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實有自體。如問什麼是我們的心,說這就是心,殊不知這已落於常見的窠臼。有以爲只可說現在一念心是實有的,過去未來心說它是實有,那就不是事實。作如此說的,當然自以爲是,殊不知這叉落於斷見的深坑。還有認爲我們的心,是不生不滅永恒不變的,所謂常住真心,至於生滅變易,刹那演化的一念心,只是心的假相,不能代表木有的真心,殊不知這同樣有它的問題。
從上敍述看來,證知這一念心,不是容易了解的,如要真正了解緣起假名心的非心,唯有從叁世心的極無自性去體會。關於叁心了不可得,在我國禅宗有個脍炙人口的故事:從前有位有名的德山禅師,在未轉入禅宗之前,本是學教的,對於金剛般若經,曾下過一番研究的工夫,並認爲是很有心得的,特著了一部金剛經疏鈔。一天,自北方到南方來,路上遇到一個賣餅的婆幹,正好這時德山感到肚餓,於是向婆子買餅來做點心吃。賣餅的婆子很怪,不立郎賣餅給他,卻問他背上背的什麼
德山很老實的告訴她說:我背的是金剛經疏鈔。賣餅的婆子接著對他說:我知道金剛經裏說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叁句話,那我現在問你,你買點心是點那個心?假定你答得對了,這個餅子就算我供養你。德山經她這樣一問,竟然不知如何以對。於是知道平時專在書本上用工夫不行,因而毫不猶豫的燒掉自己所著的青龍疏鈔,到龍潭苦參一個時期,到吹滅紙燈時,始悟其中真義。由這可以知道無自性空而緣起假名的心,是甚深最甚深,不足一般凡小所能透徹了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無礙的見其真相。
七 受持本經的功德
金剛般若經,在諸經典中,是極殊勝的。如經中說:「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我們試想一想,本經的殊勝,到達了什麼程度
正因如此殊勝,所以受持本經,其所得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但所得的功德,究竟殊勝到什麼程度,這要從比較中,才能顯示出來,所以在般若經中,隨處可見校量功德。
在本經中,前後有八次校量功德,而且一次比一次來得深刻。在依法出生分第一次校量功德,只用二二千大幹世界的七寶布施,以比較受持此經以及爲他人說的功德勝劣。經說:「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倡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在無爲福勝分第二次校量功德,就用恒河沙數叁千大幹世界的七寶以用布施,但仍不及受持本經的功德殊勝。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在如法受持分第叁次校量功德,不是用外在的財物布施,而是用內在的生命布施,且以恒河沙數的生命布施,來比較受持木經及爲人說法的功德。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在持經功德分第四次校量功德,於每日叁時以恒河沙數生命布施,而且不是一天兩天如此,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這麼久都是如此的,可是所得功德,仍然不及聽聞此經的功德。經說:「若複有人間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在能淨業障分第五次校量功德,是以佛陀自己供養無量諸佛所得的功德,來比較受持本經所得的功德。經說:「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在福智無比分第六次校量功德,就全經說,雖是第六次校德,但在方便道中,卻是第一次校德,所以是以七寶持用布施,唯前般若道中,只說充滿叁千大幹世界的七寶,但現在卻將七寶聚集如須彌山那樣高來布施,其功德當然是很大的,然仍不及受持此經所得的功德。經說:「若人從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在不受不貪分第七次校量功德,謂如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恒河沙世界的七寶持用布施,其所得的功德,當然是廣大無邊的,但「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戍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在應化非真分第八次校量功德,是以充滿無量阿儈只世界的七寶持用布施,來與受持此經的功德比較。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
從上重重校量功德看來,可知受持木經的功德,是極殊勝無比的,且以七寶的財施來說:能以財物施人,固可解決人們物質生活的困難,不致感受生活匮乏的痛苦,但它畢竟是暫時的,部分的;可是『法施,能啓發人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向上增進以及解脫、戍佛,由此而可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可及』!再以生命的內施來說:無可否認的,生命比財物寶貴得多,如以生命布施,其功德當更大,但這畢竟仍是屬於暫時性的救濟,並不能真正解決衆生的大問題。受持般若教典與講解般若義理,「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濟,能拯拔墮落的人格,開發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趨向光明,一直到究竟的解脫。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無可計算了」。再從福德智慧說:以七寶財物布施,這只屬於修福,受持是經與講說是經,則爲福慧雙修,郎自己受持是修慧,爲他人說是修福,叉自己受持是自利,爲他人說是利他,自他俱利,福慧雙修,這個功德自不是財施功德可比擬的!因此,我們應該受持此經,並爲他人宣說。佛在大般若經中曾經說過:所有一切諸法,皆在般若經中攝盡,所以般若在諸經中是最重要的,而金剛經尤爲般若經中最重要的,足以讀誦金剛經,那就無異是讀大般若經,如果說得更鄭重一點,亦郎無異是讀叁藏十二部的敵典。是以自古以來,讀誦受持此金剛經者很多,共故就在於此。
八 結 說
如來自戍道後,住世四十九年,從鹿野苑開始,到寂滅場爲止,於此長時期間,談經叁百余會。有的時候論性,有的時候明相,有的時候道有,有的時候說空,然不論怎樣宣說,但其唯一終極目的,無非是欲一切衆生,證到如來同一法身,亦即希望每個衆生成佛。由於衆生的情執太深,不是執著這個,就是執著那個,佛陀逼不得已,乃於般若會上,以四處十六會,特別廣談般若,詳闡畢竟性空,以蕩滌衆生的情執,令悟證諸法的空性,由此可知般若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所以不論宗門教下,或是禅淨顯密行者,如欲了生死得解脫,或欲去妄執證實相,不可不修習般若,不可不深明般若。不深明般若,郎不能徹悟大乘,不修習般若,郎不能實證空相。因般若一徑爲諸佛母,叁世諸佛同所依止,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般若所出的。大般若經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尊重法,郎是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經典,如是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經典,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共所護念』。諸位試想一下:諸佛尚且尊重般若,護念般若,我們初發心的學佛行者,豈可忽視般若而不修學
本經爲般若的綱要,而其中心的意旨,在合衆生悟明二谛,證人中道,生起正見,在令衆生發起大菩提心,修學菩薩深廣大行,在令衆生斷除一切深重障染,澄得最高無上菩提。就通而言,本經是普利叁根,就局而論,則是獨被菩薩大機。所以經說:「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本經既以大乘根器爲所化度的對象,所以經中叉說:「若有人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足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叉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足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一。所以信解般若,就是大乘根器。如果是好樂小法的,對於此經就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佛在世時,聽受信解般若,還不算是很難,末法時代衆生,能夠聽受信解,就希有難得了。如經說:「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所以能夠聽聞般若,的確是很殊勝難得的。
在這世亂時荒的今日,在這人類瀕於毀滅邊緣的今日,我們得能在被譽爲世界首都的紐約,講說以及聽聞甚深般若,不能不說是一種殊勝因緣!唯此般若甚深最甚深,在這短短的五次講說中,實不能將經中要義詳爲發揮,真正可說只是概要式的敍說。諸位身居繁華的紐約,不以路遠或工作忙碌,每次准時來聽,這不特證知諸位是屬大乘根器,亦可證知諸位是能信受般若,更可證知諸位是有福德善根的。如經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巳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最後,謹祝諸位從般若波羅密多的修學中,完成自他兩利,圓滿福慧二嚴。
《金剛經概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