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概要▪P5

  ..續本文上一頁生的問題,永遠不能獲得圓滿解決。

  在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可以活到八萬大劫,定樂可說到達無以複加,但是有定無慧,經過八萬劫後,仍然落於空亡。印度某些宗教師,以爲到達非想非非想,就是解脫涅槃,生命問題得到解決,其實仍然取著叁界想,並未真正的得到解脫。

  如佛在世時,印度有一修這定的行者,修到有了相當的工夫,可以耳聞鳥嗚魚躍,覺得其昔噪擾不堪,於是動起一念瞠心,要想食盡這些魚鳥,以除修定的障礙。郎因這念瞠心,報盡仍要墮落,可見叁界之內,無一是究竟處。所以佛菩薩教化衆生,從不教人生天,總是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以獲得身心的究竟解脫。

  涅槃是印度話,中國譯爲滅度。依通常的解說,滅除種種的煩惱,度脫生死的大苦,就叫涅槃。但據近人從梵文的原義說:『涅槃的字義,有消散的意思,郎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或說涅有寂靜與寂滅的二義;盤指身心上生活上的煩惱過患,含有激烈的闘爭特性。將這含有聞爭性的煩惱過患,運用犀利的般若慧劍,予以從根源上斬絕,而獲得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痛苦消除,名爲涅槃。

  世人不知佛法所說涅槃的真義,往往誤認涅槃爲枯寂,其實涅槃那裏是這樣的

  英人毒爾斯著世界史綱中說:『諸惡既除,我之一念已不留於私念中,於是乃達更高之智慧,郎入涅槃』。這是大解脫大自在的境界,那裏是枯寂者所見的涅槃

  涅槃在佛法中,通常說有兩種,就是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湼盤。前者,如已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雖已掃除各種鬥爭性的煩惱過患,徹見一切法的空寂性,獲得內心的自在解脫,但因還有現實生命的存在,從身體而來的饑寒老病等苦,仍是免不了的,所以名爲有余依。後者,如『無學舍身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名爲無余』。到了這個境地,就真正的滅掉了一切妄染,滅掉了一切惑、業、苦,而得無累自在。所以佛法說的涅槃,決不是死的別名,亦不是我國宋儒誤認寂滅爲一事不爲主義。不過入涅槃後,身心上的一切動亂紛擾完全沒有,倒是真的

  『無余涅槃,爲叁乘聖者所共入,菩薩也會歸於此;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郎此無余湼盤的無方大用,能悲願無盡,不證實際罷了。本經以無余涅槃度脫一切衆生,即本於叁乘同入一法性,叁乘同得一解脫的立場。也就因此,「通教叁乘」而「但爲菩薩」』。

  —發廣大心的菩薩,在實際上,雖不斷的在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但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從來不見有一衆生爲其所滅度的,雖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但仍不休不息的廣度一切衆生。度生而實無所度,是顯示般若慧的不著有;無所度而度之不息,是顯示般若慧的不著空。

  從世俗的眼光看,世間明明有衆生,菩薩的確在度生,怎麼可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當知所謂衆生,是緣起和合的假相,根本沒有實自性可得,菩薩運用般若妙慧,觀察緣起的相關性,『通達自身衆生身爲同一空寂性,無二無別,不見實有衆生爲所度者。必如此,才是菩薩的大菩提心,才能度一切衆生』。再說,衆生乃是緣合假現的生相,其性實本無生的,無生當然無滅,無生無滅,還有什麼叫做得湼盤?所以一般見有衆生,見有衆生證得涅槃,完全是屬妄念分別,假定沒有妄念分別,衆生尚且不可得,更那裏還有得涅槃者

  菩薩深深的體認到緣起無性的真理,所以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度生的菩薩,須以般若慧,透辟了解沒有實在衆生爲自己所度,假定認爲有個實在衆生爲自己所度,那就是「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而不是一個真正發心的菩薩。究竟無我第十七分亦說:「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郎不名菩薩」。不但菩薩如此,就是佛陀亦然。如經後說:「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郎有我、人、衆生、壽者」,而不是一個完戍正覺的佛陀。

  從這可見執有可度的衆生,不特不能契於無所得的般若,亦不能如法的降伏其心,其心不能降伏,當然亦郎不能安住於菩提心,不住菩提心,那裏還有菩薩資格産所以說郎非菩薩。菩薩之所以得名爲菩薩,全在菩提心的支持,什麼時候失去菩提心,什麼時候就取消你的菩薩頭街。菩提心在菩薩立場上的重要,由此可知。

  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在木經中處處見到。從各段經文說到這四相時,我們可以明確的體會到:執著諸法有實自性,必然就會妄取四相;了解諸法無自性空,自然通達無我相等。如是四相,都是有情的異名,或是從一自我所開出的,不知這是從衆生的某一特性假名安立,自然就會在這假名上執爲實有。

  我相,謂於四大五蘊和合相績的假相中,執有一個主宰者,是爲我相。人相,謂對我相而言,因爲有我,必然就有對待的人,如廣大的人類,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們爲人』是爲人相。衆生相,謂我所對待的不只一人,所有人及非人,如所說的九類衆生的差別相,是爲衆生相。壽者相,謂於一期生命相續中,執有長短壽命,是爲壽者相。

