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实有自体。如问什么是我们的心,说这就是心,殊不知这已落於常见的窠臼。有以为只可说现在一念心是实有的,过去未来心说它是实有,那就不是事实。作如此说的,当然自以为是,殊不知这叉落於断见的深坑。还有认为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所谓常住真心,至於生灭变易,刹那演化的一念心,只是心的假相,不能代表木有的真心,殊不知这同样有它的问题。
从上敍述看来,证知这一念心,不是容易了解的,如要真正了解缘起假名心的非心,唯有从三世心的极无自性去体会。关於三心了不可得,在我国禅宗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前有位有名的德山禅师,在未转入禅宗之前,本是学教的,对於金刚般若经,曾下过一番研究的工夫,并认为是很有心得的,特著了一部金刚经疏钞。一天,自北方到南方来,路上遇到一个卖饼的婆干,正好这时德山感到肚饿,於是向婆子买饼来做点心吃。卖饼的婆子很怪,不立郎卖饼给他,却问他背上背的什么
德山很老实的告诉她说:我背的是金刚经疏钞。卖饼的婆子接著对他说:我知道金刚经裏说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三句话,那我现在问你,你买点心是点那个心?假定你答得对了,这个饼子就算我供养你。德山经她这样一问,竟然不知如何以对。於是知道平时专在书本上用工夫不行,因而毫不犹豫的烧掉自己所著的青龙疏钞,到龙潭苦参一个时期,到吹灭纸灯时,始悟其中真义。由这可以知道无自性空而缘起假名的心,是甚深最甚深,不足一般凡小所能透彻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无碍的见其真相。
七 受持本经的功德
金刚般若经,在诸经典中,是极殊胜的。如经中说:「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我们试想一想,本经的殊胜,到达了什么程度
正因如此殊胜,所以受持本经,其所得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议。但所得的功德,究竟殊胜到什么程度,这要从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在般若经中,随处可见校量功德。
在本经中,前後有八次校量功德,而且一次比一次来得深刻。在依法出生分第一次校量功德,只用二二千大干世界的七宝布施,以比较受持此经以及为他人说的功德胜劣。经说:「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倡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在无为福胜分第二次校量功德,就用恒河沙数三千大干世界的七宝以用布施,但仍不及受持本经的功德殊胜。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在如法受持分第三次校量功德,不是用外在的财物布施,而是用内在的生命布施,且以恒河沙数的生命布施,来比较受持木经及为人说法的功德。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在持经功德分第四次校量功德,於每日三时以恒河沙数生命布施,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如此,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这么久都是如此的,可是所得功德,仍然不及听闻此经的功德。经说:「若复有人间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在能净业障分第五次校量功德,是以佛陀自己供养无量诸佛所得的功德,来比较受持本经所得的功德。经说:「若复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在福智无比分第六次校量功德,就全经说,虽是第六次校德,但在方便道中,却是第一次校德,所以是以七宝持用布施,唯前般若道中,只说充满三千大干世界的七宝,但现在却将七宝聚集如须弥山那样高来布施,其功德当然是很大的,然仍不及受持此经所得的功德。经说:「若人从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在不受不贪分第七次校量功德,谓如有发大心的菩萨,以充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持用布施,其所得的功德,当然是广大无边的,但「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戍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在应化非真分第八次校量功德,是以充满无量阿侩只世界的七宝持用布施,来与受持此经的功德比较。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从上重重校量功德看来,可知受持木经的功德,是极殊胜无比的,且以七宝的财施来说:能以财物施人,固可解决人们物质生活的困难,不致感受生活匮乏的痛苦,但它毕竟是暂时的,部分的;可是『法施,能启发人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向上增进以及解脱、戍佛,由此而可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可及』!再以生命的内施来说:无可否认的,生命比财物宝贵得多,如以生命布施,其功德当更大,但这毕竟仍是属於暂时性的救济,并不能真正解决众生的大问题。受持般若教典与讲解般若义理,「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济,能拯拔堕落的人格,开发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趋向光明,一直到究竟的解脱。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无可计算了」。再从福德智慧说:以七宝财物布施,这只属於修福,受持是经与讲说是经,则为福慧双修,郎自己受持是修慧,为他人说是修福,叉自己受持是自利,为他人说是利他,自他俱利,福慧双修,这个功德自不是财施功德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应该受持此经,并为他人宣说。佛在大般若经中曾经说过:所有一切诸法,皆在般若经中摄尽,所以般若在诸经中是最重要的,而金刚经尤为般若经中最重要的,足以读诵金刚经,那就无异是读大般若经,如果说得更郑重一点,亦郎无异是读三藏十二部的敌典。是以自古以来,读诵受持此金刚经者很多,共故就在於此。
八 结 说
如来自戍道後,住世四十九年,从鹿野苑开始,到寂灭场为止,於此长时期间,谈经三百余会。有的时候论性,有的时候明相,有的时候道有,有的时候说空,然不论怎样宣说,但其唯一终极目的,无非是欲一切众生,证到如来同一法身,亦即希望每个众生成佛。由於众生的情执太深,不是执著这个,就是执著那个,佛陀逼不得已,乃於般若会上,以四处十六会,特别广谈般若,详阐毕竟性空,以荡涤众生的情执,令悟证诸法的空性,由此可知般若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所以不论宗门教下,或是禅净显密行者,如欲了生死得解脱,或欲去妄执证实相,不可不修习般若,不可不深明般若。不深明般若,郎不能彻悟大乘,不修习般若,郎不能实证空相。因般若一径为诸佛母,三世诸佛同所依止,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般若所出的。大般若经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尊重法,郎是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经典,如是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经典,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共所护念』。诸位试想一下:诸佛尚且尊重般若,护念般若,我们初发心的学佛行者,岂可忽视般若而不修学
本经为般若的纲要,而其中心的意旨,在合众生悟明二谛,证人中道,生起正见,在令众生发起大菩提心,修学菩萨深广大行,在令众生断除一切深重障染,澄得最高无上菩提。就通而言,本经是普利三根,就局而论,则是独被菩萨大机。所以经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本经既以大乘根器为所化度的对象,所以经中叉说:「若有人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足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叉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足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一。所以信解般若,就是大乘根器。如果是好乐小法的,对於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佛在世时,听受信解般若,还不算是很难,末法时代众生,能够听受信解,就希有难得了。如经说:「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所以能够听闻般若,的确是很殊胜难得的。
在这世乱时荒的今日,在这人类濒於毁灭边缘的今日,我们得能在被誉为世界首都的纽约,讲说以及听闻甚深般若,不能不说是一种殊胜因缘!唯此般若甚深最甚深,在这短短的五次讲说中,实不能将经中要义详为发挥,真正可说只是概要式的敍说。诸位身居繁华的纽约,不以路远或工作忙碌,每次准时来听,这不特证知诸位是属大乘根器,亦可证知诸位是能信受般若,更可证知诸位是有福德善根的。如经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最後,谨祝诸位从般若波罗密多的修学中,完成自他两利,圆满福慧二严。
《金刚经概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