的世界,似乎很難,其實,只要有大願心,發揮最大力量,是可做得到的。
淨土與穢土,似是外在的,其實是由內心的淨穢,以區別外土淨穢的,所以莊嚴淨土這件大事,主要得從清淨心中開拓出來。只要吾人內心清淨,國土自然也就清淨。佛地經說:『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心識淨時,佛土便淨。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內心不淨,不說沒有淨土的出現,郎有淨土出現,住在其中的人,仍然感到痛苦,到處還是穢惡。如科學發達物産豐富的美國,特別是像譽爲世界國都的紐約,自然環境的美化,物質生活的享受,不能不說很可以,但無可否認,今日紐約的肮髒,罪惡的衆多,遠超過其他都市·自不夠格稱爲淨土。
所以真正要想得到淨上,不足單憑物質建設所能得到的,亦即是說,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不論用怎樣好的科學方法,來子以美化,如美化世界的人心,不徹底的加以改造,終日沈醉在貪、瞠、癡,慢、嫉妬、虛僞、欺詐、殘暴、凶狠、谄曲的汙濁心裏下過活,只會造出種種的罪惡,那裏會有淨土出現
然則我們豈不是沒有得到淨土的希望
不!只要人人能夠認真的改造心理,使內心清淨,淨土自然實現。維摩經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固是這個意思;太虛大師說的『建設人間淨土』,亦郎這一精神表露。怎樣淨心
要以畢竟淨爲淨,謂於得淨之時,其心不作淨想,足爲真正淨心。
還有一點要知道的,就是莊嚴國土,不足個人的事,足要集合同行同願者,共同去推動的,決不是一人戍佛,世界郎戍淨土,以接引我們到淨土中去享樂。印順論師的金剛經講記中說:“菩薩在因中軟化衆生,以佛法攝集同行同願者,同行菩薩行。結果,佛與所化衆生(主伴)的功德,相攝相資,完成國土的圓滿莊嚴。同行同願的菩薩,同住於莊嚴的國土中。同中有不同,唯佛能究竟清淨、圓滿、自在。沒有衆會莊嚴的淨土,不過是思辨的戲論』。
世界既是菩薩所莊嚴起來的,當菩薩行諸善法以莊嚴淨土時,在菩薩的心理上會不會有我能莊嚴佛土的思想?『須菩提木般若性空的正見,回答說:沒有真實的國土可莊嚴,也沒有真實的能莊嚴法。因爲,佛土與佛土莊嚴,如幻如化,勝義谛中是非莊嚴的,不過隨順世俗,稱之爲莊嚴而已。般若經說無莊嚴爲莊嚴,華嚴經說普莊嚴,都是由於性空慧的徹悟法性,淨願善行所戍』。所以經中雨度說到:「莊嚴佛土者,郎非莊嚴,足名莊嚴」。
菩薩度化,除了莊嚴佛土,就是成熟衆生,而莊嚴佛土的目的,也是爲了攝化衆生。所以維摩經說:“菩薩取於淨土,皆爲饒益諸衆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官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戍。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正因菩薩的教化衆生、成就衆生,所以能莊嚴淨土;正因菩薩的莊嚴淨土,嚴淨佛國,所以能攝化衆生。維摩經叉說:『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戍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戍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可見嚴土與熟生,有其密切的關系。
莊嚴佛土既是郎非莊嚴淨土,成熟衆生當亦不可作成熟衆生想,唯有如此度生:方可算足真正菩薩。在菩薩度生時,若說「我當滅度無量衆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衆生,人我之相不空,怎可稱爲菩薩
要知所謂度生,根本等於未度,如前所說無一衆生實滅度者,就是此意。所以菩薩如說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是郎很明顯的有了一種自矜自負目空一切的狂態存在,這那裹足菩薩所應有的態度?佛之所以作如是說,是爲令發大悲心的,應在離念上多用工夫,否則,妄念不息,有悲無智,怎能度他
且念是怎樣起的?起於人我分別之見猶存,所以不得名爲菩薩。
肇公注說:r菩薩自無,何有衆生』
此示菩薩與衆生,都是假名安立的,既沒有實質的能度菩薩,叉沒有實質的所度衆生,足以不應取著度生之相,一有所取著,就是執著我、人、衆生、壽者的四相。然實際上,一切衆生,性本體同,根本沒有你我的對待,所以說菩薩即是說的衆生,說衆生即是說的菩薩。再說,生本無生,那裏可以叫做度?就是度亦自度,怎麼可以名爲度生)說實在的,如一有了人我之見,遇到可爲我所化度的就歡喜,遇到不願爲我所化度的就悄嫌,遇到他人行六度行的,勢必叉要競爭猜忌,展轉情執,自縛自纏,你自己街向煩惱窟中鑽進,怎麼能夠度生
怎可稱爲菩薩
寅究竟菩提
菩薩的自行化他,到達了究竟圓滿,是就完成無上佛果,名爲究竟菩捉,亦郎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說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叉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郎很明顯的顯示諸法無自性空。諸法既是空無自性的,或有以爲佛是覺者,豈非亦戍一無所知?如真一無所知,怎可稱爲覺者