  太虛大師更就各個有情具此四相說:如各自稱爲我,就是我相;我具我的人格,是爲人相;我是屬於衆緣和合而生的,是爲衆生相;我的生命一期存在於世間,是爲壽者相。四相有這兩種不同說法,但都可以講得通的。

  執見情深的衆生,終日在人我是非中打滾,從來沒有突破四相的綱羅,不是執此,就是執彼,所以於生死中輪轉不息。如以般若慧觀察,那你就將發現,在緣起和合的生命體上,根本沒有實在的自我可得,我相沒有,與我對待的人相,自亦了不可得,而衆生相、壽者相,當亦隨之歸於烏有。通達四相皆空,自然不會執有實在衆生得滅度者。所以菩薩於度生時,須以般若深自觀察,必要不著衆生爲所度之相,更要不著自己爲能度之相。

  發菩提心的菩薩,假定以爲我能度諸衆生,就是執著我相,人及衆生爲我所度,就是著人相、衆生相,有我、人、衆生相的恒時存在,就是著壽者相。四相不空,怎可稱爲菩薩

  本經後說:「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怎可執著我是能度的菩薩子

  然要怎樣才是菩薩?經中叉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再說,菩薩與衆生,木沒有異性,悟了,衆生就是菩薩;迷了,菩薩就是衆生。至有沒有四相的妄執,關鍵全在迷悟的如何。圓覺經說:『未除四種相,不得戍菩提J。無四相的重要,在此。

  醜 伏心菩提

  菩薩發了菩提心,不過是有此願望,如何實現其願望,則有賴於去實行,而行的主要所在,在於實際的度生,如不切實的度生,則所發的菩提心,是就成爲空想了。如何本菩提心而踐菩薩行,乃真成爲菩薩的一大重要課題。

  一般以爲度生,只是利益於他,其實亦有益於自己,所謂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就是此意。且降伏自心的煩惱,不是關起門來與世隔絕,可以降伏得了的,要深入廣大的社會,從救度衆生中,受各種的打擊,磨練自己身心,始得合心降伏。現在講的伏心菩提,就是從實行菩薩道中,以求漸漸降伏自心的煩惱!

  菩薩化他的法門,雖無量無邊的多,但概要的說,不出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大般若經,將六波羅密,一一舉出來說,就是從第十一會到第十』(會,分別說明布施以至般若。

  本經是大般若經的第九會,因從第十一會起,要詳細的說明六波羅密,所以在此會中,—只簡單的說明布施。布施爲攝化衆生的最大方便,須知攝化衆生,首要接近衆生,而衆生大都有個特性,就是希望能有所得。布施能給衆生實惠,衆生得到你的實惠,就會慢慢來和你接近,而你也就可以展開你的教化,使衆生來修學佛法了,所以布施爲度生的無上方便。

  講到布施,諸經論中,總是說有叁種:

  一、財施:謂以自己所有的財物,拿來幫助有所需要的他人。當知人生在世,最要是生活資具的無缺,否則,就無人生快樂可言。佛雖是出世的覺者,但很重視人類最低的物質生活,所以積極提倡布施。布施是要自我犧牲的,沒有自我犧牲的精神,是不能行於財施的。

  二、法施:謂以自己所有知識,特別是自己所了解的佛法,傳授教導沒有知識,或無法聽聞佛法的人,使之不但獲得物質生活的美滿,並且得到精神生活的慰藉,乃至求得身心自由解脫的門徑。這在度化衆生方面來說,較之以財物布施,尤具有它的重要性。

  叁、無畏施:謂以自己力之所能,去救衆生苦難,衆生在苦難中,是免不了有很大恐怖的,吾人如能設法去解救他,使他免除各種怖畏,那他就會接受你的感化。所以菩薩度生,應有這種精神:只要能使衆生得到安然無畏,那怕自己有所犧牲亦在所不惜,是爲無畏施。

  同樣的行施,因心境不同,而顯出其差別:有爲人天福樂而行施的,有爲出世解脫而行施的,有爲利益衆生而行施的,菩薩的行施,當屬於後者。因爲利益衆生行施,所以當其正行施時,不特沒有一點舍不得的念頭,而且內心充滿了無限歡喜!菩薩認爲:我的惠施衆生,是我自己份內所應做的事,亦是爲了完戍自己布施功德的,假定沒有衆生接受我的布施,我的布施功德,能不能夠完成,實在成爲一大問題。所以行菩薩道者的發心布施,不論足衆生來求或自己給子,總是歡歡喜喜的,沒有一點兒勉強!

  菩薩布施的精神夕不同於凡夫二乘,這是不成問題的,但正當行施時,應怎樣行於布施,是叉不可不知。經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住是住著,法華經說:『衆生處處著』,不是執著這個,就是執著那個,從來不曾停止妄執的。出於自發啓動而行惠施的菩薩,是以利益衆生爲前提,自應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一有所注著的話,是就失去布施的意義。

  於此先當知道構成布施的叁方面,就是施者、受者、施物。施者是能布施的人,受者是接受布施的人,施物是施受之間的財物。前二是指人說,後一是指法說。不論是人是法,都是衆緣所…

《金剛經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關齋戒十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