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頌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就變似一色塵境界,爲眼識所緣,但不能把它看成是實有的。如認爲是實有的,那是我人的錯誤。不過此自識變的相似境界,在我們見了或聽了以後,由于與念相應的關系,于是産生了記憶作用,到了後來,我們還可清楚的記憶前境。頌說“從此生億念”,正是顯示這個道理。

  成唯識論對這曾經這樣說過:吾人緣境而以現量證時,並沒有把它執爲外有,到了後來以意分別時,才生起是外的妄想。這樣說來,我們承認現量是實有的,外境的的確確是沒有的,因爲一切外境,都是唯識變的,現量絕對不緣外境而生,亦不分別內外所有的諸相。由于這樣的關系,一般所認爲的實有外境,唯是妄想分別計執而已。既然諸所憶持,不是實有外境,怎麼得以後時億持,證先現受爲外境界?不能以這證明外境是有,所以唯識的道理,是得能善巧成立的,決不會因你們這樣說那樣說,而動搖我的唯識理論。

  外人又從另一角度來責難說:你們唯識家開口閉口都說外境是假,並認現實所見的一切,和夢中所見的境界一樣。但是在此我要問你唯識家的:現前所見之境與夢中所見之境,既然是相同的,爲什麼夢境是假,我們個個可以了知,而現前所見的境界,怎麼沒有人了解它是假,且把它當成實有的看待

  夢境與現境有著這樣的根本不同,你唯識家說現覺如夢中境界一樣,這怎麼合乎道理?因爲如此,所以我們應一致的承認外境實有。

  唯識家以頌答覆這個責難說:“未覺不能知,夢所見非有”。不錯,人人都知道夢境是假,但又無可否認的,就是當你正在夢中時,不特不知道它是假,而且同樣認爲是實有的,我們之所以知道夢境是假,是醒覺以後的事,在未覺醒以前,絕對不知夢境非有,當知吾人現在都生活于迷夢中,終日昏昏迷迷的爲無明蒙蔽,所以把所見的境界,誤認爲是外在實有的。等你到了從無明大夢中醒來時,以般若的智慧證悟諸法的真理,再運用後得智回頭來觀察宇宙萬有,那你自然就會知道萬有諸法是假非實。現實所見的和夢中所見的,同是一種昏迷的境相,因而所見到的,同認爲是實有。就衆生說,一旦到了真智覺現前時,不期然的便能了知,先來生死虛妄執境,原來一切都是空的,凡所有相一切不離自心幻起,如夢如幻,了達叁界唯識,外境不是實有。這樣分別說來,那裏有如衆生所見的實有境界

  如果衆生硬要以爲外境實有,老實不客氣的說,那完全是顛倒妄想執著。

  十七 釋二識決定夢覺果異難

  唯識家如是堅定的說,唯有心識而無外境,于是外人又提出另外兩個問題來責難。先舉頌文于下:

  展轉增上力 二識成決定 心由睡眠壞 夢覺果不同

  外人的第一個難題是:假定外境真的不是實有,爲什麼我人在這世間,親近到善知識,聽聞到了正法,就生起正性而去積極的行善;親近到惡知識,聽聞到了邪法,就生起邪性而作種種的惡事

  善知識,就是一般說的良友;惡知識,就是一般說的惡友。俗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常接近善友聽聞善法,吾人的一念心,自然成爲善良的;如常接近惡友聽聞惡法,吾人的一念心,自然成爲邪惡的。如是遇到善、惡兩種人,受到邪、正兩種教法,而使吾人的心變爲或善或惡,證明心是隨于外境的引誘而轉,亦即證明外境的確是有的,假定不是實有,我們的心識,怎麼會受他們的影響

  你唯識家不注意到這點,硬說外境是假,唯識所變,怎麼可以

  唯識家爲了解答這個問題,特舉“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兩句,予以圓滿的答覆。首要知道:唯識學上說的唯識主義,不是一般說的唯我主義。唯我主義,只有我而無人;唯識主義,承認每個有情都有八識。因此,每個有情間的活動,都是互相展轉增上的。例如現在我對諸位所講的言教,是從我的口中發出一種音聲,你們聽到了我的這個音聲,彷佛是聽到了外面的聲塵之境,其實我所說的言教吾聲差別,只能爲你們的耳識作疏所緣緣,你們耳識仗此疏所緣緣爲本質,再從自識另變一個相分聲境爲親所緣緣。所以一切有情,雖受善惡友的言教,但他們親所受的,仍是自識所變的,因爲這個原故,所以說名唯識。怎知識緣友教不親緣彼而是自識所變

  且如現我講的唯識道理,雖同樣的是講唯識,但在座諸位聽後,各人領略有所不同,有的領略得深,有的領略得淺,如所聽音聲是實有境界,怎麼各人所了解的不同

  既然各各了解不同,可見各自耳識變現有別!因此,善惡友敵的一一識決定,絕對不是由外在釣邪正二法及善惡知識,而是由內在的心識變現之所決定的。這正是顯示唯識的道理,那裏有什麼離心外在的實境

  你們不明白此中微妙的意義

  ,妄執吾人的善惡是受實有外境的影響,當然足極大的錯誤!

