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應,所以那唯是善的,不是無記,非特與意識相應,與前五識亦相應。還有成實論,將無貪譯爲不貪,雖說它是心所,但不承認它有別體,只是心的分泣別名。這可說是經部學者一般之說。至于無貪定義,成實論卷六曾作這樣的說明:“以思量爲首,能無貪著,名爲不貪”。可見無貪雖被說爲心所,但是有體無體,在學者間是有著不同看法的。

  無嗔:無嗔是不恚怒的意思,能對治嗔恚爲它的業用。阿含聖典及諸論典,同樣是把無嗔說爲叁善根之一。南傳阿毗達磨,亦同樣的把它說爲叁無記因之一。巴利佛教有解釋其定義說:“無嗔、無嗔怒、無嗔怒性,慈、慈愍、慈愍性,哀愍、憐愍、憐愍性,求利性、同情、無嗔恚、無恚怒、無嗔善根”。有部的品類足論卷叁簡單的明無嗔定義說:“有心所與心相應,能對治嗔,是名無嗔”。舍利弗阿毗昙論,將無嗔譯爲無恚,說有叁善根中的無嗔和心所中的無嗔兩種。該論卷二叁說無嗔心所的定義說:“何謂無恚

  若無诤訟,是名無恚。複次,若堪忍離恚心,是名無恚。複次,若于少衆生、多衆生,欲合此衆生不系、不閉、不傷害、莫令爲若幹苦加……慈、重慈、究竟慈、矜愍、欲利益法,是名無恚”。南傳佛教的導論明無嗔定義說:“無嗔,以無嗔恚爲特相,離殺生爲其直接因”。再詳細一點的,如清淨道論等對無嗔定義的說明:“無嗔,以不激怒爲特相,又以不違背爲特相,恰如親友;以嗔恚之調伏爲作用,又以熱惱之調伏爲作用,恰如柏檀;以溫和之狀態爲現狀,恰如滿月”。

  有部注釋時代以後的論書,如雜阿毗昙心論卷二揭示無嗔的定義說:“于衆生數及非衆生數壞嗔恚,名不嗔恚”。順正理論卷一一亦說:“于情非情無恚害意,說名無嗔”。俱舍論中講到四無量心的慈、悲二種,雖並以無嗔爲體,但這只是一次之說,嚴格而言,唯慈是無嗔,悲以不害爲體。大乘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無嗔

  于苦、苦具無恚爲性,對治嗔恚,作善爲業”。成實論卷六說:“以慈悲爲首,不生忿怒,是名不嗔”。

  依上大小論典聽說無嗔定義,應知吾人生存在這不理想的世界,不論是與廣大人群的接觸,不論足和大自然的接觸,決不可能沒有痛苦加到我人的身上,可是一般不知苦因苦果苦境的襲來,不是什麼大力者所賜給我們的,而是我們本身所感得的,于是怨天尤人的不能忍受,動不動的就要大發雷霆,甚至以打人及破壞物件,來泄內心的恚怒。可是具足忍辱無嗔的人,了解一切苦痛皆是業緣所現,不但不會對之生起嗔恚的心念,且能保持內心的平和甯靜,進而更積極的造作一切善事,以改善身心所能受到的痛苦,並促進人與人間的和諧關系,決不對人生起一念恚怒,即或有人來對自己作無理的取鬧,亦能對他生起慈愍心,可憐他的愚昧無知,怎可對他恚怒而加迫害

  是爲無嗔德行的最高表現!

  如是無嗔,南傳阿毗達磨說它是善淨心,不但與世出世間的善心相應,亦與有因的異熟,唯作無記心相應。北傳有部,在法蘊足論的心相應法列舉中,雖沒有直接的說到無嗔,但因所揭示的善根中有無嗔,亦可說是承認有無嗔心所。至品類足論以役,有部學者皆以無嗔爲大善地法之一,且被認爲是常與一切善心相應的心所。到了大乘唯識學派,亦說無嗔是善心所,常與一切善心相應。成實論說無嗔是單獨生起的心之別位,不與其他的心心所相應。

  最後再說一說無嗔與諸識的相應關系;南傳佛教說無嗔,唯與意識相應,與前五識不相應。舍利弗阿毗昙論,也與此說相同。北傳有部及大乘唯識,因說無嗔是善心所,所以與諸六識的一切善心相應,與無記心不相應,屬于叁界所系。

  無癡:無癡是智明的意思,其特性在對一切事理的了解。在阿含中,說見及慧的地方很多,但無癡似不見說。南傳法集論中說到無癡,無癡就是智慧,不獨是關于四谛的智慧,亦是關于前後際,緣起等的智慧。北傳有部將善淨慧、染汙慧的惡見,無覆無記的日常慧,都包攝在意心所中,所以那無癡善根的善淨慧,當然亦是心所。舍利弗阿毗昙論,將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無癡等,看成是同一的,聽以他舉無癡的定義說:“何謂無癡

  若明,是名無癡。複次,無癡,若堪忍離癡心,是名無癡。複次,若知苦集滅道,知前際、後際、知前後際……是名無癡”。該論卷二一又說:“善見、善意、無癡,是名無癡法”。這明顯的是以善淨慧爲無癡。

