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颂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八十,于阿脸阁国入灭。

  本论译来中国,前面亦曾说过,计有三种译本。第一次译来我国的,叫做唯识论,是后魏翟昙般若流支居士译的;第二次译来我国的,叫做大乘唯识论,是陈真谛法师译的;第三次译来我国的,叫做二十唯识论,或名唯识二十论,是唐玄奘三藏译的。比殴三译,不用说,当以玄奘三藏译的最为完善,其他的两种译本,只可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讲说。玄奘三藏,是我国河南偃师县人,俗姓陈,父叫陈惠。师于十三岁时出家,虽当时政局不怎么安定,但奘公求法的精神难得。在国内已学成一个像样的法师,然仍到印度学法十七年,回国从事翻译,所译大小经论,计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师于麟德元年(六六四)示寂于长安。

  正释颂文

  一 有心无境四事不成难

  唯识的本义,主要在说明:内在的虚妄分别心识是有,外在的似义显现的境界是无。简单的说:心是有的,境是无的,所以心有境无,为唯识的特义。因为,宇宙万有的一切物相,在一般人初看起来,好像是客观外在的实有境界,且有别体的主观与客观对立,殊不知一切境界,皆是虚妄分别心所摄的,除了主观的虚妄分别心,根本没有客观的外在境,这就是唯识的意义。佛在华严经十地品所开示的三一界所有唯是一心”的教说,很可作为有心无境的最好证明。唯识说无外境,决不是有意的抹煞客观事物,实因客观外在的一切境相,没有一法有其真实性的。

  心有境无,为唯识学的根本敔义,也是唯识学的根本立场,每个接受此一思想的唯识学者,都牢牢的固守著这一坚强的唯识思想的阵线,不受任何思想之所动摇和改变,所以唯识学在大乘佛法中,是强有力的一大学派,历来学习与弘扬唯识学的,其出色的学者,根据史乘所载,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常说:世间任何事物,都可运用力量,设法子以统一,唯有所谓思想,你有你的思想,各有各的思想,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要想统一人类的思想,没有不失败的!正因如此,所以佛教是最主张思想自由的宗教,这从佛教有各个学派的思想建立,可以看出佛教思想自由的特色。这么说来,唯识思想,虽极符契正理,但在不以唯识思想为思想的学者,特别是在承认有实客观事物的一般学者,不但不接受你的唯识说,且从种种方面提出反证,以证明外境的确实是有。在如此情况下,信受唯识学者,对外来的责难,如不善子解答,唯识义的成立,就要成大问题。现在先以偈颂举出外人的问难如下:

  若识无实境 即处时决定 相续不决定 作用不应成

  外人提出的问难是这样的:假定如你们唯识家所说,诸法只有心识,没有实在外境,那我老实的告诉你,就有四大问题,应该不能成立:一、处所决定不应成立;二、时间决定不应成立;三、相续不决定不应成立;四、事物作用不应成立。主张实有外境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难题

  因为境随识生没有他们的实在性,上列四义自然不能成立。现在进一步的对这一一加以说明。

  怎样叫做处所决定不应成立

  当知我人所见外境,有其一定处所:如见观音道场的普陀山,一定要在浙江定海县才可见到;若见地藏道场的九华山,就一定要在安微青阳县才可见到。谁都知道,在安微九华山决没有见普陀山的心识生起,在浙江普陀山亦决没有见九华山的心识生起。这是世人共有的常识,任何人不能加以否认。应知外境实有,不能说随心现。假定如你唯识所说,一切都是唯识所变,那所认识的外境,不应有一定处所,有心的地方即应有其境现:如虽身处普陀山而有见九华山的心识生起,或虽身处九华山而有见普陀山的心识生起,设能如此缘境,我就承认唯识所变,现见事实不然,怎可说为唯识无境

  “若”定说有内“识无实”外“境”,那就有“处”所决定不应成立的过失。

  怎样叫做时间决定不应成立

  当知我人所见外境,不特有其一定处所,而且有其一定时间,如见春兰一定要在春天,如观秋菊一定要在秋天,如看夏荷一定要在夏天,如见腊梅一定要在冬天。春天不能见到夏荷,夏天不能见到秋菊,秋天不能见到腊梅,这亦是世所共知的常识,谁也不能否认。可见外境真实是有,不能说是境随心现。假定如你唯识所说,一切都是唯识所变,那所认识的外境,不应有一定时间,换句话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可见到自己所要见的外境:如在夏天可见雪花纷飞,或在冬天可见桃花盛开,假定真能如此,我就承认识变,现见事实不然,怎可说为唯识无境