  外人又提出另外一難題道:假定現實的境界和夢中的境界,同樣是虛假不真實的,爲什麼夢中行善作惡不受苦樂的果報,而現實所作的善惡,于現實中固然受到贊賞和責罰,于未來世中還要受到或苦或樂的果報?說明白點:如于夢中夢到殺人,誰都知道,現在固不受法律的製裁,未來也不必下地獄去受果報;可是在現實中殺人,立刻就要受到法律的製裁,將來還要感受地獄的苦果。夢中造業與現實造業,所得的結果有著這樣的不同,可見夢境是假有的,而覺醒時所見的境界,不能不說是真實。假定你唯識家不承認這一事實,試問彼此造業是同的,爲什麼夢中聽作不受果報

  爲什麼現實所作要受果報

  這點,請你唯識學者給我們一個滿意的解答

  唯識家爲了解答這個問題,于是舉頌說:“心山睡眠壤,夢覺果不同”。應知一個人在睡夢中,其心爲睡眠所控製、壓伏,當時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所以夢中雖然殺了人,既沒有殺生的罪業,亦沒有未來的惡報,因爲殺人的動機不明。同樣的,夢中如果救了人,既沒有救人的善業,將來也沒有福報,因爲救人的動機不明。覺醒時不然,在覺醒時殺人,首要考慮殺人的方法,其時殺人的心力很強,所以殺了人就有罪,將來且要受惡報。在現實生活中,凡是自發自動心甘情願有意殺人的,其罪就重,若因迫不得已,或者爲人所脅,而去殺人,共罪就輕,因爲本身沒有殺人的動機,那主使你去殺人的,從表面看,並未下手殺人,但他所得的殺罪很重。又如醉亂殺人與清醒時殺人,所得到的法律製裁,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所以佛法認爲造業感果,與心力的強弱有很大關系。既以心力來定罪福。豈不足證明萬法准乙,那裏有什麼心外實境?夢中造業之所以不受果,是由于心力的贏劣,夢中的損壞。由此證知:造業感果,完全由于自心,心力強弱不同,所以造業勢力,也就有了差別,業力強的感果,業力弱的則不感果,二者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十八 釋無外境應無殺罪雖

  外人又加以難追:假定真如你們唯識家所說,唯有內在的心識,無有外在的實境,是則人們在這世間,就沒有身語業等可言,設若沒有身語業的活動,那些豬馬牛羊等,怎麼會爲他人所殺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難,而爲一般人所常常提出的。進而再問:假定屬于心外所有的豬馬牛羊等,它們的死不足由于他人的殺害,是則世間殺豬宰羊等的屠者,是否會得殺生之罪

  假定是得殺生之罪的,是即顯示所殺的爲心外之羊;假定不承認有心外的真實羊等,屠者怎麼會得殺生之罪

  說來說去,證明唯心無境的理論,是不能善巧成立的。

  唯識學者爲了解答這個嚴重的難題,特舉頌說:

  由他識轉變 有殺害事業 如鬼等意力 令他矢念等

  所謂“由他識轉變,有殺害事業”,因爲世間的一切有情,除了自己的心識,還有其他衆生的心識,當我們要殺豬馬牛羊等時,其殺害的一念心,是強有力的在活動著,由此強有力的活動心念,影響豬馬牛羊等的心識活動,使它們亦生起被殺害的心理,于是它們就爲自己所生起的心念變異,而使自己的生命趨于滅亡。由此可知不由外面的實有境界,但由他識增上轉變的勢力,令所殺者有殺害己的事成。雖然如此,但殺生者,仍然要負殺害衆生的責任,因如沒有能殺者強有力的心識去推動,那所殺者就不會有殺害己的斷命事成。因爲這樣的關系,所以殺生者得殺生罪,這是由他的惡念造成,並非由于外境的實有。

  “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這是唯識者舉喻證明上面的所說。頌文中的等字,是等于天神、龍神、仙人等等。如世間有一類鬼,爲了惱亂其他的有情,由內在的意念力,合他有情失去本有的正念,致心發狂或迷亂等。中阿含經,對這問題,曾舉事實說:過去有七百個仙人,同住在阿練若的地方,一時帝釋天,嚴飾自己的身相,進入到諸仙人中,于下風的地方坐下,諸仙見到帝釋這樣莊嚴,個個都來加以恭敬。正在這個時候,昆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看到諸仙這樣的尊敬帝釋,自己也就變爲天人的身相,著起最好的莊嚴具,進入仙人所住的地方,坐在仙人的上風。仙人發現這事,不但不來恭敬阿修羅王,而且感到非常的奇怪與厭惡!阿修羅王見到這種情形,生起憤恨不平的心理,並想你們這班仙人,爲什麼只是恭敬帝釋而對我這樣輕視?于是就想辦法惱亂諸仙,諸仙見他這樣無禮,不特不與他計較,且向阿修羅王忏謝,可是彼爲憤恨熏心,並不接受仙人的忏謝。諸仙這時心裏想:你這樣的無理取鬧,我們也給你一點苦頭吃吃。阿修羅王因此受到極大的困苦,也就生起悔悟的心理,且很慚愧的向諸仙忏謝。諸仙見他悔過自新,也就使他恢複本來的面目,不再感受很大的痛苦。從這故事中聽得到的啓示,就是仙人等的意力,是能令他有情失念或受苦等的。如說:“或由貓鬼等意念勢力,令他著魅,變異事成。既彼親能令他作此,但由意念增上緣故,此事便成。殺羊等亦爾,雖無外身語,殺羊亦成”。完成殺害的事業,就有殺生的罪惡,而感未來的果報,這是必然如此的因果律,誰也改變不了的。

  十九 舉意罰爲大罪以返诘

  爲了證成上面所說…

《唯識二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