  南傳導論對無癡的解說:“無癡,以不違犯所作事爲特相,以正行道爲其直接因”。清淨道論更清楚的說:“無癡,以通達如實性爲特相,又以通達無過失爲特相,恰如弓之名手放箭射貫毛發。以照境爲作用,恰如燈火。以不癡迷爲現狀,恰如在森林中善向導者”。

  大乘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無癡子于諸事理,明解爲性;對治愚癡,作善爲業”。唯識學者對無癡有不同的說法;有說無癡的善慧與見同爲慧心所的一分;有說無癡是與慧心所不同的獨立法。護法及法相宗,是采無癡別有的說法。他們認爲慧是通于善、不善、無記的叁性·諸惡見也含于其中,無癡的善淨慧,不合有諸惡見,是純善的。

  其與諸識相應的關系:與前五識及第六識相應,不與七八二識相應。無癡的善淨慧,在學佛行人來說,亦是極爲重要的,因對事理明白了解,不受外在的任何物欲之所迷惑,其心靈必然是靈敏的,其人生必然是莊嚴的。不特如此,真正沒有愚癡迷惑,洞徹萬有諸法事理,那你對于什麼是正行,亦就可以如法的抉擇,是正行的就切實的履踐,非正行的則無保留的揚棄。像這樣的,以如實的明解指導如實的正行,積極從事一切善業的修習,無癡善根才成爲道德的根源。生存在這世間的人們,所以會造出種種不道德的事,病就在于對事理的認識不清,果能認識清楚,沒有不實行的,行就是行其所認知的。所以了解事理的無癡,如結合到吾人的行爲上來,必然成爲人生向上向善或前進的一股動力。從這德行如法合理的不斷實踐中,使無癡正知更爲光輝明淨,所以無癡是根本德行,而被說爲無癡善根,無癡的善淨慧,固然是吾人所不可或缺的,但更要有純潔的德行。因爲由慧以行其所當行,行亦行其所必知,換句話說,就是要合于德行的要求,所以德行的實踐,定要無癡的淨慧指導。

  精進:精進是勤勇的意思,亦即努力向上的進取心。佛在阿含經中,常常說到精進,而且認爲這是修行的重要德目之一,叁世諸佛都因精進而得成佛的,任何有益于社會人群的善事,亦由精進而得成就。所以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中,都說到精進,在精進以外表現精進意味的名詞亦不少。如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四正勤中的正勤等皆是。不過佛法所說的精進,專約止惡行善說,就是未生的惡法,以最大的努力合不生起,已生的惡法,以最大的努力令之斷除,至于無量的善法,尚未修習的努力使之生長起來,已經生長的努力使之增廣,並且對治種種懈怠,圓滿無量功德善事。像這樣的止惡行善,是佛法精進的本義。

  如雜含卷二六說:“何等爲精進根

  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這不但是用四正勤的定型句語,且因是說止惡行善,亦可視爲是四正勤的變形說明。單說精進,就是一般所說努力的意思。雜含卷二六說:“何等爲精進根

  于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中含卷七說:“雲何正方便(正精進)

  謂聖弟幹于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雜含卷二八又將精進分爲有漏、無漏的兩種說:“正方便有二種……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趣轉向善趣……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思惟,無漏隨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踴,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後來阿毗達磨,亦繼承這傾向。不過阿毗達磨所說精進的定義,各派大體以類似的形式予以說明。南傳法集論注等說:“精進,以支持爲特相,亦以策勵爲特相”。當知這是舉喻說明。所謂支持的譬喻,如一座古老的房屋,本已有傾倒的現象,因得新支柱的支持,得以不倒的繼續挺立。佛法行者,由精進的支持之所支持,得以對所修的一切善法不減不退。所謂策勵的譬喻,如小軍與大軍在戰場戰鬥,小軍力量衰做感到不支時,王就派遣強力的軍隊去援護,小軍因得王派軍隊的策勵,于是士氣大振,得以破敗敵之大軍。佛法行者,在修諸善法的過程中,不徙所修的善法中衰退下來,可說完全是由鼓舞策勵所致。

  有部在雜阿毗昙心論卷二明精進的定義說:“斷起未起惡,生起未起善,欲方便勤修不息,名精進”。順正理論卷一一說:“于諸已生功德過失守護棄舍,于諸未生功德過失令生不生,心無惰性,說名爲勤。由有此故,心于如理所作事業,堅進不息”。真正修精進行者,不但于應作的善事,精進勇猛的去做,就是沈溺于生死泥,亦能策勵自己的一念心,令其速疾出生死泥。舍利弗阿毗昙論,將精進分爲身精進與心精進兩種:心精進是心所法,身精進則是法處所攝的色法。作爲心所法的心精進,該論卷二一明其定義說:“若心發起,欲出越度,是名心精進”。成實論說:“心行動發是名爲勤,常依余法若億念若定,于中發動一心常行,是名爲勤”。南傳佛教將精進說爲有漏善淨、無漏、無記及不善心所的四種;成實論說勤有善、不善、無記的叁種,若四正勤中勤是善,其余的就不得說爲善。且精進不與其他心心所法相應,是獨立存在的,這可說是經部心所法的一般說法;其他各派則說精進是善心所,不承認精進是屬無記及不善心所;小乘有部及大乘唯識,說無記精進是欲、勝解,…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