  若你唯识家一定要说唯有内识无实外境,那就有“时”间决定不应成立的过失。

  怎样叫做相续不决定不应成立

  相续,是有情的异名,亦人生的异名。每一有情的生命体,虽说刹那演化而没有它的常恒性,但因由于五蕴要素的组合,所谓“因果成流,不断不常,前后相续”,所以名为相续。依境随识变无实自体的唯识义说:吾人所见客观外在的一切,唯见自心之所变现的境物,并不是客观外在的实有瞪。现在外人就抓住这点加以责难说:外境既是随于心识之所变现的,每个人的心识是各各不同的,则其所变现的境物,自亦各各有所差别,照理每个人的所见,应该亦是各各不同;可是事实不然,因为世人所见,都是同一境界,如所见的菩提树,你所见的是菩提树,我所见的亦是菩提树,人人所见到的都是菩提树,由此可以证知外境是实有的。假定如你唯识家所说,唯有内识无实外境,那就很多有情同在一处,不应彼此同见一境,而应你见你识所变的境界,我见我识所变的境界,现在外界的境界,既不决定由一人所见,而为大家共知共见,是则有“相续不决定”不应成立的过失。

  怎样叫做事物作用不应成立

  事物,是指宇宙万有的一切。从现实世间看,不论那样东西,无不有其作用:如衣服有蔽体的作用,饮食有疗饥的作用,房屋有防风雨的作用,舟车有运载的作用,钟表有计时的作用。总说一句,万事万物,各各有它作用,这是共知共见的事实,谁也不能子以否认,否认亦是否认不了的。由此可以确切证明,我们所说外境实有,才真符合世间现实。假定如你唯识家所说,唯有内识无实外境,所有外物皆如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等,那就有“作用不应成”的过失。为什么

  谁都知道:梦中所得的饮食,不论是怎样的佳看美味,都是不能充饥的,假定现实境界如梦中境是一样的,则我人现在所得的各种饮食,亦应不能充饥,然而事实不然,如我人感到饥饿,只要一得饮食受用,立刻就可解决饥饿问题。又如梦中所得的刀杖,不论是怎样的锋利,都是不能伤害有情生命的,假定现实境界如梦中境是一样的,则我人现在所得刀杖,亦应不能有所伤害,事实并不如此,如我人有了杀机,拿起任何一种刀杖,就可解决有情生命。这样的明显对比起

  来,所以你唯识家说的外境不是实有的这话“”在我们是不能承认的。

  二 举梦等喻明四义得成

  外人既然举出这样的问题来难,唯识家不能不善子如实的解答,不然的话,唯识之理,就难成立,这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外人的问难,在一般看来,有强有力的事实基础,很难子以美满的答覆,但在唯识家看来,并不是个怎样的难题,只要举出梦等譬喻,指出外人理论,犯有不定过失,就可证明唯识之理,是最正确而无错谬,并没有不成的过失。举颂如下:

  处时定如梦 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 如梦损有用

  唯识家说外境非实,常举梦喻子以显示。摄论所知相分辨唯识无义时,就曾说到“应知梦等为喻显示”。梦中的境界,是无其义而唯有识,这是人人所能体会到的。虽说梦中所梦到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但当你在梦到村园房舍花草树木大地高山等等,不但有一定处所,且有一定的时间,并非在一切处一切时,见到同样的境物。如所梦见的高山是在江苏,当时只知高山在江苏一处,并未认为高山在一切处都有。或时梦见人物花草,而非时时如此。有时梦中梦到好的境界,会感到无限欢喜,有时梦中梦到不好境界,会感到极度不安;可见梦境有一定的时间。梦境唯是心识变现的,没有它的真实性,尚有一定的处所和一定时间,现实所见的外境,既然像梦一样,不是实有而唯识变,有它一定的处所和时间,有何不可

  为什么定如你说,必须境界实有,方可定时定处?“处、时”沃“定,如梦”所见,似义显现,在我唯识家看来,没有什么两样。

  根据上面喻显,可知外人所说,要有真实境界,吾人心识所见,处所时间决定,方得成立,根本就是不合道理的。现在可以这样反复的论说:世人所有的任何一个外在境界,尽管有它一定的处所和一定的时间,总是吾人心识之所变现出来的,不能把它看成离识而独有的,应该视如梦中所见的似义显现。梦境的定时定处,你既承认它是假,就不得不承认现实境界的非实,假使一定妄执定处定时的境界,是离识实有的,那你就得承认梦中境界,亦是实有非假,因为二者是相等的。要承认境界实有,就得承认两者都是实有的,要不承认境界实有,就得承认两者都不是实有的,绝对不可说梦境是假,而现前境界是真实,假定是这样的话,就有法喻不齐的过失。

  其次,“身不定如鬼”,这是解答“相续不决定”的问难的。依照外人的意见,如外境是各自心识之所变现的,理应每个人所见的境界不同,不应大家同见一样的境界。现在解答这个问题说:全人类有目共睹的物相,如所见的清凉河水,不一定硬要把它看成是实有自体的水,因在饿鬼界的有情看来,这不是一池清水,而是污秽不堪的脓河,可见人类见为水之为水的,并不是外在实有的,而是人类心识之所变现的,一般认为实有,是认识上的错误。

  于此,在执水为实有的人类或说:我们人类共见为水,是真实的,鬼类见为脓血怎么可靠

  可是调换一个立场,站在鬼的本位来说:我们鬼趣见为脓血,才是真实的,你们人类见之为水,根本是…

《唯识二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概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