爲除人們這一懷疑,所以佛陀說法到此,特別開顯如來知見圓明,以示佛知佛見,超勝世間的凡夫以及出世的聖者。經中以五眼勘問須菩提,須菩提一一答有而不落於斷滅。
在佛法說,眼以能見爲義,因爲見有種種的不同,所以眼也就有各種差別,如本經所說的五眼,就是最明顯的一例。關於五限,有時約五人各有一眼說,有時約佛一人具有五眼說。
前者,如說:氣世間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淨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天眼的品質極其精做,所以能見人類肉眼所不能見的。如肉眼見表不見裏,見粗不見細,見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見明不見晤;而天眼卻表裏、粗細、前後、遠近、明暗,無不了了明見的。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於心法。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衆生。佛眼,郎「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郎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對這五眼的差別,古德曾有一頌說:『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所謂照異體還同,意約照見的殊勝,名爲佛眼,其體實在不是離於前四而另外別有的。
後者,是說在佛一人身上具有五眼:如佛所有的肉眼,不但能見凡人所見的,而且勝於凡夫的肉眼,能見無數的世界,不同凡夫有所限量。佛的天眼,亦勝過凡聖的天眼,如幾夫天眼,只見肉眼所不能見;二乘天眼,唯見二二千大幹世界;菩薩天眼,雖說勝過二乘,但較佛叉差得很遠,因爲唯有佛的天眼,始能見到恒河沙敷的佛土。再以慧眼來說,二乘人的慧眼,只能照見我空,菩薩乘的慧眼,亦只是分證法空,而佛的慧眼能圓照叁空,洞徹諸法無實自性。更以法眼來說,菩薩固已得到法限,但因所知障還未窮盡,所以地地之中,各有他的分限,唯有佛的法眼,所知障盡,無法不知,也就無生不度。這樣說來,可知所謂四眼,不過表其隨感斯應而已,實則唯一佛眼。古德說:“前四在佛,總名佛眼』。『佛眼,智無不極,照無不圓者,以俗谛言,徧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而這唯佛所能,不是一般凡夫及一般聖者所能的。
佛陀不特具有五眼,而且具有種種智慧,足以洞觀一切,無不悉知悉見。關於這點,佛先舉喻說:如一恒河中的沙,在凡夫的立場上,已經沒有辦法,可以數得清楚。現在就此恒河中的沙來分別,一粒沙一條恒河,一粒沙一條恒河,有如一恒河中沙那麼多恒河,諸位試想一想,這麽多的恒河,是不是多得不可勝數
而這多得不可勝數的,恒河所有沙,一粒沙一個佛世界,一粒沙一個佛世界,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這麼多的佛世界,諸位再想一想,是不是多得沒有辦法可以計算尹誰也承認這是多得比天文數字還要多得百千萬億倍。我們知道,一個佛世界的衆生,已經多得不得了,如是這麼多佛世界的所有衆生,自然更是多得無量無數,在這無量無數的衆生中,每一衆生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心理,無量無數的衆生,其心念的衆多,更是不可說不可說。但是任何一個衆生,動了一個任何心念,在佛陀的深徹智慧洞照下,無不了了明知。所以我們常說:你不要隨便打妄想,如打一個什麼妄想,佛會明白知道的。
佛爲什麼能知這麼多衆生的這麼多心念?要知每個衆生的心念,都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我們所以說它爲心,不過是假名爲心而已,求其實在的自體,是不可得的。無實自體的衆生心,在平等空寂性中,是無二無別異的。大聖佛陀既已徹證緣起無自性的心,當然就能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刹那刹那無不徧知。
緣起假名的心,爲什麼說它非心
要知衆生心念的活動,不外是在叁世的時間中,如果說它是有,不妨在叁世的時間中追求,看看它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
抑或是未來
『如說心在過去,過去已過去了,過去郎滅無,那裏還有心可得
若心在現在,現在念念不住,那裏有實心可得
而且,現在不離於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可得,叉從那裏安立現在?倘使說心在未來,未來郎來世,未生郎還沒有,這怎麼有未來心可得
於叁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惟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說諸心非心』。正因爲諸心非心,所以佛能圓見一切,而無有任何障礙。
衆生的這念心,由於世人認識不清,而在上面生起種種妄執。如執心是實有者說:我們的心雖是前後相續不斷的,但前一念決不足後一念,而後一念亦不是前一念,並且前一念心有前一念心的實有自體,後一念心有後一念心…
《金剛經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